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省仁化县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丹霞山自然保护区1993年经韶关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位于广东省仁化县境内。
历史沿革
1995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88年以来,丹霞山先后荣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等四项国家级牌子。
2004年批准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2023年1月,被命名为2022年“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示范单位”(首批)。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保护区位于广东省仁化县境内,韶关市东北45公里,湘、赣、粤三省交界处。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广东韶关市东北郊。
地形地貌
丹霞山由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构成。在距今1.4亿年到7000万年间,丹霞山区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红色地层。到距今7000万年以后,低壳上升而逐渐遭受侵蚀,在距今600万年以来,盆地发生多次间歇上升,流水下切侵蚀,丹霞盆地的红层被切割成一片红色山群,也就是现在的丹霞山区。 类似于丹霞山的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红色碎屑岩地貌被称为“丹霞地貌”。
区域面积
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19平方千米。
保护目标
保护对象
主要保护对象为丹霞地层、丹霞地貌与珍稀动植物资源,特别是黄腹角雉和白颈长尾雉。
植物
丹霞山维管植物共216科、891属、2096种,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种,列入IUCN(国际自然保护梁蒙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有11种,列入CITES(国际濒临绝种动植物贸易公约)的有39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3种,其中I级保护植物1种。
2023年11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廖文波教授、凡强副教授团队在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中,发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仙湖苏铁的分布,这也是丹霞地貌首次发现野生的苏铁属植物。
动物
保护区内动物共50目,281科,1429种。其中,列入IUCN的有73种,列入CITES的有66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
特有物种
兰花、红豆、还魂草(卷柏)被称为“丹霞三宝”。珍稀濒危植物有:金狗毛、水蕨、绿毛红豆、樟树、花榈木、桫椤、半枫荷、喜树。多样性的地貌类型结构和植被,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生物环境,为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优越的栖息繁衍的场所。
黄腹角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长约50~65厘米。雄鸟上体栗褐色,满布具黑缘的淡黄色圆斑。头顶黑色,具黑色与栗红色羽冠。飞羽黑褐带棕黄斑。下体棕黄。脸部裸皮朱红色;有翠蓝色及朱红色组成的艳丽肉裙及翠蓝色肉角,于发情时向雌鸟展示。雌鸟棕褐色,密布黑、棕黄及白色杂斑。
开发状况
丹霞山开发了长老峰阳元石、锦江长廊、翔龙湖四个游览区。主要分为丹霞山景区、韶石山景区、大石山景区与矮寨景区。同时景区内拥有阳元石、阴元石、双乳石、睡美人等景点,又使丹霞山有“天然的性文化博物馆”之称
旅游资源
丹霞山有舜帝南巡奏韶乐、女娲造人补天等许多历史故事传说,灿烂的摩崖石刻和碑刻、80多处神奇的古山寨和岩庙、锦石岩的尼姑庵和广东十大禅林之一的别传禅寺、以及神秘的悬棺葬和岩棺葬,都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既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又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丹霞山以自然山水风光为主,具有雄、险、奇、秀、幽等特点,其赤壁丹崖最为突出。园内山石林立,有大小石峰、石墙、石柱、天生桥等600多座,山石疏密相间、错落有序、造型奇绝、鬼斧神工、拟人拟物、似禽似兽、维妙维俏,宛如一座巨型红石雕塑园,又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
保护措施
2009年,成立广东韶关市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主要负责保护区的建设管理、保护监管等方面的工作。丹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致力于建设世界丹霞地貌的科普基地,坚持适度的开发旅游资源,带动当地农村脱贫致富、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实现保护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平衡发展。
生态价值
丹霞地貌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多样性和不可替代性,也是这类风景名山的典型代表。丹霞山在地层、构造、地貌表现、发育过程以及自然环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国丹霞地貌区中最为详细和深入,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科普旅游和教学实习基地。 在中国已发现的300多处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其中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造型最丰富、风景最优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科研价值和科普教育价值,同时也是开展地质旅游的胜地之一。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3 19:5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