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震型地震
地震序列
主震型地震(main shock type)是指主震震级突出又有很多余震的地震序列。是一种最常见的地震序列类型,主震释放出的能量占全系列总能量的绝大部分。有的主震前有明显的前震活动,地震活动区较集中。中国海城、通海等地震均属此类型。
分类
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后在同一震区陆续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余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区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前震。地震序列可分为以下几类:
主震型
主震的震级高,很突出,主震释放的能量占全地震序列的90%以上,又分为“主震—余震型”和前震—主震—余震型”两类;主震型的最大特点是主震震级突出,主震和最大前震、最大余震的震级相差显著。
震群型
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的;震群型的最大特点是没有突出的主震,前震、余震和主震震级较接近,一般相差在1级以内。
孤立型
(单发性地震)—其主要特点是几乎没有前震,也几乎没有余震。孤立型的最大特点是前震和余震少而小,且与主震震级相差极大。
首发强震是指一个地震序列中第一次发生的强震。在它之后还有与它震级相近的或稍大于它的地震。所以首发强震既不同于主震,也不同于前震。在震群型地震中常出现这类地震,如1966年邢台地震和1989年巴塘地震。强余震是指主震后再次发生比主震小0.7级左右的地震。强余震多出现在主震型和震群型的地震序列中。根据强余震距主震时间的长短,又可分为早期强余震和晚期强余震。
特点介绍
主震-余震型地震的特点是:主震非常突出,余震十分丰富;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7~2.4级。
主震发生前先有一些前震出现,这种主震-余震型地震也叫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例如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前,自2月1日起即突然出现小震活动,且其频度和强度都不断升高,于2月4日上午出现两次有感地震;主震于当日18时36分发生。
研究
基于震源机制解的地震序列及区域应力场特征研究地壳构造应力场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探讨地壳构造应力场的空间分布形态及其随时间的动态演化,进而追踪地壳构造运动的演化历程,认识现今的地壳构造活动及其发生机制,从而预测地壳构造运动未来的发展演化规律。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体受到构造应力作用,导致岩体突然断裂错动的结果。研究断层附近的应力场有助于了解地震发生的物理过程,目前较为普遍和有效的一种途径是通过震源机制解来推断应力主轴的方向。震源机制参数是推测震源区震前和震后构造应力的重要资料,可以反映震源断层的力学性质和动力学特征,揭示地震破裂的力学机制,给出地震的等效释放应力场。 强震序列的震前、震时和震后,震源区应力场会有一变动过程。根据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的时间进程描述应力场释放调整的动态图象,对序列中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变化特征和应力场随时间的变化过程进行研究,归纳提取出强余震发生前应力场变化的共性特征,通过多次震例经验的积累,可为强余震预测提供新的方法和物理力学依据。1989年、1991年、1999年大同三次地震序列和1998年张北地震序列及唐山地震序列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地震事件,更是研究首都圈地区地震活动特征不可缺少的重要事件。地震序列中余震是震源区应力场调整的产物,大量中小余震震源机制解携带的应力张量信息,可以描述震源区的应力场状况,认识应力场的时空变化特征,了解区域应力场的积累和调整过程。研究强震前后震源区应力场的时空变化,有助于了解地震孕育的力学过程。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应用Gephart的应力张量反演方法,对地震序列的应力场变化特征采用分时段逐步深入的研究方法,即根据地震序列活动的起伏特征,划分不同的研究时段,以孕育与发震过程中的力学分析为主体,以各时段的特征表现为典型现象进一步分析应力场的总体变化特征,研究各地震序列应力的积累和调整过程以及主震和强余震前的应力场变化规律,归纳总结应力场变化的共性特征。
专家指出:地震预测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它的困难在于地震物理过程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即人们无法深入到地球内部直接在震源内设置台站、安装观测仪器。再者,大地震的复发时间比人的寿命、比有现代仪器观测以来的时间长得多,这也限制了科学家目前所掌握的地震观测资料的完整性和它的科学价值。目前,地震学家只能利用很不完整、很不充足,甚至有时还是很不精确的资料进行推测和判断,从而决定了地震预测预报远未达到气象预报那样的准确程度。地震一般都不是只震一次就完事的孤立的地震事件,为此,人们常把一次强震以及发生在相近时间和同一地质构造带内的一系列大小地震称为地震序列,并将它划分为主震型、震群型和孤立型等几种震型。
主震型:该类型震级很高,其释放的能量为整个序列的90%以上,震群型:属此类地震的没有突出的主震,其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来实现的,最大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地震释放能量的比例不大于80%。孤立型或称单发型地震:其能量几乎是通过一次孤立的地震释放的。判定地震序列,对于预报地震趋势尤其是判断震后趋势和防震减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该地震属主震型序列,那就是说主震后再不会发生比主震更大的地震,此时应把注意力放在监视其较大的余震活动上;如果该地震是属于震群型序列地震,那么此时就应该把注意力和工作放在与破坏性地震震级相近的下一次大地震上;如果是一次孤立型的地震,那么大震后大家尽可放心,因为不会再有地震发生了。
台湾地震
台湾宜兰地区6日凌晨连续发生地震,至7时20分,接连发生8次规模在里氏4.2级至5.9级的地震,地震中央为北纬24.67度,东经121.85度,属于近距离的浅层地震。
第一起地震发生在2时59分,规模为里氏4.2级;3时06分和3时07分分别发生两起5.9级地震;此后又发生了5次4级以上余震。台湾“气象局地震测报中心”专家指出,由于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板块发生碰撞,才导致这一次地震发生,2时59分是前震,3时06分和3时07分为主震,后面接连几次都是余震。剧烈的摇晃,使台湾北部许多民众从睡梦中惊醒。“气象局”不排除未来还会有规模5级以上地震发生。
威力相当于0.4颗原子弹
“台湾地震测报中心”表示,从昨天凌晨2时59分到昨天上午11时02分为止,全台共连续发生8次有感地震。凌晨2时59分首先发生规模4.2的前震,最大震度为宜兰苏澳的三级;接着3时06分发生第一次主震,震央位于宜兰苏澳站北方6.2公里,刚好是陆地和海岸线交界处,地震深度只有8.5公里,地震规模达到5.9级,各地最大震度为宜兰县五级、花莲县及台北县为四级,桃园县、台北市、基隆市、花莲市都达到三级。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3时07分在宜兰苏澳站6.9公里,发生第二起规模5.9主震,地震深度为7公里,最大震度为宜兰县五级,花莲县、台北县四级,台北市、台中县等地有三级。主震发生后一个小时内,连续发生三起规模在4级或5级以上的有感地震。清晨5时06分、7时19分又各发生一次规模4级以上的余震,11时02分又发生第8次规模4.5级的有感地震。截至昨天上午11时,小规模余震共发生了约221次。气象部门表示,由于地震深度较浅,昨天的主震震动时间长达69秒,相当于0.4颗原子弹威力。
许多民众连夜裹着被子逃生
由于5日晚寒流来袭、气温超低,很多人都早早入睡。地震发生后,剧烈的摇晃使台湾北部民众从睡梦中惊醒。主震发生地宜兰地区的许多民众裹着被子逃生。一名高中生从2楼跳下造成脚踝扭伤,另一名妇女因惊吓引发心脏病。人们不敢留在家中,纷纷聚集到街头,有的还举家开车到空旷地点避难,一时间,宜兰地区一片混乱。
在震央附近的宜兰至少造成4名民众受伤送医院,还有自来水管爆裂、近十栋房屋建筑受损、围墙倒塌等灾情传出。在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大的地震特别突出,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90%以上,这个最大的地震就叫主震。而在一个地震活动序列中,90%以上的能量主要由发生时间接近、地点接近、大小接近的两次地震释放,就叫双主震型地震。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8 20:05
目录
概述
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