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堂石窟是我国东北地区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石窟建筑群,与云冈、龙门两大著名石窟同期一脉。是由书法摩崖、石刻造像构成的艺术综合体,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是中华民族之瑰宝。 万佛堂石窟位于辽宁义县古城西北9公里大凌河北岸的福山峭壁上,气势恢宏壮观。石窟分为东西两区、现存大小洞窟16个,时刻造像430余尊。西区是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平东将军营州(今朝阳)刺史元景为皇帝祈福开凿的。 东区是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慰喻契丹使员外散骑常侍韩贞等74人开凿的私窟。石窟佛像大者丈余、小者不过盈寸,整个造像群布局严谨,内容丰富,镌刻精巧,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窟顶莲花宝盖、飞天藻井更显北魏时期的时刻技艺。摩崖“元景造像碑”字迹遒劲挺秀,笔力极工,被清末梁启超评为“天骨开张、光芒闪溢”,康有为则称其为“元魏诸碑之极品”,韩贞造像题记“则是研究我国北方民族史、边疆史极为珍贵的资料。
建于
北魏的义县万佛堂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
东北地区年化最久/
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具有珍贵的
历史价值和
艺术价值。
万佛堂石窟是我国
东北地区年代最早
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
艺术价值。同时万佛堂石窟又是一处融入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区。石窟凿于悬崖峭壁,下临宽阔的
大凌河水,隔河望去是一片广漠的田野,远处轻烟漫笼,近处绿柳成行,不时还有觅食的羊群点缀其间,宛若唐人诗境、宋人书卷。令人吊古之际复得以享受大自然的情趣。特别是经过1994年到1997年的四年修缮,将这一瑰丽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险、峻、秀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更加光彩夺目。
据碑刻记载:西区是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平东将军营州(今朝阳)刺史元景为黄是祈福开凿的。现存9窟,分上下两层,下层为6大窟,上层为3小窟,另有部分壁龛。保存较完整的是第一窟和第六窟。由东向西依次排列,进入第一个窟,门刻有“佛光普照”四个大字,窟内平方形,高约5米,每边长约米,中央有一方形石柱,上连窟顶,方形石柱四面布满精细的雕刻,尖拱上的佛像,供奉人像和上层佛合内的佛像,待者及弧形华幔,化生童子,窟顶的飞天,门内窟壁的千佛式座佛,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刀法劲健,形象生动。
东区是北魏
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慰喻契丹使员外散骑常侍韩贞等74人开凿的私窟。石窟佛像大者丈余、小者不过盈寸,整个造像群布局严谨,内容丰富,镌刻精巧,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所存石刻造像甚少,最为显眼的是一尊“千手千眼观音佛像”,为明清时匠人所塑,此佛泥塑金身,坐于宝座之上,有46只手从周身向外伸展,每只手上有一只眼睛,闪烁发光,至于手镶千眼,取的是手眼合一之意,教化人们要象菩萨一样,做事切莫眼高手低,要手眼并举,也算是古代的人在借
佛教文化以警世人。
第一窟,东西北三壁各雕三佛,经过泥塑后又复原,面目已难辨认。窟中心方形塔柱上部的佛像及供养人像,都是
北魏的珍贵遗迹。下部四尊佛像为后代补雕。
第六窟现存一尊大弥勒佛,高约3.2米波形发髻,细眉长眼,高鼻薄唇,叉脚倚坐,体现一种慈善尊严和超然出世的神态,是典型的
北魏造像,两目边侍菩萨,无朝和无叶,这尊弥勒佛是万佛,叫叉脚弥勒。
万佛堂石窟是一处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名胜风景区。她前临大凌河,后倚福山,远望峰峦叠嶂,近看林涛树海,碧波荡漾,这如诗如画的山光水色、神秘莫测的石窟艺术,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旅游者。特别是近年来经过大规模的保护性修缮和开发建设,增建了一批亭、台、桥、阁,使古老的万佛堂焕发了青春的活力,使这颗镶嵌在辽西大地上的明珠更加光彩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