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居寺
第六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义居寺,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037乡道与248省道交叉口西南500米,义居寺旧称“佛堂寺”。由于寺院处于县辖“义居都”,又称“义居寺”。义居寺始创于北魏,兴盛于宋代,几经修缮,现存古迹有北魏石窟、宋代壁画、明清殿宇、万历皇帝藏经序碑、历代高僧闭关、圆寂石龛和罕见的石雕顶绘,中国第一代印度取经人慧达法师纪念堂、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中国最后一部官刻汉文《乾隆大藏经》等。
历史沿革
北魏,始创义居寺。
唐代,创建万佛洞。
元代,创建正殿。
明代,创建山门、前殿。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修藏经楼。
建筑格局
义居寺西偏有万佛洞,就石凿成,塑诸佛于四壁,寺院座西面东,半依峭壁,半筑短州。主要建筑有山门,接引佛殿(前殿),大佛殿(正殿),都建筑在同一条中轴线上。相互间进出皆拾级上下,依壁左为藏经楼,右为万佛洞。历经修缮,现存多为明、清建筑。山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殿为悬山顶,正殿为歇山顶,斗拱为五踩单翘昴首,面阔各七间,进深三间。南北各有两排厢房,气势颇为壮观。
主要建筑
藏经楼座于齐整的石崖上,前后两重,前楼依崖而砌,顶呈拱形,套室凿石为洞,正堂主尊是佛,两侧均为菩萨。套间就石雕刻文殊菩萨和地藏菩萨两组,各置一龛,左右对称。十二尊佛像线条流畅,人物生动。佛龛顶部浮雕有各种图案,纹呈平台方格,满刻蟠龙,伏虎、卧牛、奔马、灵猴、走鹿及一些珍禽异兽。
万佛洞依壁凿成,因岩结构。洞高6米,阔5米,深12.4米,洞中有宽0.7米、高6米、齐棱平面石方柱两根,全部在雀壁的整石上凿成,因洞内塑佛像万尊,故名万佛洞。洞窟形制完全按照中国民族建筑形式开凿,顶成方形,前面开门。洞口石雕圆柱两根,柱上各雕一条张牙舞爪的蟠龙,昂首引颈,吞云喷雾,势欲飞腾。门顶凿成石壁一龛,佛像就石雕刻。顶部还浮雕着各种图案,满刻茂盛花草和飞禽走兽,花草随风仰扬,走兽势态千秋。洞内采用泥塑浮彩形式,四壁高浮千佛,有单身善萨、弟子、金刚、罗汉、天龙八部、天王力士等众佛,其中正壁土像为释迦牟尼佛,两壁置弥陀佛、弥勒佛,还有一佛两著萨的三身组合,有一铺七身的连络群像,有千手千眼、倒坐观音等形象,共计10080余尊。
文物遗存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有碑载云:“义居寺龙蟠虎露,宛若天台之奇形,鸟语花香恍如桃园之佳境。前临湫水,后枕柏山,左接金堆,右连笔架,高楼洞,学士出游而忘归,芳草甘泉,圣人赏玩而得趣。翠柏森林而可荫,古槐郁郁而增荣,周西河之名区,实北部之胜地也”。然而,这一名胜古迹在清末民国初,精美的佛龛石像先后被外寇盗抢一空,成林的古愧翠柏均被欲伐。后来寺院挪做他用,厢房被拆,院心被填,塑像被搬,壁画及那万尊泥卵随者日月流逝,亦遭残毁。只有主体建筑及石龛浮雕尚存。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正当临县义居寺兴建“慧达菩萨舍利塔”之时,南亚某国的国际友人,于2011年散赠中国一位高僧大德的七颗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子,于2014年5月25日又转赠给义居寺。慧达菩萨舍利塔于2014年10月12日(农历九月十九日)落成典礼开光仪式之前,释迦如来真身舍利(三颗)和慧达真身舍利宝函一同安置入“慧达菩萨舍利塔”地宫。
文物价值
义居寺建筑规模宏大,历史文物珍贵,集宗教文化、石窟文化、民俗文化、建筑雕塑、壁画彩绘为一体,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保护措施
1962年,义居寺被吕梁市临县县委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义居寺被临县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义居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义居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票价
免费。
地址
义居寺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037乡道与248省道交叉口西南500米。
交通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人民政府出发,路程大约31.52千米,约需39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7 18:2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主要建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