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古称河东,省会太原市,地处黄河流域中部,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部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总面积15.67万平方千米。2023年末,常住人口3465.99万人。截至2024年3月,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26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0个县。山西方言包括晋方言、中原官话汾河片、冀鲁官话广灵点等。
名称衍变
山西因地属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国地,故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分晋国,因而又称“三晋”。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山西省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并为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考古表明:远古时代,山西南部是人类初曙的起源地。约在10—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在山西汾河两岸和大同、朔州一带,已经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约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山西南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已达到相当发达的水平;约在45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
夏朝早期的统治中心在今山西晋南
夏县一带,今夏县
东下冯遗址是重要的
夏墟。
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山西南部在其“邦畿千里”之内,其余地方则散布着十几个
方国部落。
周改冀州置并州。西周初成王子叔虞受封唐侯,其子燮父改称晋,故山西简称晋。西周初期大规模
分封诸侯,山西中南部为十余个
诸侯的领地,其中主要
诸侯国是
晋国。
春秋时晋国发展强大,逐步兼并了周边小国,成为
春秋五霸之一。晋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大约包括今山西中南部、
河北西南部、
河南西北部和
陕西东部,设置有50余县,其中山西境内有10余县。晋国是
郡县制的起源地,后来秦将这种制度推广向全国。
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晋国卿族赵、魏、韩三家三分晋国,史称“
三家分晋”。在山西,
赵国辖中部、东北部、东南部少部,
魏国辖西南部、东南部少部,
韩国辖东南大部和西南少部。起初,赵国的都城在
晋阳(今
太原晋源区东北),韩国的都城在
平阳(今临汾
尧都区),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运城夏县北),后来随着疆域的扩大移向河南、河北。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东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中国历史由此开始进入战国时期。山西分属赵、魏、韩三国领地。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
秦统一六国,定都咸阳(今陕西
咸阳东北),建立了
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又不断增设到40余郡。今山西及周边河北、
内蒙古一带为
河东郡、
太原郡、
上党郡、
雁门郡、
代郡、
云中郡分辖,其中代、云中2郡治所不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70余县。
西汉时基本沿袭秦代郡县制,地方实行州郡县制,全国划分为13州。今山西及周边陕西、河北、内蒙古一带为
并州、
幽州、
司隶州(京畿长安范围)3州领属,并归太原、上党、雁门、西河、代、河东6郡分辖,其中西河、代2郡治所不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90余县。
东汉时地方建制基本沿袭西汉。西汉末东汉时期,北方少数民族
匈奴、羌、
鲜卑逐步内迁进入山西,并发展强盛起来。到东汉中期,山西北部、中部、西部成为多民族聚居地区。东汉时州境扩大至陕北和河套地区,并将朔方郡划归。东汉末年并州废,入冀州。
三国魏复置,辖区缩小,至今山西全境。
西晋分置司州、并州、幽州。十六国时刘渊建汉国,都左国城(今方山县),后迁都平阳(今临汾),置司隶校尉、雍州、幽州、并州、冀州。西燕慕容永称帝,都长子(今长子),置上党郡、建兴郡。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统一
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山西为北魏领地。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城区),置恒州、肆州、并州、汾州、建州、东雍州、晋州、泰州、陵州。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
东魏、
西魏,山西绝大部分为东魏领地,南部余部为西魏领地。后来,
北齐取代了东魏,
北周取代了西魏。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北齐,山西统一为北周领地。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朝建立后,起初在地方取消了郡一级建制,在要冲诸州设
总管府,以
州刺史兼
总管,
统领邻近数州。山西境内
并州、
代州、
隰州、
朔州设总管府。后来又改州为郡,地方实行郡县两级制,最多时全国置190郡。山西及周边河北、内蒙古一带为
太原郡、
定襄郡、
马邑郡、
雁门郡、娄烦郡、
西河郡、离石郡、
上党郡、
长平郡、临汾郡、
龙泉郡、
文城郡、
河东郡、
正平郡分辖,其中14郡治所均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90余县。杨帝以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抚慰大使,山西之名自此始。
唐高祖
李渊起兵太原,建立了
大唐王朝,山西被唐高祖认为是“龙兴”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在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唐置河东道,辖4府17州121县。到五代十国,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宋分属河东路和永兴军路。辽置西京大同府。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盛赞。元直属中书省,置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和肃政廉访司,有上都、大同、冀宁、晋宁4路及所辖28府、州。
明清时期
明代,山西的商业迅猛发展,曾领中国之先。特别是晋商十分活跃,威震海内外,其足迹东出日本,北抵沙俄,开辟了著名的万里茶路、草原丝绸之路,最著名的是山西票号,可谓中国金融之鼻祖。“隆庆议和”,结束了明朝与蒙古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山西人从此开始了“走西口”。明洪武初年置山西等处行中书省,后改置承宣布政使司;兼置按察司,分设河东、冀北、冀南、冀宁4道,兼察诸府、州,为省设道之始。
清代,晋商足迹进一步遍布天下,形成乔、常、曹、侯、渠、亢、范、孔等晋商八大家,此外还建有许多商业会馆,如山西会馆、山陕会馆、潞泽会馆等。清改承宣布政使司为山西省,设冀宁、雁平、河东、归绥4道、9府、10直隶州、7厅及所属6散州85县,辖区为今山西、内蒙古两省(区)境。
中华民国时期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山西立即响应,新军将士,在太原发动了武装起义,杀死满清巡抚陆钟琦,建立革命政权山西军政府。此次战役宣告了清政府在山西统治的结束。山西成为了黄河以北第一个起义的省份。
1936年2月,毛泽东、彭德怀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山西。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在灵丘县平型关设伏,歼敌1000余人。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抗日战场上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0月中下旬,国共两党军队联合对日军展开忻口战役,这是中日军队最大规模的一次会战,也是日本侵华后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打击。这次会战的胜利也成为国共合作的代表战例。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成立,这是敌后第一个省级抗日民主政权。
解放战争时期,山西作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重要战略基地,是全国解放战争的前进阵地、重要兵源基地、后勤保障基地和干部输出基地。1948年10月5日开始,人民解放军先后在徐向前、彭德怀的指挥下发起太原战役。太原战役历时6个多月,于1949年4月24日获得解放。太原的解放宣告了阎锡山在山西长达38年的反动统治结束。1949年8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发布调整行政区划的通令,决定恢复山西省建制。9月1日,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军区宣告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4年,山西省行政区划又做了较大调整:撤销临汾、运城2专区,合设晋南专区;撤销临晋、猗氏2县,合设临猗县;撤荣河、万泉2县,合设万荣县;撤解县、虞乡2县,合设解虞县;撤洪洞、赵城2县,合设洪赵县;撤襄陵、汾城2县,合设襄汾县;撤长治、潞城2县,合设潞安县;撤离石、方山2县,合设离山县;撤大同、怀仁 2县,合设大仁县;设县级榆次市;撤大同市第一、二区,合设城区;撤第三、四区,合设郊区;太原市第一至六区分 别更名南城、北城、新城、小店、晋源、万柏林区。
1958年,撤销雁北、忻县两专区合并设置晋北专区;榆次专区改名为晋中专区,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区。设太原市河西区、古交工矿区;撤长治市郊区、黄碾区和阳泉市郊区。1958年末,山西省辖4专区(晋北专区、晋中专区、晋东南专区、晋南专区)、4省辖市(太原市、大同市、阳泉市、长治市),2市、40县、8市辖区。
1961年,全省行政区划又作了重大调整,除恢复了原来的雁北、忻县、晋中、晋南、晋东南五个专区,三个省辖市,三个专辖市外。1962年,晋南专区恢复了新绛、河津两个县,晋东南专区恢复了潞城、长治两个县。1963年,将侯马市和榆次市改为曲沃县和榆次县。1964年,雁北专区恢复了大同县与怀仁县。全省行政区划为五个专区、四个市、九十六个县。
1994年,潞城县正式撤县设市,隶属长治市管辖。2003年,撤销吕梁地区和县级离石市,设立地级吕梁市。自此,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区划格局形成。截至2021年3月,山西省共辖11个设区市。2003年,设立地级吕梁市。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山西位于国境北部,北依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西隔黄河与陕西省相望,东倚太行山与河北省为邻,南与河南省接壤。介于北纬34°34.08′-40°43.04′、东经110°14.06′-114°33.04′。全省纵长约682千米,东西宽约385千米,总面积15.6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6%。
气候
山西省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内陆,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
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和地理因素影响,山西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冬夏气温悬殊、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山西省各地气温总体分布趋势为由北向南升高,由盆地向高山降低;平均气温为8.5℃,1月最冷,平均温度-8.5℃,7月最热,平均温度为23.5℃。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季节分布不均,夏季6-8月降水相对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且省内降水分布受地形影响较大。山西省1959-2008年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70.80~2973.67小时。
地质
太古代
32亿年前,山西大地地壳拉张中,五台海洋盆地于新太古代早期形成。新太古代晚期,地壳受到挤压,地层发生强烈褶皱、断裂和区域变质,隆起为山,经过风化和剥蚀,五台运动于25亿年前结束了太古代的地质历史。
元古代
25亿-18亿年前,地壳在拉张作用下,五台山、中条山、吕梁山区形成海槽。18亿年前吕梁运动使古元古代地层发生褶皱、断裂,发生轻微的区域变质。18亿-5.43亿年,属中新元古代,地壳间歇性升降,五台山-恒山、太行山及中条山区一线沉积了滨海至浅海相的碎屑岩。其间,6亿年发生晋宁运动,使山西整个上升为陆,造成沉积间断。
古生代
5亿多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此时的山西一片汪洋。4.4亿年前,山西整体海水较浅,加里东运动使山西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地壳上升为陆地,海水渐渐退出山西。3.2亿年前,晚石炭世,地壳再次下降。低洼地区沉积了山西式铁矿和铝土矿。当时山西地处热带雨林地区,森林茂密。植物死亡后形成丰富的煤炭资源,同时保存了华夏植物群及海生动物化石。约3亿年前开始,地壳逐步上升,海水退去,离山西越来越远。
中生代
2.5亿年前,三叠纪开始,山西省处于干旱的河流环境,出现了中国肯氏兽动物群。此后,宁武至大同一带森林密布,形成大同煤田。晋东北的灵丘、浑源地区因岩浆侵入、火山飞溅,形成多种金属矿产。约1.5亿年前,山西发生强烈的褶皱、断裂和岩浆活动,被称为燕山运动。约1亿年前,白垩纪时期,山西北部生存着剑龙、甲龙、鸭咀龙等大量恐龙,于6500万年前全部灭绝。
新生代
约6500万年前,受喜马拉雅山运动影响,山西地貌在新生代时期开始分异。北面有繁峙玄武岩及大同火山喷发,南部有三门峡内陆盐湖盆地形成,从此山西地形逐步分裂为三大块——西部吕梁山隆起,中部汾渭裂谷和东部太行山隆起,形成了表里山河之锦绣。灵长类及人类开始出现。
山西省地处秦岭和阴山之间,是华北地台(陆台或断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构造线方向为北北东向,南北两侧呈北东向,总体构造呈一个拉长的“S”型。省境构造格架主要受燕山和喜山期构造运动的控制。
吕梁—太行山隆起带是山西省的主体组成部分,包括有吕梁山、恒山、五台山、太行山之间的广大区域,构成一个以隆升作用为主的陆内造山带。吕梁山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西以离石大断裂与鄂尔多斯盆地沉降带为界,北为大同—灵丘火山沉积盆地,南为中条山隆升带,东与五台山—恒山穹状隆起、沁水盆地沉降带、太行山隆升带相邻。吕梁隆起带部位多为山脊,而晋西挠褶带、宁武向斜西翼及交城单斜主要分布在山腰处。左云一带出露的主要地层是第三纪红粘土和砂砾岩, 第四纪马兰黄土及玄武岩。山西中台隆经强侵蚀剥蚀作用, 使前震旦纪地层广泛出露, 并见有花岗片麻岩、 闪长岩和辉长岩侵入体出露。
山西境内地层发育较齐全,由老至新发育有中上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缺失震旦系上统、奥陶系上统、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下统、新近系中新统。全省岩浆岩分布较为广泛,种类也较齐全,由于有岩浆活动,形成并赋存了丰富的矿产。岩性从超基性岩、基性岩到中性岩、酸性岩、碱性岩均有发育,侵入岩、火山岩均有分布。全省岩浆岩出露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6.40%。
山西省有一个著名的火山群——大同火山群,分布于大同市云州区俱乐乡、西坪镇、许堡乡、瓜园乡;阳高县下深井乡、东小村镇、友宰镇、鳌石乡等地,位于大同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内。火山的喷发类型为斯特隆博利式(Stromboli),喷发的固体物质以形状大小各异的火山渣、火山弹为主,时而溢出熔岩,后期以喷发熔结状火山渣和大火山渣、弹,形成火山渣锥,最后形成侵入岩脉。其岩浆活动特征可识别出6种方式:喷发、爆发、溢流、喷溢、侵入、挤出。岩浆类型为碱性玄武岩、碧玄岩、夏威夷岩,岩流的玄武岩为拉班玄武岩。大同火山群有火山锥30个,其中渣锥20个、熔岩锥8个、混合锥2个,在狼窝山和马蹄山的火口内还发育有熔岩穹丘。大同火山群是世界唯一发育在黄土高原上的火山群,完整的保存了火山渣锥、混合火山锥、熔岩锥,熔岩被、熔岩舌、熔岩垄火山地貌。
地形地貌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貌从总体来看是一个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整个轮廓略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其中山地、丘陵占80%,高原、盆地、台地等平川河谷占20%。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与其东部华北大平原相对比,呈现为强烈的隆起形势。最高处为东北部的五台山叶斗峰,海拔达3058米,是华北最高峰;最低处为南部边缘运城垣曲县东南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境域地势高低起伏异常显著。
山西省境内山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总的地势是“两山夹一川”,东西两侧为山地和丘陵隆起,中部为一列串珠式盆地沉陷,平原分布其间。东部是以太行山为主脉形成的块状山地,由北往南主要有
恒山、
五台山、
系舟山、
太行山、
太岳山和
中条山等,其山势挺拔雄伟,海拔在1500米以上。西部是以
吕梁山为主干的黄土高原,自北向南分布有
七峰山、
洪涛山和吕梁山脉所属的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黑茶山、关帝山、紫荆山、龙门山等主要山峰,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关帝山海拔最高达2831米。中部由北而南珠串着彼此相隔的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等“多”字形断陷盆地,东南部还有较为独特的长治高原断陷盆地。全省主体轮廓很像一个“凹”字形。
山西省境内中部及东南部的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晋城、长治盆地,以及分布在东西太行吕梁山两山之间的中小盆地及河流谷地,为省内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的地区。
水文
山西省是
黄河与
海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省内黄河流域面积97138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62.2%,海河流域面积为59133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37.8%。除了流经省界西、南两面长达965千米的黄河干流以外,全省流域面积大于10000平方千米的较大河流有5条,分别是黄河流域的
汾河、
沁河,海河流域的
桑干河、
漳河、
滹沱河;流域面积小于10000平方千米、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中等河流有48条;流域面积小于1000平方千米、大于100平方千米的小河流有397条。山西省河流属于自产外流型水系,河流水源来自大气降水,绝大部分河流发源于境内,向省外发散流出。山西是海河主要支流
永定河、
大清河、
子牙河、
漳卫河的发源地,因此也被誉为“华北水塔”。
土壤
山西境内土壤按其成因可分为三类:地带性土壤类型、山地土壤类型、隐域型土壤类型。
土壤地带性规律在山西最明显的是纬度地带性。省境中南部为森林草原褐土地带,北部为干旱草原栗钙土地带,吕梁山以西是由森林草原向干草原过渡的灰褐土地带。晋北土壤为干旱草原栗钙土。吕梁山以西,昕水河与芝水河分水岭以北为褐土。紫金山以北为淡褐土,以南为灰褐土。中南部和忻州一带发育的为褐土,是本省主要的地带性土壤,广泛分布于二级阶地以上的阶地、丘陵和低山。晋南、晋东南分布的是黏化度较强的碳酸盐褐土。
山地土壤类型在不同地理纬度和基带土壤条件下,因海拔高度不同,气候和生物等成土因素各异,形成不同土壤类型。北部栗钙土区:东部海拔2200米以上为山地草原草甸土,1800~2200米为山地黑钙土(或山地淋溶黑钙土),阴坡海拔2000~2200米为山地灰色森林土,1200~1800米为山地栗钙土;西部1900~2100米为山地草原草甸土,1300~1900米为山地栗钙土。西部灰褐色土区:海拔26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土,2400~2600米为山地草原草甸土,2000~2400米为山地棕壤,1700~2000米为山地淋溶褐土,1300~1700米为山地灰褐土。东部淡褐土区:海拔3000米以上为亚高山草甸土,2800~3000米为山地草甸土,2600~2800米为山地草原草甸土,1900~2600米为山地棕壤,1600~1900米为山地淋溶土,1300~1600米为山地褐土。东及东南部为碳酸盐褐土区:海拔2300米以上为山地草原草甸土,1800~2300米为山地棕壤,1500~1800米为山地淋溶褐土,1000~1500米为山地褐土。
隐域型土壤类型多呈斑点状或条带状散布在全省各地带性土壤之中,按其成因可分为:水成型土壤,山前交接洼地及河流两岸封闭性洼地形成沼泽土;半水成型土壤,河流一级阶地上形成草甸土;盐成型土壤,盆地内的河旁洼地,山前交接洼地及渠道两侧、水库、稻田周围形成盐渍土;岩成型土壤,河流两侧的沙土,经风力搬运堆积形成的风沙土。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水资源
2022年,山西全省降水量926.0亿立方米,平均雨深592.5毫米;水资源总量为153.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08.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12.6亿立方米,二者重复计算量67.3亿立方米;产水系数为0.17,产水模数为9.82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地表水入境水量0.52亿立方米(未包含引黄入晋水量),出境水量76.2亿立方米;省内11座大型水库和70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21.5亿立方米。
2022年度山西省供水总量72.0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38.19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27.49亿立方米,污水处理回用量5.17亿立方米,矿坑水利用量1.12亿立方米,雨水利用量0.10亿立方米;总用水量为72.07亿立方米;耗水总量56.04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207.0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28.1立方米,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169.5立方米,城镇生活人均用水量142.4升/天(其中包括城镇居民人均用水99.4升/天,城镇公共人均用水量43.0升/天),农村生活人均用水量77.0升/天。
水利
2012-2022年,山西省已建成水库611座、堤防11266千米,有效灌溉面积达2440万亩,城乡集中供水工程达到2.66万处;建立了484条主要河流堤防安全包保责任体系,已形成以流域为单元、水库为骨干、堤防为基础、缓洪区为补充的防洪减灾体系。中部引黄总干线于2020年贯通;小浪底引黄干线于2021年贯通并实现向涑水河生态补水;辛安泉供水工程于2017年主体工程通水验收并实现供水;东山供水工程于2019年实现隧洞全线贯通,大水网七大骨干工程已基本建成并部分达效。全省年供水能力达85亿立方米。
万家寨水利枢纽是由水利部、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三方共同投资兴建的国家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黄河北干流托克托至龙口峡谷河段,是黄河中游规划开发的8个梯级中的第一个工程,也是山西省引黄人晋工程的龙头工程,以供水、发电为主,兼有防洪、防凌等效益。左岸隶属山西省偏关县,右岸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控制流域面积39.5万平方公里,总容量8.96亿立方米,调节库容4.45亿立方米。每年向内蒙古和山西供水14亿立方米。万家寨工程由拦河坝、泄水建筑物、电站厂房、开关站、引黄取水口等组成。1994年底主体工程开工,2000年底全部建成并投产发电,2002年6月29日通过了竣工初步验收。电站装机108万千瓦,年发电27.5亿度。工程概算静态总投资42.98亿元,动态总投资60.58亿元。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末,山西省主要地类数据如下:
一、耕地386.95万公顷(5804.25万亩)
其中,水田0.50万公顷(7.53万亩),占0.13%;水浇地104.78万公顷(1571.73万亩),占27.08%;旱地281.67万公顷(4225.00万亩),占72.79%。忻州、临汾、吕梁、朔州、运城等5个市耕地面积较大,占全省耕地的61%。
位于一年一熟制地区的耕地273.00万公顷(4095.04万亩),占全省耕地的70.55%;位于一年两熟制地区的耕地113.95万公顷(1709.22万亩),占29.45%。
位于年降水量600毫米以上地区的耕地3.77万公顷(56.50万亩),占全省耕地的0.97%;位于年降水量400-600毫米(含400毫米)地区的耕地257.04万公顷(3855.55万亩),占66.43%;位于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地区的耕地126.15万公顷(1892.20万亩),占32.60%。
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179.73万公顷(2695.92万亩),占全省耕地的46.45%;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41.60万公顷(624.04万亩),占10.75%;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83.70万公顷(1255.47万亩),占21.63%;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37.72万公顷(565.80万亩),占9.75%;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44.20万公顷(663.03万亩),占11.42%。
全省的坡耕地112.44万公顷(1686.66万亩),占全省耕地的29.06%;梯田耕地94.78万公顷(1421.68万亩),占全省耕地的24.49%。
二、园地64.09万公顷(961.38万亩)
其中,果园55.38万公顷(830.63万亩),占86.40%;茶园0.002万公顷(0.02万亩),占0.002%;其他园地8.71万公顷(130.72万亩),占13.60%。园地主要分布在运城、吕梁、临汾等3个市,占全省园地的75%,其中临猗县园地面积最大,占全省园地15%。
三、林地609.57万公顷(9143.50万亩)
其中,乔木林地303.24万公顷(4548.57万亩),占49.75%;竹林地0.03万公顷(0.43万亩),占0.005%;灌木林地173.46万公顷(2601.86万亩),占28.46%;其他林地132.84万公顷(1992.64万亩),占21.79%。吕梁、临汾、忻州、晋中等4个市林地面积较大,占全省林地的55%。
四、草地310.51万公顷(4657.66万亩)
其中,天然牧草地0.67万公顷(10.01万亩),占0.21%;人工牧草地0.48万公顷(7.21万亩),占0.15%;其他草地309.36万公顷(4640.45万亩),占99.63%。草地主要分布在忻州、大同、吕梁、晋中、临汾等5个市,占全省草地的73%。
五、湿地5.44万公顷(81.64万亩)
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全省涉及5个二级地类。其中,森林沼泽0.005万公顷(0.07万亩),占0.09%;灌丛沼泽0.09万公顷(1.34万亩),占1.65%;沼泽草地0.04万公顷(0.53万亩),占0.65%;内陆滩涂5.24万公顷(78.55万亩),占96.22%;沼泽地0.08万公顷(1.14万亩),占1.40%。湿地主要分布在忻州、运城等2个市,占全省湿地的46%。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1.76万公顷(1526.35万亩)
其中,城市用地10.82万公顷(162.23万亩),占10.63%;建制镇用地10.69万公顷(160.42万亩),占10.51%;村庄用地65.32万公顷(979.78万亩),占64.19%;采矿用地13.26万公顷(198.84万亩),占13.03%;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1.67万公顷(25.07万亩),占1.64%。
七、交通运输用地26.98万公顷(404.74万亩)
其中,铁路用地2.58万公顷(38.67万亩),占9.55%;轨道交通用地0.0002万公顷(0.004万亩),占0.001%;公路用地12.80万公顷(191.95万亩),占47.43%;农村道路11.39万公顷(170.88万亩),占42.22%;机场用地0.19万公顷(2.89万亩),占0.71%;港口码头用地0.001万公顷(0.01万亩),占0.003%;管道运输用地0.02万公顷(0.33万亩),占0.08%。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7.31万公顷(259.62万亩)
其中,河流水面9.76万公顷(146.40万亩),占56.39%;湖泊水面0.36万公顷(5.43万亩),占2.09%;水库水面3.56万公顷(53.41万亩),占20.57%;坑塘水面1.07万公顷(16.01万亩),占6.17%;沟渠1.93万公顷(28.91万亩),占11.13%;水工建筑用地0.63万公顷(9.46万亩),占3.65%。运城、吕梁、忻州等3个市水域面积较大,占全省水域的42%。
矿产资源
山西分布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资源开发利用大省,在中国矿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截止2015年底,山西省已发现的矿种达120种,其中有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63种。资源储量居中国第一位的矿产有
煤层气、
铝土矿、
耐火粘土、
镁矿、
冶金用
白云岩等5种。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主要矿产为
煤、
煤层气、
铝土矿、
铁矿、
金红石等32种。其中,
煤炭保有资源储量2709.01亿吨,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17.3%,居全国第三;煤层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2304.09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
铝土矿资源保有储量15.27亿吨(矿石量),居中国第一,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32.44%;
铁矿保有资源储量39.37亿吨,居全国第八位;
铜矿集中分布于山西省中条山区,保有资源储量229.94万吨(金属量);
金红石保有资源储量426.38万吨,居全国第二位。煤、铝土矿等沉积矿产分布广泛,铁矿、铜矿等重要矿产分布相对集中,但是重要金属矿产贫矿多、富矿少,共伴生矿多、单一矿少。截至2022年底,山西省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约为7604.27亿立方米。
林草资源
2022年,山西省森林面积32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6%。2022年11月,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公布了第一批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27处、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19处。
山西草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太行、吕梁山区和中部盆地的边缘地带,共有山地草甸、山地灌丛、山地草原、低地草甸、疏林草地、暖性灌丛六大草地类型。山西草原的特质是亚高山草甸,从南到北都有分布。截至2022年10月,山西草地面积逾4657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73%。
生物资源
截至2024年3月,山西省已知的维管植物有27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有463种。植被从南到北分为:南部和东南部是以
落叶阔叶林和次生落叶灌丛为主的
夏绿阔叶林或
针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区,也是植被类型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中部是以
针叶林及中生的落叶灌丛为主、
夏绿阔叶林为次分布区,是森林分布面积较大的地区;北部和西北部是温带灌草丛和半干旱草原分布区,森林植被较少,优势植物是长
芒草、旱生蒿类和
柠条、
沙棘等。山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
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
连香树、
翅果油树、
水曲柳、
核桃楸、
紫椴等。
山西省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截至2024年3月,山西省有野生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广泛分布在丘陵山地,比较著名的有
党参、
黄芪、
甘草、
连翘等。
山西野生动物以陆栖类为主,截至2024年3月,已知的有439种(含历史记录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71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17种:褐马鸡、金雕、朱鹮、白鹳、黑鹳、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丹顶鹤、大鸨、胡兀鹫、遗鸥、虎、金钱豹、梅花鹿、原麝、林麝。二级保护动物有54种,包括鸟类42种,两栖类1种,兽类11种。属于省级重点保护的有苍鹭、星头啄木鸟等27种。华北豹、原麝、褐马鸡、黑鹳为山西省“四大旗舰物种”。
山西是中国华北豹种群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种群数量在中国居于首位。分布范围从太行山南段延伸到吕梁山中部,截至2023年11月,省内11个地级市中,除大同、朔州之外,其余9个市均有华北豹分布。公开数据显示,山西华北豹有48个稳定种群,8个集中分布区。
另外,截至2024年3月,山西境内属于有益的、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315种。
截至2023年11月,山西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共274个。其中,自然保护区46处,风景名胜区49处,森林公园83处,湿地公园63处,地质公园19处,沙漠公园12处,草原公园(试点)2处,保护地总面积243.52万公顷。2021年10月,山西省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在中国排20位、面积排15位,在中部六省中数量排第4位,面积排第3位。国家以及省级自然保护地和国有林局、国有林场,涵盖了所有山西省分布的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栖息地、越冬地和主要迁徙停歇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网络初步形成。
自然灾害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有气象台站109个,开展电话天气自动答询的台站11个。气象系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107个,防雹、增雨累计受益面积为全省域内,增雨量40.7亿立方米。有天气预报服务Intel网站1个,卫星云图接收站4个。有专业综合地震台站5个,省级地震台网中心1个,省级数字测震地震台网1个。发生M3.0级以上地震7次,最大震级为M3.8级。
行政区划
政区
截至2024年6月,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市辖区26个、县级市11个、县80个。省会
太原市居山西省中部,其余10个市从北到南分别是:
大同、
朔州、
忻州、
阳泉、
吕梁、
晋中、
长治、
晋城、
临汾、
运城。
重要城市
太原,古称晋阳,简称并,别称龙城,是山西省省会。地处黄土高原东部,汾河流域中游,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自古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截至2024年2月,太原市国土面积6909平方千米、占山西省的4.5%,常住人口543万,城镇化率89.34%,在山西省的首位度21.73%。全市林木覆盖率达41.96%,城市公园数量439个、居全国第4位。
太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从公元前497年董安于修筑晋阳城计起,已有2500多年的建城历史,曾是9个独立王朝的国都或陪都,在明、清时期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商业、手工业城市。1924年,中国共产党太原支部诞生,是山西党团的创建地。太原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留存有大量人类文明的实物见证。全国最大的祠堂式古典园林晋祠,全国最大的道教石窟龙山石窟,中国乃至亚洲最古老的石质燃灯塔童子寺燃灯塔,以及太原文庙、纯阳宫、清真古寺、山西大学堂旧址、督军府旧址等,是太原不可移动文物的典型代表。
大同,古称平城、云州、云中,辽代改称大同,曾是北魏京都,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处在内外长城之间,是北方的边陲重地,是胡汉文化交融的地方,具有多民族交融形成的独特文化。大同市区面积3578平方千米。2023年底,大同市常住人口为307.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29.2万人。大同市区面积3578平方千米。
截至2024年7月,大同市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03项。大同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境内名胜古迹遗存众多:五岳中的北岳恒山,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是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同修的圣地。悬空寺是中国唯一的高空绝壁建筑,也是中国罕见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大同市矿产资源丰富,以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采掘业是全市的支柱产业。截至2022年底,大同市有矿山企业232座。
政治
经济
综述
山西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是中国首个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境内形成煤炭、冶金、炼焦、电力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煤化工、机械装备、材料工业、食品工业四大新的支柱产业,以及做强做大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半导体、大数据、碳基新材料等4类支柱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光电、特种金属材料、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煤机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等5类支撑型新兴产业;全力培育生物基新材料、光伏、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现代医药和大健康等5类潜力型新兴产业。
2023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25698.1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8.8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4%;第二产业增加值13329.6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1.9%;第三产业增加值10979.6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2.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3984元。
参考资料来源
第一产业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山多地少、少雨缺水、十年九旱,发展旱作农业是一直以来的传统。境内特殊的地理环境让山西杂粮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较高的膳食纤维、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是当代食物构成中的重要粮食品种。境内形成了“南果北肉中杂粮,东药材西干果”的特色农业格局。山西立足“特”“优”,聚焦“晋粮、晋肉、晋果、晋酿、晋菜、晋药”六大品系,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山西多项有机旱作经验和技术持续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并在中国领先,成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山西样板”。截至2024年8月,山西累计培育了山西小米等12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运城苹果等46个市级区域公用品牌,拥有绿色、有机认证有效产品2058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位列全国第4,杂粮种质资源近4万份,居中国首位。
2023年,山西省农作物种植面积3641.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0.1千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3161.0千公顷,增加10.6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98.0千公顷,增加8.5千公顷;中草药材种植面积101.7千公顷,增加2.2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27.1千公顷,增加0.9千公顷。在粮食种植面积中,玉米种植面积1842.2千公顷,增加28.3千公顷;小麦种植面积535.9千公顷,增加0.8千公顷。果园面积380.3千公顷,减少3.6千公顷。
农业
2023年,山西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478.1万吨。其中夏粮产量247.1万吨;秋粮产量1231.0万吨。粮食亩产311.7千克。
畜牧业
2023年,山西省猪牛羊禽肉产量154.3万吨。其中,猪肉产量99.5万吨;牛肉产量10.2万吨;羊肉产量12.0万吨;禽肉产量32.6万吨。禽蛋产量126.7万吨。牛奶产量147.1万吨。水产品产量5.5万吨。年末生猪存栏814.1万头;全年生猪出栏1276.1万头。
第二产业
山西第二产业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境内形成煤炭、冶金、炼焦、电力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煤化工、机械装备、材料工业、食品工业四大新的支柱产业。2023年,山西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梯度培育特色专业镇,新增6条省级重点产业链和8个省级重点专业镇。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1%,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0.9%,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增长32.9%;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长65.6%,食品工业增长14.4%。新产品中,电子计算机整机产量增长4.0倍,光伏电池增长21.0%。
工业
2023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6%。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长3.3%,制造业增长8.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4%。从煤与非煤看,煤炭工业增长3.6%,非煤工业增长6.2%。从产品看,煤炭、电力、天然气持续安全稳定供应。全省规上原煤产量135658.2万吨,增长3.3%;非常规天然气产量145.9亿立方米,增长9.6%;发电量4376.1亿千瓦时,增长4.6%,其中外送电量1576.0亿千瓦时,增长7.7%。2023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9%,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增长32.9%;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长65.6%,食品工业增长14.4%,均快于全省规上工业增速。2023年,山西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8.7%。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下降14.7%,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17.6%,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11.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5.3%。
2023年,山西煤炭产量在连续两年每年增产1亿多吨的基础上,再增产5743万吨,达到13.78亿吨,并且持续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推动煤炭智能绿色开采,全省建成智能化煤矿118座、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491处。原煤产量137752.0万吨;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135658.2万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焦炭产量9571.6万吨,下降2.4%;发电量4376.1亿千瓦时,增长4.6%;非常规天然气产量145.9亿立方米,增长9.6%。
2023年,山西省发电装机容量13304.1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容量8010.7万千瓦;并网风电装机容量2499.7万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490.5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225.1万千瓦。全社会发电量4461.0亿千瓦时,向省外输送电力1576.0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2885.0亿千瓦时;其中,第一产业用电25.5亿千瓦时;第二产业用电2147.9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2122.4亿千瓦时;第三产业用电405.6亿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306.0亿千瓦时。
建筑业
2023年山西省建筑业增加值1080.12亿元。全省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共签订合同额13835.9亿元;完成总产值6147.1亿元。
第三产业
结合产业基础和行业发展趋势,山西确定了新能源汽车、氢能产业、风电装备等十大重点产业链,推行产业链“链长制”,通过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努力实现“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另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布局了低碳云账户、云会计、数字健康等7个数字化平台,正在对标安徽声谷、武汉光谷等数字经济先进园区,积极推动由园升谷工程,为物流、能源、钢铁、机械等传统产业赋能。
2024年上半年,山西省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同比增长15.9%,新能源产业增长6.9%,工业仪表增长9.7倍,服务器增长3.9倍,电子元件增长1.1倍,工业新动能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有力。2023年,四川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22.7%,快递业营业收入增长22.2%。全年网上零售额1094.5亿元,增长22.1%。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新能源汽车、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分别增长53.6%、44.5%。年末经营主体总数达430.4万户,增长8.2%;全年新登记经营主体83.9万户;新增“四上”企业3693户。绿色低碳转型迈出新步伐。初步核算,全年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2.9%。全年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量855.5亿千瓦时,增长18.5%。有序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年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5.8%。
服务业
2023年,山西省服务业增加值10979.6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663.28亿元,增长3.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335.86亿元,增长7.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51.98亿元,增长14.9%;金融业增加值1390.20亿元,增长6.0%;房地产业增加值1163.77亿元,增长1.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587.89亿元,增长7.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275.18亿元,下降0.7%。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5%,利润总额增长32.4%。
2023年3月24日,由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办的2023山西省数字化转型推进大会暨系列活动启动会在山西太原举办。本届数字大会以“数字化助力‘产业链、专业镇’双引擎加速运行”为主题,围绕数字化赋能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改造提升开展主旨演讲,启动山西省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2023年服务产业链、专业镇企业数字化专项活动和沿黄九省区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山西活动等4项系列活动。
国内贸易
2023年,山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81.8亿元,比上年增长5.5%。从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588.0亿元,增长5.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393.8亿元,增长5.6%。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7134.6亿元,增长4.8%;餐饮收入847.2亿元,增长12.2%。2023年,山西省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2800.6亿元,增长5.1%。2023年,山西省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中,照相器材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7.9倍,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53.6%,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增长44.5%。
对外经济
2023年,山西省进出口总额1693.7亿元,比上年下降7.4%。其中,出口额1050.3亿元,下降12.3%;进口额643.4亿元,增长2.0%。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717.0亿元,增长5.7%。其中,出口额364.6亿元,下降7.9%;进口额352.4亿元,增长24.9%。
房地产业
2023年,山西省商品房销售面积2352.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3%;商品房销售额1588.2亿元,增长4.8%。
邮电通信
2023年,山西省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167.1亿标准量,比上年增长33.8%。全年完成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18.0亿件,增长30.1%;其中,快递业务量11.0亿件,增长56.5%;快递业务收入110.3亿元,增长38.8%。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618.3万件,增长9.5%。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63.9亿元,增长14.1%。年末移动电话基站数32.9万个,其中4G基站16.3万个,5G基站9.3万个。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214.6万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2047.6万户。全省宽带接入用户1605.1万户,增长9.1%。全省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64.5亿GB,增长14.0%。
旅游业
2023年,山西省重点监测景区的接待人数807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倍;门票收入26.9亿元,增长2.2倍;经营收入45.3亿元,增长2.0倍。
金融业
2023年末,山西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7863.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9%,比年初增加4216.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1944.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3%,比年初增加4240.1亿元。年末全省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余额12881.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5%,比年初增加1221.5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8129.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1%,比年初增加811.8亿元。
2023年末,山西省共有上市公司41家。全省辖区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86139.2亿元,比上年增长0.6%。其中,股票成交额27952.1亿元,下降9.0%;基金成交额1340.0亿元,增长1.5%;债券成交额56802.1亿元,增长6.1%。年末投资者证券账户开户数647.0万户,增长8.8%。
保险业
2023年,山西省原保险保费收入1106.7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652.1亿元,增长12.6%;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68.0亿元,增长2.3%;意外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9.4亿元,下降3.9%;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67.2亿元,增长7.2%。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369.6亿元,增长12.3%。
交通
综述
山西省境内集高铁、民航、公路、航运自成体系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基本成型。截至2020年年底,山西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达到15.21万千米。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4.43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5745千米,“三纵十二横十二环”高速公路网和“七纵十四横”普通干线公路网基本形成,96%的县(市、区)通高速公路,72%的乡镇实现国省道连通,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硬化路。铁路营业里程达到6247千米,其中高速铁路1150千米,铁路运输通道基本建成,太原与周边省会城市实现高速铁路连通。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557千米,基本实现了省内主要河流和封闭水域通航全覆盖;渡口码头达到252个,通航水域结束了自然坡岸码头的历史。民用运输机场形成“一干六支”布局,共开通国内航线287条、国际航线36条,通航国内69个中心城市,通达18个国家和地区。邮路长度达到13.95万千米。
2023年,“太原铁路局铁海公集装箱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等4个项目纳入中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太原、大同被列为中国首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并于2023年11月通过部门联合验收;太原、临汾荣获“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
公路
截至2022年年底,山西省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6000千米,出省口打通30个;普通干线路网二级以上公路比重达到87.9%;93%的乡镇通了三级以上公路,实现了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通快递“全覆盖”。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累计建成7992千米,完成规划的62%,实现了主线基本贯通,连通全省52.5%的A级以上景区。
铁路
截至2020年底,山西铁路运输通道基本建成,太原与周边省会城市实现高速铁路连通。以同蒲、石太、瓦日、浩吉、大秦、侯月、朔黄、准朔等干线铁路组成的货运骨干网已基本形成,山西全省客运和货运结构日臻完善。其中,同蒲铁路是一条窄轨铁路,结束了山西域内没有自己铁路的历史。大秦线是中国第一条重载铁路。山西省客运火车站有
太原站、太谷东站、太谷西站、五台山站、五台县站、定襄北站、忻州西站等。
2009年4月,山西境内石太客专作为中国首条山区客运专线正式开通运营。2014年,第二条高铁线路大西客专开通。2019年,大张高铁开通,晋北地区与京津冀之间的交流融通更加便利。2020年12月,郑太高铁开通运营。山西正在加速驶入高铁时代快车道。截至2024年8月,省内集大原高铁、雄忻高铁正在建设中。其中,雄忻高铁连接雄安新区与山西省忻州市,是山西省第一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也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大原高铁是中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呼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线新建线路长度270.8千米,设计时速250千米,线路由内蒙古集宁经山西大同至山西原平。
截至2022年底,山西铁路营业里程6252千米,占中国的4.0%,路网密度为399千米/万平方千米,人均铁路里程指标为1.8千米/万人;高速铁路营业里程1162千米,占全国的2.8%,高铁网密度为73.4千米/万平方千米,人均高铁网指标为0.33千米/万人。高铁客运服务覆盖太原、大同、忻州、晋中、阳泉、长治、晋城、临汾、运城等共9个设区的市,实现 “市市通动车”。
航空
2023年,山西省境内运输机场共计8个。
截至2022年年底,山西省民航客运航线总数最高达到304条,通达国内76个城市,辐射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太原机场进入全国繁忙机场行列。2023年,大同机场、运城机场航空口岸对外开放相继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具备了国际航运功能。太原机场是山西省开通的首个航空口岸,全力拓展欧洲、美洲、澳洲等区域优质洲际航线,年出入境旅客高峰期近50万人次。同年11月1日,墨西哥城-太原-浦东-芝加哥全货机定期国际货运航线正式开通,这也是山西省开通的首条全货机定期国际货运航线,由南航执飞,每周执行一班,进港航班为墨西哥城至太原,主要承运水果、冰鲜、配件等货物,出港航班为太原—浦东—芝加哥,承运货物主要为电商件、手机配件、电子烟等。
航运
截至2020年底,山西省内河航道里程1557千米,基本实现了省内主要河流和封闭水域通航全覆盖;渡口码头达到252个,通航水域结束了自然坡岸码头的历史。
2021年11月,“太原—天津港”一单制海铁联运往返班列正式开通运营,实现了天津港口型物流枢纽与山西太原陆港型物流枢纽互联互通,为进一步助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开辟了“津海晋门”出海新通道。
2023年3月,太重码头“一站式港口服务”首航成功,太重码头正式开启全程物流服务新模式。“一站式港口服务”是指太重码头具备了能够单独完成客户的货物出口、发运需求中涉及的所有装运环节的能力。
公共交通
截至2023年底,山西城市公交车中,新能源车1.46万辆、占比95.65%;巡游出租车中,新能源车2.69万辆、占比64.62%,两个占比均在全国排名前列。全省高速公路已建成充电桩890台,实现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建成加气站21座,其中10座已投入运营。同时,高速公路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中,累计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201.32兆瓦,累计发电10948.14万千瓦时。
山西省公共交通车辆运营数在2022年12月1日达50.510千辆。截至2022年年底,太原市已进入国家“公交都市”行列;平顺、平定、武乡三县被评为全国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县;全省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占比分别位居全国第3名和第2名,太原、大同、阳泉、临汾4市是国家绿色出行创建达标城市。
2018年2月28日,太原地铁全线实现“洞通”。2019年7月16日,太原中铁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有限公司成立;8月12日,车站主体结构全面封顶;12月31日,全线实现“轨通”“电通”。2020年9月1日,太原地铁开始空载试运行;10月23日,初期运营行车方案通过评审和;11月1日,按开通载客标准进入“跑图”模式;12月6日,太原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起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12月19日,太原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通过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12月26日,携带全自动运行、城轨云平台、云计算、互联网支付等新技术基因的太原地铁2号线一期线路正式投入载客初期运营,这也是山西省内首条开通运行的地铁。2号线南起西桥站,北至尖草坪站, 全长23.647千米,沿途经过大型居民区、高科技园区、繁华商业区。车站装修设计则融合了文化元素,以“暖、黄、灰”的空间色彩格调为主,打造了10座特色站、9座标准站、4座裸装站三种类型。
社会事业
科技
2023年,山西省专利授权量28463件,比上年下降13.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6557件,增长30.5%。全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593.9亿元。全省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5家,比上年增加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11家,增加42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4155家,专精特新企业2392家。
教育
2023年,山西省共有幼儿园6841所,小学3805所,初中1346所,普通高中510所,中等职业学校413所,普通、职业高等学校83所,成人高等学校8所。研究生教育招生2.1万人,在学研究生6.1万人,毕业生1.6万人。普通本科招生14.7万人,在校生55.1万人,毕业生13.8万人。职业本专科招生13.8万人,在校生41.2万人,毕业生12.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3.8万人,在校生41.6万人,毕业生13.5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1.2万人,在校生67.8万人,毕业生22.1万人。初中招生37.1万人,在校生112.2万人,毕业生34.9万人。小学招生39.9万人,在校生231.8万人,毕业生37.9万人。特殊教育招生0.4万人,在校生2.0万人,毕业生0.4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91.8万人。
文化事业
2023年末,山西省共有文化馆129个,文化站1299个。公共图书馆127个。出版报纸53种(不含高校校报)、20亿份,各类期刊198种、1527万册,各类图书3474种、11723万册。广播电视台112座,中短波转播发射台15座,调频、电视转播发射台172座,一百瓦以上调频、电视转播发射台146座。全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450.4亿元,比上年增长5.0%。
体育
2023年末,山西省有体育场地面积9189.7万平方米;体育场地121364个,基础大项场地数量为6238个,球类运动场地65254个,冰雪运动场地63个,体育健身场地44786个,大型体育场馆64个。全年全省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分别为117枚、104枚和91枚(包括非奥运项目比赛)。全年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1334万人,开展全民健身项目100项。全年全省销售中国体育彩票59.4亿元。
医疗
2023年末,山西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村卫生室) 3.8万个,床位23.2万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1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29个。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9.7万人。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5万人,其中,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3万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技术人员1.4万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7万人,妇幼保健院(所、站)卫生技术人员1.0万人。
社会保障
2023年末,山西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102.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6.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623.2万人,减少5.0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753.9万人,增加14.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434.3万人,减少26.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553.4万人,增加21.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669.6万人,增加4.6万人;参加生育保险490.6万人,增加10.5万人。山西省城镇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1347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833个。各类收养性单位床位数103719张,收养人数42877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1.9万人。全年销售福利彩票32.5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9.8亿元,接受社会捐赠款1420.5万元。
2023年,山西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16.0万人,全年共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0.3亿元。年末全省农村五保供养12.4万人。
环保
2023年,山西省印发《山西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0年)》,强化数字赋能,加快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开展PM2.5与O3协同控制监测网络建设,完成11个市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网络建设,建成9个大气颗粒物组分网监测站,开展挥发性有机物走航巡查执法,优化调整大气、水、土壤环境监测点位设置。提升城镇生活污水治理能力,改造雨污合流制管网2583.1千米,新开工625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461个行政村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增完成17个国家监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按《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评价,11个地级城市环境空气达标天数范围在219-327天之间。PM2.5平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49;优良天数比例为74.5%;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87.1%。黄河、海河流域山西段共监测93个断面,达到Ⅲ类以上(包括Ⅰ、Ⅱ、Ⅲ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87.1%,达到Ⅳ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11.8%。
安全生产
2022年,山西省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亡人事故562起,下降18.0%;死亡653人,下降16.7%。山西省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为0.049。2022年,山西省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2亿元,较上年减少82.6%;农作物受灾面积37.2万公顷,减少67.9%,其中,绝收面积2.3万公顷,减少85.9%。
文化
综述
山西是人类和华夏文明发祥的最早起源地和中心区域之一,境内墓葬文化、龙壁文化、古建筑文化、大院文化、宗教文化、戏曲文化、产业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旧石器文化遗址、古代建筑、古代戏剧舞台数量以及红色革命遗址都居中国之首。境内文化遗产众多,其中,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3处集群性建筑是世界文化遗产。山西还有众多的历史名城、名镇、名村。山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总数占全国项目总数的12.8%,居全国前列。
饮食
晋菜,也叫山西菜,是以山西为发源地的菜系,基本风味以咸香为主,甜酸为辅。晋菜烹饪注重火功,讲究原汁原味,擅长爆、炒、熘、煨、烧、烩、扒、蒸等多种烹饪技法。晋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载。汉朝以后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进一步丰富了晋菜的味型。因地理环境、气候差异较大民间烹饪技法、原材料、口味各不相同,形成了“四帮一派一菜一点”的地方风味组合。晋菜四大板块分别是晋中板块、晋南板块、晋东南板块、晋西北板块。晋菜六大流派分别是官府菜、庄菜、行菜、民间菜、素斋、清真菜。
以省城太原为中心的晋中菜为代表。晋中是晋商的发源地和聚集区,晋商食俗是精致而不奢华、讲究而不浪费,菜肴用料广泛,讲究选材,口感醇厚绵软,回味余香。
以临汾、运城菜为代表。晋南古称河东地区,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发祥地,也是晋文化的发源地,其菜肴以咸香、咸酸、咸辣等为主要味型,以清汤取其鲜味,以烹醋取其酸香,以炒酱调味定色。
以长治、晋城菜为代表。晋东南史称上党地区,菜肴口味偏酸甜、酸辣、鲜咸、干酥、五香,成菜油少、色重、汤多、芡薄,擅长熏、卤、烧、焖等技法。
以大同、朔州、忻州为主要代表。晋西北地处长城脚下,历史上属半耕半牧地区,是少数民族与汉民族聚居融合的地方。烹调以烧、烤、焖、涮为主,风格融合了许多少数民族的饮食元素。
习俗
山西省是岁时节日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域内南部地区是夏代的发祥地之一,夏历中国历史上长期奉行夏历。北部地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胡汉杂居,形成了地方特色节令民俗。
添仓节在每年农历正月的二十五日,实际含意是要往粮仓里添东西,指望当年增产增收。到了添仓节,山西的讲究是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上了年纪的居民习惯在添仓日购米买面,以兆全年丰衣足食。
山西人通过
庙会上的商贸交易,将多余的农产品出售,换回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如农器之类,同时也参与锣鼓、秧歌、车船轿、阁跷、灯火等各种民间社火文艺表演。山西民间古庙会代表:太原动物园庙会;晋祠古庙会;乡宁县四月初八“油糕会”;洪洞广胜三月十八古庙会;芮城县三月三古庙会。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活动始于宋室南迁时代,止于清代中后期,明代初年朝廷在五十年间共18次从山西迁出移民,其中以平阳府移民数量最多,集中移民的地址即在原洪洞县广济寺外的大槐树下。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构成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运动,它直接涉及1230个姓氏和汉、回、蒙古等多个民族,移民迁徙地遍及全国18个省(市)的498个县(市)。他们利用各种机会回到大槐树下祭祖,形成了丰富的移民传说和悠久的祭祖传统。从1991年开始,洪洞县政府顺应民情,于每年4月1日至4月10日举办“寻根祭祖节”,将历史悠久的大槐树祭祖习俗变成官民合祭的盛大民俗活动。
艺术
山西省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汉代时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北宋年间,山西各地活跃多种
土戏——这些土戏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元代时山西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晋南);至明代时,山西蒲州、陕西同州、河南陕州一带的民间艺人把北杂剧唱腔进行改革,演变出了“蒲州梆子”戏;蒲州梆子后分别与晋中、晋北、晋东南等地的土戏相结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清朝中叶,中国戏曲开始了“花部”(即梆子戏)和“雅部”(即昆曲)之争,山西民间赛戏之风也盛行开来,大村镇往往同时邀两个戏班演出,唱“对台戏”,以至出现了“连二舞台”、“连三舞台”、“品字舞台”之类的戏台布局。截至2018年10月,山西地方剧种达54个,占全国300多个剧种的六分之一 。其中,人称“山西四大梆子”的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是戏曲剧种中的大戏。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中最古老的剧种。蒲州梆子传到晋中,与当地的秧歌及说唱艺术相融合,形成了中路梆子。清朝同治以后,中路梆子的名气愈发响亮,开始流传到河北、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博得当地人喜爱,后以“晋剧”称名于世。晋剧从咸丰、同治年间开始,唱响不衰,盛事迭出。清道光之前,晋剧曾一度雄踞北京剧坛,以至成为山西的代表剧种。蒲剧在清代乾隆时期外省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西梆”等;嘉庆、道光以后,又称“山西梆子”;陕西称:东路戏,山西省北、中部称“南路戏”;晋南当地则习惯称“大戏”或“乱弹”。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晋剧是中国十大戏曲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省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道光中期晋中商人崛起,中路梆子在蒲州梆子的基础上形成,晋商为晋剧的发展提供了帮助。在发展过程中,晋剧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同时形成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晋剧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民国以后中路梆子兴盛,遂以山西梆子专指中路梆子,建国后则称晋剧。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高峰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之后,晋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2006年5月20日,晋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大约形成于16世纪中叶,19世纪初叶已趋成熟。流行于山西北中部、内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陕西北部,是华北地区较有影响的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北路梆子的发源地正是在雁门关以北的大同一带。据大同城西观音堂戏台题壁记载:“双庆戏班于嘉庆十三年六月十九日演出《十五贯》一剧。”由此可见,北路梆子在清朝嘉庆十三年以前,已由蒲剧艺人来此教习传艺,结合雁北的秧歌小调参合而成了。2006年5月20日,北路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党梆子,起源于素有深厚戏曲传统的古上党郡泽、潞二州,由明清时期外地传来的罗罗戏、卷戏和地方小戏俗曲,融汇从山西西南、晋中流入的梆子戏而成。享有同蒲剧、晋剧同等历史的文化资格,是上党戏的代表剧种。它在道光年间称为本地土戏,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时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定名为上党梆子。2006年5月20日,上党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物古迹
山西省素有文物大省的美誉,有“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的说法。境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以其质量高、种类全、年代跨度久远、保存原貌完好而著称,蕴含文化多元,涵盖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革命遗址等相关类型。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以及山西省文物局网站的相关信息显示,截至2024年6月,山西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其中古建筑有2802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531处,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古建筑数量最多,为421处,占比79.3%,享“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之誉。其中,古建筑数量最多,为421处,占比79.3%;古遗址46处,占比8.7%;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8处,占比5.3%;古墓葬20处,占比3.8%;石窟寺及石刻15处,占比2.8%;另有其他类一处,为稷山大佛。按类型划分,古建筑高居第一位,其次为古遗址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分别对应代表了不同类型的特色文化。
截至2022年12月,山西省11个地市均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其中,山西运城达103处,为数量最多的地级市,其后是长治74处、晋城72处、晋中70处、临汾54处、吕梁39处、太原38处、忻州37处、大同32处(含跨县一处)、阳泉11处、朔州6处,跨区域2处。
山西古建筑以木结构遗存最负盛名,据统计,山西现有元以前木结构古建筑遗存495座,约占全国的85%。其中,唐代木结构古建筑全国仅存3座,全部在山西;五代时期的全国存5座,山西占4座;宋辽金时期全国183座,山西有150座;元代全国389座,山西338座。
皇城相府、
乔家大院、
渠家大院、
王家大院、
李家大院、
太谷三多堂、
常家庄园、
申家大院、
孟门古镇、
孔祥熙故居等为山西的民居代表。
西侯度遗址为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位于黄河中游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村。1988年西侯度遗址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境内的长城,承载着太多山西的历史信息和社会人文信息。遗迹从兴县西北部的黄河东岸开始,沿管涔山和恒山山脉向河北方向延伸,有不同时代的长城总长度累计3500多千米,属长城分布较多的省份之一。
境内最早的长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9年三家分晋之后,现存较完整的城墙和遗迹有1500多千米。长城遗迹按朝代可分为战国长城、东魏长城、北齐长城、北周长城、隋城、宋长城、明长城、清长城,但以明长城修筑规模最大,前后共修筑了154年。作为当时拱卫京都的屏障,明长城分外长城和内长城,外长城约450千米,由河北省怀安县延入晋北的天镇县,向西再向西南,经阳高、大同新荣区、左云、右玉、平鲁、偏关,直达黄河东岸;内长城约400千米,由河北省涞源县延入灵丘县,向西再向西北,经繁峙、浑源、应县、山阴、代县、原平、宁武、神池、朔州朔城区,至偏关白羊岭(古称丫角山)与外长城会合。另外还有沿黄河修筑的从偏关老牛湾到河曲县石梯子的长城,沿太行山脊修筑的始于灵丘县牛邦口经五台、盂县、平定、昔阳、和顺、左权至黎城东阳关的长城。山西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一些长城关隘如著名的“外三关”偏关、宁武关、雁门关,就全部在山西境内。曾发生了平型关、娘子关等战役。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祠庙建筑群,位于太原西南郊的悬瓮山东侧山脚下,是晋水的发源地,其前身是供奉周成王的弟弟、晋国始封诸侯唐叔虞的祠庙,历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朝的重修和扩建,形成了一个殿堂楼阁、亭台轩榭俱全的庞大建筑群,祭祀的主神也由唐叔虞变为“晋源之神”圣母,还有其他众多的神灵和历史人物附祀。晋祠建筑群的核心区西倚悬瓮山,分为中、北、南三路。中路是全祠的精华所在,自东向西形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人工水渠智伯渠萦绕左右。主要有水镜台、大型牌坊对越坊、献殿、圣母殿、苗裔堂和台骀庙等建筑,晋祠核心区之外还有若干古建筑,其中最重要的是南边的十方奉圣禅寺。建筑形式囊括了殿堂、楼阁、亭子、水榭、牌坊、戏台甚至窑洞。晋祠中水景包括点状的泉眼、线状的水渠和面状的水池,总面积不大,分散布置。除了建筑和水,晋祠还拥有众多的古树名木。李世民、李白、范仲淹、欧阳修、朱彝尊等名人雅士在此留下足迹。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16千米的武周山南麓,东西绵延约1千米。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460—525年),现存大小窟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51000余尊,是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始建于1500多年前,是中外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艺术与石刻艺术相融合的一座文化艺术宝库,被誉为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史书。云冈石窟有20余个洞窟中雕刻有乐器图像内容,包括乐器雕刻500余件,除了中原汉式琴、筝、箫、笙及鲜卑大角,还有龟兹细腰鼓、波斯竖箜篌等。2001年,云冈石窟入列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曾荣获“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平遥古城位于晋中平遥县,是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县城,也是中国银行业的发源地。古城始建于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距今已有2800多年,拥有纵横交错100多条大街小巷、20余座古寺庙、4000幢古民居。古城以南大街为中轴线,城东有城隍庙,城西有平遥县署,城左立文庙、城右立武庙,东道观、西佛寺,对称布局;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被称作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平遥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存有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还有72座敌楼,3000个垛口,是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亦是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此外,还有镇国寺、双林寺和平遥文庙等,也都被纳入世界遗产。
1997年,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开创了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先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数量位居中国前列。截至2022年11月,山西省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8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537项,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2103项,县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5089项,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基本形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9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遴选的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中,山西省共有14个项目分别入选非遗旅游景区、非遗旅游小镇、非遗旅游村寨。
旺火是新春、元宵节期间流行于晋北地区久负盛名的一种传统习俗,其中以怀仁旺火为最。怀仁旺火,俗称“拢火龙”,又称“大旺火”。怀仁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清代已形成燃煤旺火祈福迎春民俗。其主要形式是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外面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旺火形成时,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旺火规模宏大,造型讲究,由掌握高超技艺的师傅完成。人们围着最大的旺火堆转圈祈求“旺运”。怀仁旺火是古老的傩祭与社火表演结合的遗存,具有重要的民俗学研究价值,是怀仁地区乃至朔州、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千余年社火文化实践的总结,是历代匠师们的智慧结晶,是古老的摊礼文化与社火艺术结合的遗存,为研究中国传统民俗艺术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实属罕见,是边塞文化、黄河文化的具体体现。2011年,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历史文化名城
山西是北方汉民族地区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数量最多、风貌最完整、集聚度最高、类型最丰富的省份。截至2022年9月,山西境内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11个,数量居中国第一。
传统村落
截至2023年6月24日,山西省共有中国传统村落619个,占中国的7.6%。
程家峪村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道风峪沟内之西南小口子,俗称程家峪沟,呈凤凰翱翔状布局,从程家峪桥北岸山畔凤首起,依次顺山势递高;公共建筑基本沿南北向轴线布局,位于村中央;东沟建筑建于崖壁之上,依山势而建,由下至上共分为六层,下层窑洞的窑顶作为上层院落的院面,院落多为“一窑一屋一门”或“一窑两屋一门”的一进院形式,主窑坐北朝南,多为三孔或四孔的石碹窑洞,院门位于院落东南角或西南角;西沟地势较平缓,建筑顺地势而建,院落形式与东沟相同,保存完整院落较少,多数院落无围合,整体呈扇形布局。
苏庄村背靠牛山、毗邻丹河,北接高平市区、南连河西镇区,是一个以清代晋商宅院为主要建筑的古村落,是高平市晋商大院高度密集的古村落,其中民居古建星罗棋布,仅清中前期的院落就有近百处。村里有保存完好的古院落24座,是一座活化的晋商古宅博物馆,既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有南国建筑的秀雅风格,是不可多得的居民建筑艺术珍品。苏庄村依托“喜”结连理的“喜文化”历史典故,把婚庆礼仪与古村落建筑文化结合在一起,全面展示了高平当地的婚俗流程,并配套各种婚礼服务设施。苏庄村变身为传统婚俗体验馆、银饰博物馆、剧场和民宿,村里还建起了中式婚礼堂。
2012年,苏庄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地方特产
地方象征
山西省省树是油松和国槐。油松是中国特有树种,是可以长到25米高的大乔木,喜光、喜干冷气候,深根性,对土壤适应性较强。油松可以独植、丛植形成主景。
国槐也称槐树、家槐,以区别从国外引进的“洋槐树”。国槐是中国北方常见树,是重要的庭院绿化树种,也是重要的行道树和园林景观树。
山西省省鸟是褐马鸡,被誉为“东方宝石”。其头顶羽毛呈绒状,黑褐色,眼圈红色,耳羽白色,是中国特有、世界易危级珍禽,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因为它自然分布区极为狭窄,被严重分隔成了3个地理种群,即山西吕梁山脉的中部种群、河北与北京地区的东部种群、陕西黄龙山的西部种群。
风景名胜
综述
山西自然旅游环境以山地为主体,名山遍及全境,有省内名山中国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五台山,道教胜地北武当山,气候宜人的五老峰,岩溶地貌发育较好的太行山,保存有华北地区少有的原始森林的历山,松林密布的灵空山,中国五大镇山之一的中镇霍山,栖息繁衍着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褐马鸡的关帝山、管涔山和芦芽山,研究最早的大同火山群。截至2023年2月,山西境内有国家级A级景区312个。其中,太原市31个,大同市23个,朔州市4个,忻州市40个,晋中市39个,阳泉市19个,吕梁市23个,长治市24个,晋城市33个,临汾市37个,运城市39个。
重要景点
壶口瀑布是世界最大的黄色瀑布,也是黄河上的自然奇观,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延壶路,景区面积116平方千米。瀑布宽达30米,深约50米,黄河水至此,500余米宽的洪流骤然挤进窄小的石槽,声势如同在巨大无比的壶中倾出,故名壶口。 壶口瀑布以壶口瀑布为核心,秦晋峡谷为主体,集瀑布、峡谷、龙王辿、十里龙槽、孟门山、大禹庙、古渡口小镇、黄河大合唱实景演出等为一体,形成旱地行船、清空洒雨、湖底生烟、冰峰倒挂、山飞海立、霓虹戏水、十里龙槽、旱天鸣雷八大自然景观。
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88)、国家水利风景区(2013)、国家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2002)、国家AAAAA级区(2022)。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耸于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间。它由多种岩石结构组成,呈现不同的地貌,储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太行山地区有众多河流发源或流经,使连绵的山脉中断形成“水口”,是华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要道。山中多雄关,著名的有位于山西的娘子关、虹梯关、壶关、天井关等。山西高原的河流经太行山流入华北平原,河谷及山前地带多泉水,以娘子关泉为最大。河谷两崖有多层溶洞,著名的有晋城的黄龙油、黎城的黄崖洞等。
凤凰山生态旅游区地处晋北旅游枢纽腹地,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交界的汤头温泉开发区。东临佛教圣地五台山,西连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北靠雁门关和云岗石窟、应县木塔,南通乔家大院、平遥古城,是中国首个复式旅游景区,主区域由万亩生态植物园和千年神汤都温泉乐活园组成,集温泉养生、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以及完善的住、餐、购、会议配套服务于一体,是中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最佳乡村旅游目的地,是华北地区新建规模最大的植物学科基因库。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属于太行山系的北端,其中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是人类艺术精华的荟萃之地,也是影响东亚以及南亚地区的文化圣地之一。五台山最高处北台顶海拔3061米,有“华北屋脊”之称。五台山有当今世界上仅存的音乐绝响梵乐,并存有各类佛教建筑,大量庙堂殿宇构成了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群,享有“佛国”盛誉,是中国最早、最大的国际性佛教道场,是中国最早寺庙显通寺的诞生地。作为世界上最早浮出地面的陆地,五台山拥有全球罕见的地层地貌,其历史可追溯到26亿年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检测器。
五台山于2005年成为国家地质公园;2009年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秦晋黄河大峡谷碛口段从碛口张家山古商道起北上至克虎镇止,全长70多千米, 是中国规模最大、距离最长的一处黄河风情游基地,具有极高的观赏与科研价值。峡谷里景点主要以天然岩画、岩雕、沙滩、石滩、古渡、码头等为主,有张家山古商道及黄河岸边的奇石风光;大同碛及麒麟滩;高家塔天然石码头及沙滩;丛罗峪镇寨上村的金銮宝殿;寨沟村的花石崖;白道峪村的海枯石烂、沙滩、 99 孔半窑院、枣园;岩窑村古渡码头、二龙戏珠、壁画;开阳沙滩(临县境内沿黄河最大的沙滩)、枣园;开阳村的岩画、水雕、峡谷奇观;杏林庄村黄河岸边的石窟、石龛、古村落 。
万年冰洞位于宁武县麻地沟村西南3千米的石灰岩漏斗中,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已有300万年历史,是世界中纬度中山(海拔1000米-3500米为中山)地区最大的冰洞。冰洞入口是一条4米多长的冰隧道,冰洞的第二层,右侧是一根直通洞顶高达10余米的冰柱,被称为“定洞神针”。万年冰洞是中国规模最大、冰储量最大、制冷机制最强、保存最完好、科研价值最高的冰洞,也是世界罕见的大冰洞,堪称五千年三晋文明的孕化之洞、文明之源,素有“世界奇观”的美誉。
著名人物
对外交流
截至2024年3月26日,山西省已与31个国家的64个地方政府建立了国际友城关系,与54个国家的135个地方政府建立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其中,省级与16个国家的19个地方政府建立了国际友城关系,与31个国家的40个地方政府建立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市级与21个国家的36个地方政府建立了国际友城关系,与40个国家的78个地方政府建立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县(区)级与7个国家的9个地方政府建立了国际友城关系,与12个国家的17个地方政府建立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荣誉称号
人口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山西省常住人口为34915616人。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常住人口为3481.35万人,比上年增加0.88万人,增长0.03%。2022年末,山西省常住人口中,出生人口23.51万人,比上年减少1.13万人;出生率为6.75‰,比上年下降0.31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6.91万人,比上年增加1.37万人;死亡率为7.73‰,比上年上升0.4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8‰,比上年下降0.72个千分点。
截至2023年末,山西常住人口为3465.99万人,比上年减少15.36万人,减少0.44%。2023年全省出生人口21.31万人,比上年减少2.20万人;出生率为6.13‰,比上年下降0.62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9.11万人,比上年增加2.20万人;死亡率为8.38‰,比上年上升0.6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5‰,比上年下降1.27个千分点。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
省情概貌.山西省人民政府官网.2024-03-25
自然环境.山西省人民政府官网.202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