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郡
古地名
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卫西境沿黄河,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魏取秦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汉时西河郡是汉代名郡,西汉初由上郡析出,地在今黄河晋陕峡谷两岸。贞观元年省介州,以介休平遥二县来属,文水还并州。十七年以废吕州之灵石来属。天宝元年改为西河郡,乾元元年复为汾州
地理位置
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卫西境沿黄河,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黄 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汉有西河郡,有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部及晋西等地。作为三国时期的地名,魏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有晋西,治兹氏,即今山西省汾阳。唐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汉时西河郡是汉代名郡,西汉初由上郡析出,地在今黄河晋陕峡谷两岸。西河郡北有朔方、五原、云中、定襄,西有北地、上郡,似不临边。但两汉史籍的记载,又多显示西河乃边郡。《中国历史地图集》标西汉疆界,将朔方和安定之间的黄河以及河东大片土地标为汉与匈奴的过渡地带,而以远在东方的西河郡西北为边境。西汉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浩绕柴达木苏木),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汾阳市。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武德元年以西河郡为浩州,三年改浩州为汾州(汾阳)。仍割并州之文水来属。贞观元年省介州,以介休平遥二县来属,文水还并州。十七年以废吕州之灵石来属。天宝元年改为西河郡,乾元元年复为汾州。
战国魏国置
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409),吴起攻取秦河西地区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元里(今澄城南),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今华县),筑洛阴(今大荔南)、合阳(今合阳东南),尽占秦之河西地(今黄河与北洛河南段间地)(参见魏攻秦河西之战),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
周显王三十九年(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秦国攻取西河,郡废。
西汉置
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分上郡北部置西河郡。治所在平定县(县治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东南),属朔方刺史部。领三十六县:富昌、驺虞、鹄泽、平定、美稷、中阳、乐街、徒经、皋狼、大成、广田、圜阴、益阑、平周、鸿门、蔺、宣武、千章、增山、圜阳、广衍、武车、虎猛、离石、谷罗、饶、方利、隰成、临水、土军、西都、平陆、阴山、觬氏、博陵、盐官
东汉初年改隶并州。永和五年(140年)移治离石县(在今山西省吕梁离石区),仅辖十三县。置南匈奴单于庭于美稷县。汉末天下大乱,匈奴侵边,西河“百姓南奔”,其郡遂废。
三国魏
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割太原郡四县兹氏中阳(今孝义)、谷远(今沁源)、界休,置西河郡,领汉代西河郡南部故地,治玆氏(今山西汾阳市)。属并州
晋西晋咸宁三年(277年),陈王司马斌改封西河王驻此,郡改为国,改玆氏为隰城。
后赵置永石郡,前秦复改为西河郡。北魏置西河郡,治隰城(今山西省汾阳市),属汾州。孝昌二年(527)为胡人所破,郡废。
十六国后凉置
十六国后凉吕光改原西平郡为西河郡。治西都(西宁市),领西都、临羌、长宁、安夷4县,辖今青海西宁、湟源、大通湟中、互助、平安等市和县地。不久,复称西平郡。
北魏侨置
为安置汾州西河民,北魏孝昌三年(527)在平阳郡侨置西河郡,治侨置永安县(寄治平阳郡,今山西洪洞西南),领永安、隰城(寄治平阳郡,今山西洪洞西南)介休(寄治平阳郡,今山西洪洞西南)三侨县。属唐州
建义元年(528),改唐州为晋州,西河郡属之。
东魏北齐因之。
北周废隰城、介休入永安,西河郡仅领一县。
隋开皇三年(583),废西河郡入晋州。
隋置
隋大业三年,改汾州为西河郡,治隰城(山西汾阳市区),领隰城、永安、平遥、介休、灵石、绵上六县。
唐武德元年以西河郡为浩州(仍治今山西汾阳市区),三年改浩州为汾州(山西汾阳县),属河东道
天宝元年(742),改汾州为西河郡,乾元元年(758)又复西河郡为汾州。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7 19:25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