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州
北魏时期设立的区划地名
汾州,古代区划名,是北魏太和年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由477年至499年的年号)设立的,在今山西省汾阳市。以后汾州迁置于太原盆地南部的隰城县,历时近千年,成为这一地区正式的地名,经历近千年,是古代山西中部重要的行政区之一。
历史演变
北魏孝昌年间(525年六月—528年正月),汾州治迁隰城县,今山西汾阳市治,北齐时改曰南朔州,北周改称介州,隋朝时为西河郡,包括隰城县介休县、永安县、平遥县,绵上县。
隋义宁初(617年到618年),依旧领四县:隰城县介休县孝义县平遥县。617年,割介休县、平遥县属介休郡。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以介休郡为介州,西河郡为浩州。三年(620年),改浩州为汾州,仍割并州文水县来属。这一时期,汾州发生多次战事,李渊父子南下长安时,先取西河郡,得到汾州父老支持,后来刘武周占领山西,浩州仍在唐政府控制之下,严重威胁刘武周后方为唐政府重新夺取河东创造了有利条件。贞观元年(627年),省介州,以介休县、平遥县属汾州。文水县还属并州。贞观十七年(643年),以废吕州灵石县来属。天宝元年(642年),改为西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汾州,改曰西河郡,宋曰汾州西河郡,金元皆曰汾州,与石州,隰州,沁州,太原府,平阳府相接。1263年,隰州温泉县大半省入孝义县,从此汾州西界向西扩展到黄云山(今中阳县与交口县界山上顶山),但同时隶属于汾州的灵石县被划入平阳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省西河县置汾州(直隶州),兼领平遥介休孝义三县。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升汾州为汾州府,依廓设汾阳县,即今山西省汾阳市,府属冀南道,府、道治所皆驻县城内除原有的汾州四县(汾阳县,孝义县,介休县,平遥县),还有沁州(含沁源县,武乡县),石州(含宁乡县),临县,还有平阳府的灵石县。
明朝时,汾州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重新升为直隶州,这一时期汾州城内有两座郡王府,一曰庆成王府,一曰永和王府。庆成王府在太和桥街之北,即今山西汾阳监狱行政区位置;永和王府在西府街中段道北,即今汾阳市外贸公司位置。第一代庆成王叫朱济炫、永和王叫朱济火良,是晋恭王的
四子和六子。晋恭王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子, 亲王府设在太原。作为孙子辈的庆成王与永和王,他们同时把郡王府筑在汾州城内,可见汾 州当时在三晋大地的名望之高。两座王府从永乐十二年起,到崇祯十七年明亡,两家的世系传了十一、二代。一代代的王爷,及他们的子子孙孙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们,在繁华的古汾州城内,享荣华,受富贵。
注:图片为明清时期汾州府城墙,现已毁。
图志记载
元和郡县图志》汾州,西河。望。开元户五万三千七十六。乡一百一十四。元和户八千三百四。乡一百一十八。
禹贡》冀州之域。其在虞舜十二州及周,皆属并州。春秋时为晋地,后属魏,谓之西河,子夏居西河,吴起为西河守,皆谓此也。秦属太原郡。汉武帝元朔四年置西河郡,领县三十六,理富昌县是也。后汉徙理离石,即今石州离石县也。献帝末荒废,魏黄初二年,乃后于汉兹氏县置西河郡,即今州理是也。晋惠帝时,为刘元海所攻破,郡遂废。后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复后于兹氏旧城置西河郡,属吐京镇。按吐京镇,今隰州西北九十里石楼县是也,十二年改吐京镇为汾州,西河郡仍属焉。明帝时为胡贼所破,因北移西河郡理平阳界,高齐又后于此城置南朔州。周武帝废南朔州,宣帝后于此置汾州。隋大业三年废汾州,还后于隰城县置西河郡,皇明初改为浩州,武德三年又改浩州为汾州。
州境:东西一百六十四里。南北二百八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九十里。东南至东都九百三十里。东北至太原府一百七十里。东南至沁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石州一百六十里。东南至潞州四百四十里。西南至隰州二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龙须席,石膏。赋:布,麻,菽,粟。
管县五:西河,孝义,介休,灵石,平遥。
西河县,望,郭下。开元户一万二千三百七十五。乡二十五。本汉兹氏县也,曹魏后于此置西河郡,晋改为国,仍改兹氏县为隰城县,上元元年改为西河县。今城内有晋西河王斌碑,文字残缺。
谒泉山,在县东北四十里,一名隐泉山,上有石室,去地五十馀丈,顶上平地可十顷,相传以为子夏石室。
比干山,在县北一百一十里。
文湖,一名西河泊,在县东十里。多蒲鱼之利。
八门城,在县北十五里。刘元海遣将乔嵩攻西河,筑营自固,营有八门,因名。
卜商祠,在县北四十里。
孝义县,紧。西北至州三十五里。开元户一万六百八十五。本汉兹氏县地,曹魏移西河郡中阳县后于今理,永嘉后省入隰城。后魏又分隰城后于今灵石县界三十里置永安县,贞观元年以县名与涪州县名同,改为孝义,因县人郑兴有孝义,故以名焉。
胜水,在县南一里。
团城,在县西北十八里。后魏筑以防稽胡,其城纡曲,故名团城。
魏文侯坟,在县西五里。
段干木墓,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介休县,望。西北至州六十五里。开元户一万一千三百八十三。乡二十二。
本秦、汉之旧邑,在介山西,因名之。后魏明帝时为胡贼所破,至孝静帝更修筑,迁朔州军人镇之,因立为南朔州,但领军人不领郡县,其介休县仍属汾州。高齐省介休入永安县。周武帝省南朔州,复置介休县,宣帝改介休为平昌县,隋开皇末又改平昌为介休县。义宁元年后于县置介休郡,武德元年改郡为介州。贞观元年废介州,以县属汾州。
介山,在县西南二十里。
雀鼠谷,在县西十二里。
汾水,在县北十二里。
邬城泊,在县东北二十六里。《周礼》“并州之薮曰昭馀祁”,即邬城泊也。
郭林宗坟,在县东三里。周武帝时,除天下碑,唯林宗碑诏特留。
灵石县,上。北至州一百二十里。开元户三千七百三十一。乡八。本汉介休县地,隋开皇十年,因巡幸开道得瑞石,遂后于谷口置县,因名灵石。皇朝因之。
介山,在县东四十二里。
汾河,在县北十步,深一丈,阔三丈。
贾胡堡,在县南三十五里。义宁元年,义师次后于霍邑,隋将宋金刚拒不得进,屯军此堡,有霍山神见灵,事已具后于霍邑县叙事。
平遥县,望。西北至州八十里。开元户一万八千九百七。乡三十八。本汉平陶县地,属太原郡,后汉隶西河郡。魏以太武帝名焘,改平陶为平遥。隋属西河郡,义宁元年后于介休县置介休郡,以平遥县属焉。武德元年,后于此置介州,县属不改。贞观元年省州,县属汾州。
麓台山,在县东南五十二里。
京陵故城,在县东七里。汉京陵县,晋九原地也,《礼记》注云“九原,晋卿大夫之墓地也”。
中都故城,在县西十二里,属太原郡,汉文帝为代王都后于此。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06 09:36
目录
概述
历史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