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古代
行政区划,以
幽州突骑闻名古史。治所在今
北京市城区西南
广安门附近。案《
禹贡》
冀州之域,
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
周礼》“东北曰幽州。”《春秋元命包》云:“箕星散为幽州,分为燕国。”言北方
太阴,故以幽冥为号。自古为形胜之地,幽州是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
隋唐时北方的军事重镇、
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
①
古九州之一。《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其泽薮曰貕养,其川河泲,其浸菑时。”《
尔雅·释地》:“燕曰幽州。”
郭璞注:“自易水至
北狄。”医无闾即今辽宁境内医巫
闾山。貕养泽故址在今山东
莱阳市东。河、泲今河北、山东境内黄河、济水故道,菑、时二水皆在今山东
淄博市东
临淄附近。
③东汉魏晋州,治蓟县(今
北京城西南隅)。东汉辖境西扩展至今山西
阳高县,南略同战国燕国
南界,北至今河北
承德市、辽宁
建昌县以北于鲜卑乌桓,东至辽宁
宽甸县、
抚顺市以东、
鸭绿江两岸于高句丽。
西晋分今辽宁、朝鲜境内五郡国别置平州,幽州但有今北京、天津、河北境内七郡国。
十六国时相继为
后赵、
前燕、前秦、
后燕所有。
⑥
北魏、
东魏、北齐、隋、唐、五代梁、唐皆置幽州治蓟县,辖境渐次缩减,中唐后辖有今北京、天津一带,北抵
长城,东南抵
海河、
蓟运河之地。后晋天福元年(936)割献
契丹;辽会同元年(938)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
五代十国时期
桀燕灭亡后,
天福元年(936年),
后晋石敬瑭以
幽蓟十六州割让契丹(辽)。次年辽升幽州为
幽都府,
辽太宗在
唐幽州城的基础上兴建土木,定为“南京幽都府”。此后,幽州作为
行政区划不复存在。
广德元年(763)改
范阳节度使为
幽州节度使,
史朝义部下
李怀仙降,唐即授为幽州节度使;时平卢已没于北族,惟存
平州(今河北
卢龙),平州城内驻有卢龙军,幽州节度使遂兼领卢龙节度使。此后或称幽州,或称幽州卢龙,或只称卢龙。幽州为安史乱后长期不奉朝命割据一方的
河北三镇之一。直至五代
后梁乾化三年(913年)十二月为
晋王李存勗所灭,割据达一百五十年之久。
隋大业四年(608)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
黄河,北达涿郡;七年,隋炀帝
杨广乘龙舟自江都(今江苏
扬州市
江都区)经黄河入永济渠,至涿郡;同年,又动用江淮以南民夫、船只运黎阳(在今河南
浚县东南)、洛口(在今河南
巩县东北)诸仓米至
涿郡,“
舳舻相次千余里”。由于
永济渠的凿通,运河的终点
涿郡又成为北方水陆交通的中心。
幽州人士自古崇尚及习惯书剑双美,“其俗渔猎,其业耕织”有燕丹、汉唐之遗风。“虏善射,中国河北人亦善射,以习惯而然尔。”“崇徳尚义顾耻修亷,以忠孝励其俗以诗书传其家” 《金志》“人多豪侠习于戎马”《元志》“
幽燕之地自古号多豪杰,名于图史者往往而是”宋《
苏轼集》 “劲勇而多沈静”宋《
苏辙集》“民务农桑士习诗书,无强暴相凌之风,有寡求不争之俗”《
方舆胜览》。故幽州有乡义。
据
房山云居寺石经题记,
安史之乱前
幽州城内有白米行、屠行、油行、五熟行、果子行、炭行、生铁行、磨行、丝帛行等,行是当时经营同类行业的组织,可见当时幽州商业和
手工业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