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属国”,是西汉元帝时期为安置、管理内附汉廷的乌桓人,于今
辽西地区设置的地方建制机构。弄清“辽东属国”的置建过程,利于深入研究东汉中央政府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管理方式及北方少数民族与东汉中央政府、与中原汉族人民关系的变化等。
一、“辽东属国”置建前的乌桓、乌植,也称乌丸,是两汉时期活动于中国北方(包括东北西部地区)的一支
游牧民族。
王沈《
魏书》云:“乌丸者,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丸山,因以为号焉。”乌丸山,大约在今额尔古纳河及克餐伦河附近。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刘彻“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植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今东北西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以北地区),为汉侦察匈奴动静”。这是乌植人第一次大规模向南迁徙。西汉政府为便于对南迁至五郡塞外的乌植人进行监督管理,“始置护乌桓校尉,秩二千石,拥节监领之,使不得与匈奴交通”。此后,乌植始与西汉政府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发生密切关系。乌植人与汉人居住区大大靠近,开始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朝发穹庐,暮至城郭”,有了定居生活及一些粗放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