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说法
“五霸”一词,最早出于《
左传》。《左传·成公二年》载:“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
1.孔子-孟子的说法:
(春秋)
孔子删定的《春秋》说
齐桓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宋襄公。
(战国)《
孟子》继承它,指齐桓、晋文、秦穆、
宋襄、楚庄公。《
孟子·告子》:“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又说:“五霸,桓公为盛。”
东汉《
风俗通义·五霸》曰:“《
春秋》说
齐桓、
晋文、
秦穆、
宋襄、楚庄,是五霸也。”
2.墨子-荀子的说法:
(春秋)《
墨子·所染》谓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所染当,故霸诸侯”。
(战国)《
荀子·王霸》说: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荀子·议兵》又说上述五君,“可以霸而不可以王”。
3.西汉《
四子讲德论》说:齐桓公、
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
4.东汉《
白虎通·号》记异:“或曰五霸谓
齐桓公、
晋文公、
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也。”
5.唐代
颜师古的《
汉书注·诸侯王表》说: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
6.清代《鲒崎亭集外编》说: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7.民国1934年出版的《
辞通》说: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
相关介绍
春秋五霸,一般是指春秋时期参与争霸的最具代表性的五人,各类史家、学者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春秋五霸”并不是势力、地位完全等同的五人,例如:
1.整个春秋时期基本都是
姬姓晋国在替
周天子行使王道,
晋国在整个春秋历史上维持了百年之久的霸业(公元前632年-公元前597年,公元前589年-公元前506年),这段时间
晋国基本享有领导诸侯之权。在
晋文公称霸之后还经历
晋襄公续霸、
晋景公失霸复霸、最后
晋悼公独霸中原。
2.晋文公玄孙
晋悼公政治韬略过于出众,才能、成就、品行都首屈一指,是晋国霸业的最高巅峰。
3.郑、宋、秦、吴、越构建的区域霸权其规模、影响、成就难以与齐桓、晋文、晋悼、楚庄相提并论。
4.完成诸侯会盟这一重大称霸标志的有: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楚庄王、晋景公、晋悼公、晋定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多个诸侯,远远超过五霸的名额。其中仅
晋国就称霸百年,
会盟多次,几乎独占五霸名额;而夫差最终还被勾践灭国。
自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
洛邑以后,周王室更加衰微。从前是天子统帅和号令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如今,这些权力已逐渐转移到诸侯手中--“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各诸侯国内也出现了君臣逆位的现象--“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更甚至于一个诸侯国的大夫可以左右周王室的动向--“陪臣执国命”。铁农具的出现提升了生产力,大量井田之外的土地被开垦,这成为诸侯国强大的主要原因。周王朝建立在
宗法制和
井田制基础上的奴隶制度开始瓦解,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动荡局面。王室、诸侯、卿大夫之间相互混战,天下大乱。
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最为标准的两位霸主,实至名归,史称“
齐桓晋文。所以各史籍皆全票通过,没有争议。秦、楚两国虽不被中原国家敬重,可秦穆公和楚庄王不论才干、功绩都十分显著,无法埋没,尤以当今视角来看,这两位有相当高的认可率,所以在各史籍当中秦穆公得票超大半,楚庄王也得到了宽泛认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不失为一时之雄,但问题是,勾践灭吴已然不能算是春秋争霸,而是战国兼并,再加上“五霸”的提法,早在这二人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故以上的各类观点中,除了《
史记》和《
辞通》,其余基本可以排除。很多人认为宋襄公不配五霸之名,其仁义乃是虚伪做作;这就要回到春秋时期社会的大背景中去。虽说宋襄公没有称霸的绝对实力,反而还败于泓水之战;但后人对宋襄公的评价并不低。事实上楚国也正是因为依仗蛮力欺负礼让的宋襄公也最终为中原诸侯所不齿,埋下了
城濮之战被晋文公击败的伏笔。
现今的很多观点评价宋襄公总是说他多么愚蠢,多么迂腐,但却看不到他讲仁义绝不是“空谈仁义”,而是确确实实地将仁义的理念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因为在周朝,按照中原礼仪和道德要求,确实是很多地方都有讲究的,连贵族出去打猎都要依照礼法,比如:不杀幼兽、一箭射中没射死的伤兽也不能赶尽杀绝,还有诸多礼制的规定。这些都体现了周朝的文明礼仪,这些繁复的周礼正体现了古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诸侯之间的关系的道德准则。而在战斗中不杀老人之类虽说仁义得过分,但按照周礼的精神也是很符合的,要知道,春秋前期的诸侯战斗都是要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然后带军队双方列阵完毕,然后堂堂正正对决,类似于“决斗”这种形式。而绝对不是春秋末期到战国,为了胜利无所不用其极。
宋襄公正是遵循
周礼,等到楚军渡河后再展开决斗。这正是宋襄公的老贵族风度,胜之要武。而绝不能为了胜利使用卑鄙伎俩。否则宋襄公即便战胜楚国,也不会为中原诸侯所心服。在春秋时期,
诸侯争霸并不是要消灭别人,而是要让诸侯臣服、号令诸侯。而楚国属于半蛮族诸侯,不把中原的礼仪放在眼里,自然也不会按套路配合宋襄公的周礼仁义。
相关诸侯
齐桓公-尊王攘夷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终年73岁。是姜太公
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是
齐僖公禄甫的三儿子,其母为
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
齐襄公和僖公侄子
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公子小白与
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
齐国在今
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裕,地近渤海,有山海渔田之利,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任用
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
齐桓公于公元前681年在北杏(今山东
鄄城)召集
宋国、
陈国、
蔡国、
邾国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
盟主的诸侯。当时
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
尊王攘夷”的旗号,团结其他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
葵丘会盟,“
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
霸主。
齐桓公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后,任用
易牙、
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晋文公-会盟天下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
晋献公之子,母亲为
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
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公元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
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
狐偃、
先轸、
赵衰、
贾佗、
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
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
子带之乱,受到
周天子赏赐。公元前633年,
楚成王率领楚、郑、陈等国军队围攻
宋国都城
商丘(今河南
商丘县南)。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
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这时,楚国
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
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以及报答因晋国内乱逃亡在外时
楚王的帮助和殷勤接待(在逃亡时,晋文公允诺:若能回到晋国为君,一旦晋楚交战,晋军将
退避三舍,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三舍就是九十里),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
卫国的
城濮(今山东省鄄城县)。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两军开始决战。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
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此后,晋文公请来
周襄王,并召集齐、宋等国在
践土(今河南
广武)和
诸侯会盟。史称:“践土会盟”。
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
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正式成为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秦穆公-独霸西戎
秦穆公(公元前682年-公元前621年),一作
秦缪公,
嬴姓,赵氏,名任好,
秦德公少子,
秦宣公、
秦成公之弟,是缪氏先祖;是各史籍当中高度认可的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继位后马上任
百里奚(即五羖大夫)、
蹇叔、公孙枝为重臣,扶持
晋惠公(姬夷吾)登基,还在晋国闹灾时接济晋国。可晋惠公登基后不但未送五座城池给秦国(晋惠公许诺:若成功夺位,必赠秦五城),反而恩将仇报,在秦国同样闹灾时,一颗粮食也不卖给秦国。秦穆公大怒,亲率
孟明视等人讨伐,并生擒晋惠公,成功获得五座城池,把疆域扩展到黄河西岸。(参见:
韩原之战)
晋惠公的儿子太子圉(
晋怀公),在秦国放走晋惠公之后如约到秦国做了人质。秦穆公为了继续掌控晋国,将女儿
怀嬴许配给太子圉;可太子圉回到晋国登基之后变卦,与秦国交恶。秦穆公之后又将怀嬴改嫁给姬重耳,并辅助重耳回国当了国君,即历史上著名的:怀嬴改嫁,晋文公在任期间与秦国和睦、时常结盟。由于秦国与晋国的多次联姻,被后世多称为:
秦晋之好。
秦穆公在成功完成秦晋联盟之后,急欲进兵中原,完成霸业。后遣孟明视、
西乞术、
白乙丙奔袭郑国,后被郑人识破,途中顺道又灭了
滑国,中原自危。晋襄公为了遏制秦人东进的势头,亲率
先轸等人于崤山(今河南
洛宁县西北)埋伏,全歼秦军。虽然之后秦人成功复仇,但毕竟受到超级强国-晋国的压制,难以东进。
秦穆公于是掉头向西发展。他用计将从晋国投奔到戎人的
由余招来作谋士。秦国根据由余的计划,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有说20个)。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
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
周襄王时出兵攻打
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谥号穆,葬于
雍(今陕西
宝鸡凤翔东南),
殉葬的人数达一百七十七人。《
左传》文公六年曾这样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
黄鸟》。”
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庄王(-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
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
楚穆王之子,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是各史籍当中高度认可的春秋五霸之一。
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
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开始成为中原霸主。在与晋国争霸的过程中,楚庄王曾经率领楚军北上,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
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主力大军开至东周
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当年即位不久的周定王闻讯忐忑不安,派巧言善变的
王孙满去慰劳。庄王接见王孙满,二人谈论天下大势,楚庄王一时兴起,向王孙满问道:“
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即:
问鼎中原)。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挑战周王室的权威;欲完成祖先“窥中国之政”的夙愿,其勃勃野心昭然若揭。
楚庄王曾曰:夫文
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
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他是在楚国大力推行华夏文明的第一人。春秋末期,
孔子曾到访楚国,称楚庄王的政治思想与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楚庄王始、使楚国强大,为华夏文化的传播、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巨大作用。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谥号庄。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
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宋襄公-春秋大义
宋襄公(?-公元前637年),春秋时宋国国君。子姓,名兹甫。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宋襄公是
宋桓公的儿子,
宋成公的父亲。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前638年,宋襄公讨伐
郑国,与救郑的楚兵战于泓水。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
郑庄公-四方是维
郑庄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姬姓,名寤生,
郑武公之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郑国第三任国君,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在位。
前743年郑庄公即位,扫除了
共叔段之乱以巩固政权,之后与齐鲁结盟假命伐宋,由于郑国势大,周天子企图分解郑庄公权利造成郑庄公不满,而后发生周郑交恶。
繻葛之战郑国击败周、虢、卫、蔡、陈联军,前719年又击败
宋、
陈、
蔡、
卫、
鲁等国联军,使得郑国空前强盛,就连当时的大国
齐国也跟着郑国东征西讨,因此郑庄公被称为“春秋小霸”,毛泽东评价他是“很厉害”的人。
晋襄公-垂拱而治
晋襄公(?-公元前621年),姬姓,名欢,晋文公之子,春秋时晋国君主。公元前628年,晋文公逝世,晋襄公即位。前627年,晋襄公以
先轸为帅,于肴山大败秦军(详参见
崤之战),生俘秦军白乙丙、孟明视、西乞术“三帅”,旋再败秦复仇之师于
彭衙之战。秦穆公倾国复仇时主动避让其锋。在位时举贤任能,为政宽仁,保持晋国霸业。夫人(晋文公夫人)请放“三帅”归秦,襄公从之。
先轸因之大怒,“不顾而唾”,襄公以袖掩面称谢,未治其罪。后先轸在与狄人作战时孤身“免胄”直入狄人阵中,战死谢罪。前622年,晋大夫
赵衰、
狐偃、
栾枝等人去世。前621年,晋襄公崩,赵盾摄政。
晋襄公是一位有作为的少年君主,虽然先在
崤之战中全歼秦军,又在
彭衙之战击败前来复仇的秦军,不过史家普遍更为认同他的宿敌秦穆公才是这一时期的霸主,毕竟秦穆公对秦国的建设使后人完成了统一。
晋景公-续霸中原
晋景公,姬姓,名据,《
左传》名獳,是中国春秋时代诸侯之一晋国的一位君主,前599年至前582年在位。其父为晋成公,
晋成公即位后七年就死了,由其子继位,是为晋景公。前599年,在
颖北之战中,晋国
士会率军击败楚庄王率领的楚军。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在
邲之战击败晋军后称霸后,前585年
晋景公即派兵攻入楚国本土(公元前585年
晋楚绕角之役,公元前583年
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使楚国霸业结束。晋景公亦曾在晋齐
鞌之战,击败被楚国欺骗、与楚国结盟的齐国(楚国欺骗齐国结盟对抗晋国,但却在晋国攻打齐国时不敢出兵救援齐国),迫使齐国臣服于晋国(详参见晋齐
鞌之战)。
晋景公是个知人善任、有所作为的君主,但是他设立六卿制度却为后来晋国的分裂埋下伏笔。
晋悼公-独霸中原
晋悼公(公元前586年-公元前558年):姬姓,名周(亦作“纠”),谥号曰“悼”,侯爵,称“晋侯周”,简曰“晋周”,亦称“孙周”,美称其:“周子”。
晋周乃晋室正统,晋襄公曾孙,桓叔捷之孙,惠伯谈次子,晋厉公侄。悼公少聪慧,居洛,师侍单襄公,兼君、相之才,许有争国之望,尝揣窥晋之心。年十四即入主晋国,以韩、栾为股肱,祁、杨为谋主,重用韩厥、智罃、魏绛、赵武等一干贤臣,严军纪而恤民力,治律历而行礼法,于是晋宗谐睦,举国大治,戎狄亲附,惠及中原。史载凡晋之盟:“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故
华夏尽附。悼公矫
天子之命,僭天子之尊,十年之功,以靖外难,年仅26岁。
晋国在其治下,国势鼎盛,军治万乘,成为了当时绝对的天下霸主。
晋悼公前573年至公元前558年在位,他的文治武功带领
晋国再次走向全盛,铸造军国霸权,尊天子而令诸侯,和戎狄以征四方,最终得以完全独霸中原。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纵横家,同时也毫无疑问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伟大的诸侯之一。
后世评议晋悼公:“论谋,不减于晋文公重耳;论智,不屈于郑庄公寤生;论略,不低于齐桓公小白;论才,不逊于楚庄王熊旅;论仁,不亚于宋襄公兹父;论势,不弱于秦穆公任好。”
吴王阖闾-纵横江淮
阖闾(约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96年),一作
阖庐,
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
诸樊之子(《
左传》、《
世本》作吴王
余眛之子),春秋末期
吴国君主,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在位。
公元前515年,吴王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取吴国王位。吴王阖闾执政时期,以楚国旧臣
伍子胥为相,以齐人
孙武为将军,使国势日益强盛。公元前506年,吴军在孙武、伍子胥率领下,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
郢都,迫使
楚昭王出逃。后楚臣
申包胥入秦乞师,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复国。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在与
越国的
槜李之战中,被越大夫
灵姑浮挥剑斩落脚趾,重伤而死。
晋定公-黄池为长
晋定公(?-公元前475年),姬姓,名午,晋顷公之子,在位37年(公元前511年-公元前475年在位),刚即位,荀寅便有意趁此时机消灭赵氏。晋定公十二年,晋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筑晋阳城,是太原第一座古城。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赵简子升任晋国正卿,赵鞅囚禁同族赵午,随后杀之。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赵鞅率军迎战增援范氏、中行氏,誓师“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晋军大振,取得胜利。
晋定公三十年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在黄池之会争长。吴王夫差曰:“於周室我为长。”晋定公曰:“於姬姓我为伯。”
赵鞅怒,将要伐吴。于是
黄池之会的诸侯会盟,以晋定公为长,吴王夫差次之。
吴王夫差-争霸中原
夫差(约公元前528年-公元前473年)姬姓,吴王阖闾之子,吴国末代君主,公元前495年―公元前473年在位。
夫差为了洗雪其父阖闾败给越王勾践的耻辱,夫差励精图治,吴国也迅速增强。夫差二年(公元前494年),于
夫椒(今
江苏苏州西南
太湖中)打败越王勾践。胜利后,勾践向吴国表示臣服,夫差将勾践释回越国。
勾践在越国
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迅速恢复越国国力,图谋报复。前486年,夫差在
邗(今
江苏扬州附近)筑城,又开凿
邗沟,连结了
长江、
淮河,在
艾陵之战中全歼10万
齐军。前482年,夫差在
黄池(今
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诸侯(参见:
黄池会盟),与晋争霸获胜。但夫差仅使
太子友和老弱守国,勾践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太子友。
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都城
姑苏(今
苏州)被勾践兴兵攻破,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
姑苏山上,吴国灭亡,而夫差也被勾践流放,最后自杀身亡。
越王勾践-东南称雄
勾践(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姒姓,名勾践,又名鸠浅、菼执,
夏禹后裔,越王
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公元前496年即位。
公元前494年,吴王
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
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接着又打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
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灭了吴国。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滕县),成为霸主。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参见:
徐州会盟),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赞刂发文身,无皮弁笏之服,拘罢拒折之容,然而胜夫差于五湖,南面而霸天下,
泗上十二诸侯(宋国、鲁国、卫国、
邾国、
薛国、
郳国、
滕国、
莒国、
任国、
郯国、
费国、
邳国)皆率九夷以朝。(《
淮南子·齐俗训》)
前后世系
齐桓公
...…齐庄公→齐僖公→齐襄公→公孙无知→齐桓公→公子无诡→齐孝公→齐昭公......
晋文公
……晋献公→奚齐→卓子→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晋襄公→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晋悼公......
宋襄公
……宋殇公→宋桓公→宋襄公→宋成公→宋昭公......
秦穆公
……秦宣公→秦成公→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
楚庄王
……楚成王→楚穆王→楚庄王→楚共王→楚康王......
吴王阖闾
综合评价
综合来看:
四方是维的
郑庄公、
尊王攘夷的
齐桓公、春秋大义的
宋襄公、
这十二个人串联起了整个春秋时代,他们共同见证了这数百年的兴衰荣辱。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中学历史教科书主要介绍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史记索隐》或《荀子》的版本。
《
史记索隐》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
荀子·
王霸》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中学历史教科书兼顾两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