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通义》(汉唐人多引作《
风俗通》),东汉
泰山太守
应劭辑录的民俗著作。原书三十卷、附录一卷,今仅存十卷。该书考论典礼类《
白虎通》,纠正流俗类《
论衡》,记录了大量的神话异闻,但作者加上了自己的评议,从而成为研究汉以前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后人
卢文弨《群书拾补》中辑有《风俗通逸文》多条,系十一卷补之所逸,中有“
女娲造人”、“李冰斗蛟”等神话,皆为首见于记录者。
应劭(约公元153年—公元196年),东汉学者,字仲远,
汝南郡南顿县(今
项城)人。父
应奉,桓帝时(公元147年—公元167年)名臣,官至
司隶校尉。应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灵帝时(公元168年—188年)被推举为孝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至兴平元年(公元194年)任
泰山郡太守,后依
袁绍,卒于邺。
应劭
博学多识,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
汉官仪》、《风俗通义》等。《风俗通义》存有大量
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
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
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风俗通义》以考证历代名物制度、风俗、传闻为主,对两汉民间的风俗迷信、奇闻怪谈多有驳正。《
隋书》
经籍志入杂家类。今本每篇为一卷,各卷皆有篇名,篇下有条目。条目下先陈述其事,再加案语以辨证得失。
其考证掌故与《
白虎通义》类似,辨谬正俗一如《
论衡》。如正失篇“宋均令虎渡江”一条,先征引俗说,谓
九江郡多虎,及宋均任太守,施德政,则群虎渡江,虎患遂绝。应劭对此提出质疑:“云悉东渡,谁指见者?”然后进一步反驳,说如果
宋均做了三公,德被四海,
老虎岂不是要扶老携幼,跑到殊方绝域去吗?又如
东方朔一条,俗说东方朔是太白
金星所化,在
黄帝时为
风后,在
周朝为老子,在
越国为
范蠡,变化无常,能兴王霸之业。
应劭援引汉书,明辨东方朔实乃凡人,并不干预国家政事。因其滑稽诙谐,能言善辩,尤为武帝宠幸,所以名过其实。最后指出:“后之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着之耳,安在能神圣历世为辅佐哉?”
《风俗通义》中保存了不少有关音律、乐器、神灵、山泽陂薮、姓氏源流的资料。其中已佚的姓氏篇记载了诸多姓氏的由来,有大量遗文散见于类书中。此书是研究两汉社会
生活史的重要文献。
范晔谓此书“以辨物类名号,释时俗嫌疑,文虽不典,后世服其洽闻。”《四库提要》云:“其书因事立论,文辞清辨,可资博洽,大致如
王充《
论衡》。而叙述简明则胜充书之冗漫。”
《风俗通义》的
文学价值也值得重视。书中一些涉及神鬼、人物的条目,初步具备了魏晋
志怪、
志人小说的特点。如姓氏篇:“汉有牛崇为
陇西主簿,马文渊为太守,羊喜为功曹。凉部云:三牲备具。”语言风格已与
裴启《语林》、《
世说新语》接近。
原书共三十篇。《
隋书》经籍志云三十卷,录一卷,梁三十卷。《两唐志》云三十卷。
北宋时散佚已多,
元丰年间,
苏颂取官私藏本互校,考其篇目,写定为十卷。
《风俗通义》原为三十篇,今仅存十篇。
苏颂校定《风俗通义》,从
庾仲容《子钞》、
马总《
意林》中辑得原篇目。今据苏颂题序,于篇名后补出原次序。
已佚的二十篇为:《心政》、《古制》、《阴教》、《辨惑》、《析当》、《恕度》、《嘉号》、《徽称》、《情遇》、《
姓氏》、《讳篇》、《释忌》、《辑事》、《服妖》、《丧祭》、《宫室》、《市井》、《数纪》、《新秦》、《狱法》。此二十篇次序已无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