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鼎中原(拼音:wèn dǐng zhōng yuá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
左丘明《
左传·宣公三年》。
先秦·
左丘明《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夏、
商、
周三代以
九鼎为传国重器,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为得天下者所据有。公元前606年,
楚庄王借口讨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首都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
即位不久的
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实力雄厚、图霸天下的楚庄王见了
王孙满,询问九鼎大小轻重。王孙满听出了弦外之音,答道:“九鼎的大小轻重在乎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自身。”楚庄王见王孙满拒绝了他,就夸耀楚国的军事力量加以威胁,说道:“不要自恃有九鼎,光楚国士兵在战场上折断的敌人的戈尖矛头,就足以铸成九鼎。”面对雄视南方、倨傲少礼的楚庄王,善辩的王孙满进行了巧妙的反驳,他先绕开楚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他说:“
大禹统治天下,天下九州,每州都送来出产的青铜,铸成了九鼎,象征整个天下。
夏桀无道,鼎就迁到商朝;过了六百年,
商纣暴虐,鼎又迁到了周朝。可见,只要有德义,鼎虽小也很重,重得很难搬得走;如果没有德义,鼎虽大也很轻,轻得很容易失去它。从
周成王把鼎安放在
郏鄏那算起,已经传了三十代,七百年。”最后又说:“周室虽然衰微了,但是天命还没有完,还不到被人取代的时候,所以宝鼎的轻重,你还是不要打听了吧。”听了王孙满
义正词严的一席话,楚庄王打消了
非分之想。他也自知还没有取代周室的实力,于是
偃旗息鼓,泱泱离去。
自从楚庄王率军进军中原,并于中原“问鼎之小大轻重”以后,人们便将中原之外的政治和军事势力觊觎中原的疆土财物,统称之为“问鼎中原”。中国从夏商周开始,王朝的更迭便成为常态,各个朝代“你方唱罢我登场”,逐鹿问鼎的金戈铁马、猎猎旌旗让人目不暇接,而无论最终那方成功夺取天下,其最重要的因素无一不是有德,与有鼎无鼎并无太大关系。
作家·
冯至《伍子胥》:“既无人想到祖先在往日坐着柴木的车、穿着蓝缕不能蔽体的衣服,跋涉在荆山的草莽里的那种艰苦的精神,也无人怀念起后来并吞汉川诸小邦,西御巴人,北伐陆浑,问鼎中原的那种雄浑的气魄。”
作家·
姚雪垠《
李自成》五卷三章:“到了崇祯九年,也就是清太宗皇太极天聪十年,满洲内部政局稳定,人口大增,兵力强盛,不但成了明朝的关外强敌,而且开始有问鼎中原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