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
周朝姬姓
周厉王儿子
姬友的
诸侯国。郑国以经济发达、法治健全、民主政治和
诗乐文化闻名于世,是中国法治和
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国号
郑重严肃忠孝仁义之国;郑在
卜辞中写作“奠”,“邑”旁(也就是耳朵旁)是成为地名后加上的。“奠”在卜辞中是祭祀的酒器,后来又表示祭祀的行为,总之一直是在祭祀的圈子内转悠。
“郑”字除为地名,就是姓氏,很少有
其他含义,而挂在嘴边的“郑重声明”的“郑”,还留着祭祀严肃的气氛。
历史
早期
郑桓公姬友是
周厉王的小儿子,
周宣王的弟弟。周宣王即位二十二年,姬友被封到郑地。封了三十三年,
周幽王任命桓公为司徒,掌握教化国民。桓公努力使
周朝百姓和睦相处,黄河、洛水流域的人民都思念他。
次年,因幽王宠幸褒姒,朝政日益荒废,问题积重难返,有些诸侯背叛了幽王。
桓公见王室日非,他问史伯:“王室多故,余惧及焉。与其何所(处)可以逃死?”
史伯说:“王室将卑,
戎狄必昌,不可逼也!”
他接着仔细分析了当时形势,认为只有“济(济水)、洛(
洛水)、河(
黄河)、颍(
颍水)之间”比较安全,那里没有大国,虢(指
东虢,位于今河南郑州;位于今河南
陕县的为
西虢;还有位于今陕西的小虢,春秋初年为秦国所灭)、郐国两个小国国君“皆有骄侈怠慢之心”,稍加武力或贿赂,就可以对付。
郑桓公听从了
太史令的建议,于周幽王八年(前774年,郑桓公三十三年),将他的族人迁移到洛水东部,居住在虢(今
河南省密县东南)、郐(今河南省
荥阳市北)献出的10座
城邑,也成为了后来郑国的基础。
鼎盛
郑国东面是鲁、宋,西北是成周、卫、晋,西南是陈、蔡、许和楚,周围还有许多姬姓、姜姓、
偃姓、
嬴姓及其他姓的小国,正如《
国语·郑语》所说:“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
周室东迁时,郑、
晋都尽了保卫的责任。由于晋国不久分裂为翼(晋)和
曲沃两部分,内战频仍,所以王室不得不依靠虢和郑,它们都曾以诸侯而兼王室的卿士。
郑武公、郑庄公对周的态度都很骄横无礼,平王很不满意,想把权力分一半给虢公。庄公知道后,责问平王,平王竭力否认,以致“
周郑交质”(即互相交换质子,郑国以世子
郑昭公,周王室以太子王子狐),并进行战争。
周天子的权力已扫地殆尽了。
郑伯充分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经常利用王室之名为自己谋私利,兼并了周边小国,侵夺许国,干涉宋、卫、鲁等国,还助
齐国赶走入侵的
北狄。郑庄公之时的郑国,俨然是春秋初年第一大国。
衰落
郑庄公多宠子,在其死后,郑国即陷入内乱。
郑昭公即位后不久,权臣
祭仲入宋时为公子突岳父雍氏所迫,改立公子突为郑国国君,是为郑厉公。
郑昭公逃到了卫国。不久,郑厉公不满祭仲专权,谋杀祭仲。事泄,祭仲杀
雍纠,迎郑昭公复位。但郑昭公与
高渠弥有私怨,在一次狩猎时,
高渠弥射杀昭公。
然高渠弥与祭仲不敢迎郑厉公复位,于是立
公子亹为君,是为郑子亹。
齐襄公会诸侯于首止,郑子亹去参加
会盟,
高渠弥相礼。结果齐襄公杀郑子亹,而后公子婴于陈被立为国君,是为
郑子婴(左传作子仪)。
不久,齐国攻郑,
郑子婴被杀,郑厉公由边邑入郑,复位。
经过几次君位争夺,郑国国势大不如前,而周边列强则纷纷而起。南方的楚国早已不尊周王室号令,求加爵位不成之后自立为王,并大肆兼并汉水诸姬,直接面对郑国。
而北方的晋国,曲沃一族对晋国公室的斗争取得了
绝对优势。齐国则实行了改革,
齐桓公开始称霸。郑国位置处于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且夹于大国之间。
因此列强争霸,常把郑国作为战场。在
对外政策中,郑时而亲楚,时而亲晋,但大多数时期亲附晋国“同盟于亳城北”。
郑国自
郑襄公开始,
七穆轮流执政,掌控国家大权,而郑国国君则势力大衰。七穆执政时期,只有
子产当国时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郑国得以取得喘息之机,国力稍稍有所恢复。但子产之后,郑国仍复如旧,国家已势不可为。
前712年,郑、秦、晋三国伐许,
许国战败,退居原许国东偏。
前697年,许国趁郑国内乱,夺回故地,之后郑国于前665年和627年两次伐许,再之后郑国于前588年、前577年和前576年三次伐许,许都以割地请和。
前576年,许国长期为郑国所逼,只好远离旧许,迁至
楚方城外的叶,寻求楚的保护。之后,许虽然在其他各国帮助下复国,但最终于前504年为郑国所灭。
灭亡
郑国最大之敌人已经是新兴的韩国。然郑国仍内乱内斗不止,
郑哀公为国人所杀;韩国攻郑,杀幽公。于是国人立幽公之弟公子骀为君,是为
郑繻公。
韩非称郑国发生了
太宰欣取郑事件,此事详情已难以考证。
郑繻公在位时,与韩国的战争互有胜负,而且形势曾一度好转。
繻公十五年,韩伐郑,取郑之雍丘;繻公十六年,败韩于
负黍;繻公二十三年,围韩阳翟。
前375年,郑国灭于韩国。
在韩即将灭郑之际,郑国再次内乱。
郑繻公杀其相子阳,而子阳之党又杀繻公。郑国这时根本不需要外国来灭也会自己灭亡。
子阳之时,郑国已经
一分为三。
郑君乙二年,郑
负黍反,归韩,十一年,取阳城,二十一年(前375年)
韩灭郑。
军事
兵力
郑国有10万军队,6万都聚集在都城里。郑国的
军力当在鲁国之上。
春秋初年,郑国已有三军,内战用的军队已达二百乘。
三军外并有徒兵和临时添置的军队。
鲁襄公十一年,郑人赂晋
兵车百乘。鲁襄公二十五年,郑
子展、
子产带车七百乘伐陈,车数与
城濮之战晋车之数相等。
哀公二年,晋、郑
铁之战,晋将卫太子
蒯聩登铁丘上观望郑军,看见郑军很多,害怕起来,自投于车下。此战晋人以郑为大敌,可见郑国的兵力自春秋初年到末年始终不弱。郑兵曾与晋、楚和诸侯联军开战,诸侯的兵甚至畏郑不敢越过郑境,反被郑军所败。郑国军力的强大于此可见,则为千乘之国并非虚言。
赋兵制
大抵是寓兵于“士”和“民”的。“士”指武士,他们的唯一事业便是习武打仗。至于普通人民,应是平时三季务农,一季
演武,又在四季农闲的时候举行狩猎以讲习武事。三年大演习一次。国家的
常备军应该是武士之类,遇到战事,便征士民为兵。
军队组织
据《
国语》:五人为一伍,十伍(五十人)为一小戎,四小戎(二百人)为一卒,十卒(二千人)为一旅,五旅(一万人)为一军。
据《
司马法》:十五乘为一广,二十五乘为一偏,二十九乘为一参,二偏合为一两(即五十乘为两),八十一乘为一专,一百二十乘为一伍。
战车之制
战国以前用兵少称人数,多称车乘。每一乘大概有甲士十人,步卒二十人。
每乘兵车上的主力人员大致是三人:在左边的叫做
车左,掌管射箭;在右边的叫做车右,掌管持矛应战;在中间的是车御,掌管御马驰驱。
但主将的戎车,却是将帅居中击鼓,御者居左,持矛居右。至于君主的车乘,因为当时某种习惯把左首当作上首,所以君主居左,御者居中,持矛居右。又有所谓“驷乘”,是四个人为一车上的主力,用以增加战斗的力量的。
徒兵
戎车之外的步卒,有的杂在车队里;有的单以步卒组织成军,这便是所谓“徒兵”。
《
左传》记载,
鲁隐公四年,宋、卫诸国联军把郑国的徒兵打败。又载襄公元年,
晋国和诸侯的兵伐郑,又把郑的徒兵在洧水上打败。由《左传》对此特别记载可以推测,郑国的徒兵大致是很有战斗力的。
武器
武器大致用青铜制造,其种类略有戈、矛、剑、戟、刀、
斧、钺等,分为“击兵”(横击的兵器)、“刺兵”(直刺的兵器)、“句兵”(钩曲的兵器)三类。此外尚有弓箭和石块,用以及远。
甲胄干楯,用以防身。旗帜,用作标记。
“钩援”(云梯之类)、“
临车”(从上临下的车)、“
冲车”(从旁冲突的车),用以攻城。擂鼓进兵,鸣金退兵。军队所住,除
帐幕外,筑土自卫,是谓“营垒”。
外交
周幽王时,身为周王室司徒的
郑桓公,看到
西周行将灭亡,就在
太史伯的建议下,将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迁移到
东虢和郐之间(今河南
嵩山以东地区)。
太史伯的建议,为郑国东迁规划了发展蓝图和斗争策略,
郑武公和
郑庄公相继为周平王卿士,且能控制内部
卿大夫的势力,在春秋初年的历史上,郑国甚为活跃。
郑庄公在解决宫廷
内部矛盾的同时,积极扩充军队,广开疆土,先伐卫,又与齐结盟伐翼、伐宋、侵陈,比武公更为激进,俨然以小霸自居,这就激起了
周平王的不满。
公元前719年,周平王驾崩,
桓王即位。桓王对郑庄公不信任,起用
虢公忌父取代庄公在朝之职。郑庄公不满,为此闹到朝廷,导致周郑关系恶化,以致弄到周王室与郑国交换人质,就是历史上说的“
周郑交质”。
周王子狐与郑公子忽,作为人质互相交换。郑庄公又派
祭足带人割取温地的麦子,接着又取成周之禾,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
公元前707年(
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免去庄公朝中司徒之职,又亲自带领诸侯联军讨伐郑国,被郑国的祝冉射中肩膀,史称“
射王中肩”,当祝冉再射一箭时,被庄公阻止,说:“君子不欲多一人,况敢凌天子乎!”并派祭足慰问桓王,这一方面说明
郑庄公作为“春秋小霸”已有能力与周王朝抗衡,另一方面仍作为周王朝之公卿,对周王朝的抗拒有理有节。
郑庄公治理郑国43年,是郑国的极盛时期,此时郑国疆土,南建
栎邑 (今
禹州市),东建启封(今
开封市),北与卫、晋交错,西控巩、洛,胁宋迫许,威加
北戎,常受王命伐叛臣,抗王命主公道。
前630年,九月甲午,
晋秦围郑,
郑文公采用离间策略,遣大夫
烛之武夜缒出城,赴秦军中进见
秦穆公,向其指出:秦、郑两国相距甚远,郑若亡国仅利于晋而无益于秦,而晋国实力增强必将对秦构成威胁。秦穆公认为烛之武言之有理,遂与其结盟后领兵回国。秦将
杞子、逢孙、杨孙奉命率一部秦军驻
新郑,助郑加强防务后秦军才撤军。
前627年的春天,
秦穆公派三位将军率军想攻打郑国,到了
滑国,遇上郑国商人
弦高和奚施,弦高诈称奉郑君之命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
奚施赶快回国,把消息报告郑君,
郑穆公(即公子兰,文公子,嗣文公位)得到奚施的报告,派人去侦探
秦国驻军的
客馆,看见他们确有阴谋的准备,便向他们说道:“你们久住在
敝国,我们供应不起了。我知道你们将要回国,没有别的礼物相送,只有原圃里所养的
糜鹿,请你们取些去罢。”杞子们知道阴谋已经泄漏,只得起身逃走。
孟明探得郑国已有准备、感觉前进必没有好处、顺便灭了滑国,班师回去了。所以秦军没再继续进军就回国了,晋军在崤打败秦军。
当初,郑文公逝世后,郑国都城的卫戍官缯贺把郑国的内情出卖给秦国,所以秦军才来攻打郑国。
在
晋楚争霸战争中,介于两强之间的郑国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因而连年遭受两国的交互攻击,致使郑处于晋来降晋、楚来附楚的被动状态。
郑为摆脱这种困境,根据当时楚弱于晋的客观形势,决定诚意附晋。为达到受晋保护,免遭楚侵伐的目的,郑卿士子辰向
郑简公建议出兵攻打亲附于晋的宋国,借晋率诸侯救宋攻郑之机与晋媾和;待楚军北上救郑之时,再与楚媾和,诱使晋全力为郑击楚,令楚不敢再侵扰郑国。郑简公接受其建议。
宋人为晋侵郑,晋人自己也屡伐卫。同时宋人伐灭
曹国,郑人也曾救曹侵宋。等到郑人服了晋,宋人又叛晋攻郑了。这可见郑、宋的世仇直到春秋的末年还没有解除。
前375年,韩、魏南侵。魏伐楚,与楚师战于
榆关。韩国伐郑国,
韩哀侯灭亡了郑国,吞并了其领土。
社会风俗
服饰
古时人穿衣,上面是衣,下面是裙,裙叫做“裳”。
据说只有一种“
深衣”(简便之服)是上下衣裳相连的。衣裳之间有带(
大带用丝叫做“鞶”,革带用皮),以资束缚。
礼服的前面又有皮制的
蔽膝,叫做“韨”或“韠”或“韐”,大贵族的韨是红色的。又有包束足胫至膝的“邪幅”,叫做“逼”。内短衣叫做“襦”,
长衣内塞绵的叫做“袍”,不加绵的叫做“衫”。下体近身的叫做“禈”,有袴衤官的叫做“袴”(不缝裆),也叫做“褰”、雨衣叫做“制”。
男子头上有冠,女子头上有笄(冠笄外又有巾)。贵族的男子身上佩有玉器和刀剑等(玉是宝器,当时人非常珍重)。
人们冬天所穿的有绵(
丝绵)衣和皮衣,皮衣是用狐、貉、羊、鹿、熊、罴等皮制成的。
古裘衣皆如今之反著、外加衣以掩之谓之“袭”,开衣露其裘谓之“裼”。大贵族穿着“锦衣狐裘”。睡时有“寝衣”和“衾”(被)、“裯”(帐)、“枕”等。斋戒时又有“明衣”(是布制的)。
男子们打仗时所穿戴的有甲胄等。甲胄是用犀兕等皮制的,外涂丹漆。女子们讲打扮的是“绿衣黄里,绿衣黄裳”和“缟(白色)衣綦(绿黑色)巾”。
奇异的服饰是那时人所禁忌的,如郑公子臧(郑穆公之子)好聚鹬冠(鹬鸟的羽毛所作的冠)为郑穆公所恶,郑穆公竟然派人把他杀了。
《周易·系辞下》有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诗经·邶风·绿衣》:“绿衣黄裳。”
大致从夏朝开始,我国的服饰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男女通用,后世称服装为“衣裳”,便是源自于此。汉以前称下衣为“裳”,汉以后则多称“帬(裙)”。
有记载中出现“衣裳”二字,汉服的衣裳制是华夏文明中服饰礼仪规格最高的形式。
汉·毛亨《毛诗故训传》云:“上曰衣,下曰裳。”
唐以后用“裙钗”来代指妇女,说明“裙”已成了女性穿的裙子的专名,“裳”则成为与“衣”意义相近的一个字。
传说杨贵妃特别爱穿石榴裙,而唐明皇过分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大臣们不敢指责皇帝,就迁怒于杨贵妃,对她拒不行礼。唐明皇知道后,下令凡对杨贵妃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此后,众臣凡见到杨玉环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下跪行礼。于是就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
饮食
古人的食料,是麦米和菽豆等(当时以粱米为贵食,所谓“食必粱肉”,是很奢侈的事)。
人们吃的菜:荤的有牛、羊、猪、狗、兔、鸡、鱼、鳖等肉(牛最贵,羊次之,猪、狗、鸡等又次之,鱼、鳖为下),最著名的美食是
熊掌;素的也有各种菜蔬。
平民们寻常吃素,
贵族和老人们才得吃肉。贵族平民都以羹为常食。盐、酱、醋等在那时也已发明。
另外还有一种糖浆,叫做“饴”。盐醋等之外,又用梅子作调羹的
作料。姜、葱、韭等也是那时人日常必用的食物。喝茶的风气还不曾有,他们所喝的:冬天是热汤,夏天是凉水。娱乐
交际的食品则有酒和
果脯等。
居住
周代,已经有了瓦屋。
周代贵族阶级的屋子,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叫做“路寝”,一种叫做“小寝”(庶人只有一寝);堂后和堂前有庭,室里有牖,室外有门户,屋外有檐,有墙,有大门。堂下有两道阶:在东边的叫做“阼阶”,在西边的叫做“宾阶”;宾客进门时,主人迎入,自己从阼阶走上去,宾客从宾阶走上去,互相揖让行礼。屋内布席和几筵。屋外又有园圃之类。娱乐的地方更有各种
台榭。
打仗时人们所住的则有营幕。西周以来,贵族们已有飞檐式的房屋。当时席地而坐,用几凭依,睡时则用“床”。
交通
古时的交通在要道上设有旅舍。路旁有表道的树。周室为当时天下的共主,在西周的时候,已建筑有像砥(
磨刀石)一般平,像射出的箭一般直的“周道”。
交通的工具,大致陆地用车(有服牛、乘马、人挽),水道用船或筏。
古代的交通工具种类也很多了。但庶人出外是步行,而且要自己带了粮食。北方水浅,少有桥梁,人们过小河的时候,往往用牵衣涉渡的方法。
娱乐
古人娱乐的事情大致饮酒奏乐。如郑
伯有好酒,造了一所“窟室”(地下室),全夜饮酒奏乐,结果竟致丧身之祸。
男女们驾车出游,也是一种消遣的方法。贵族阶级特殊的娱乐有所谓“女乐”,是女子的歌舞队。又有“
优戏”,多用于祭祀时。贵族们在幽美的园榭里,喝着
老酒,听着音乐,其乐无极。有时可以出外游散,打猎。当时已有博弈的事。
郑国君主
郑国七穆表中在位年数主要依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和《史记·郑世家》,二者矛盾时参考《史记纪年考》。
郑国“
七穆”,是指
郑穆公兰的子孙,其中包括良氏、游氏、
国氏、罕氏、驷氏、印氏、丰氏。由于同出自
郑穆公,因此把这七家统称为
七穆。
七穆自
郑襄公开始轮流把持了郑国军政大权,成为郑国实际的统治者。因此他们往往与
鲁国的
三桓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