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穆,是指春秋时期
郑国七家
卿大夫家族的合称,包括驷氏、罕氏、国氏、良氏、印氏、游氏、丰氏,他们都是
郑穆公的后代,与
鲁国三桓、
晋国六卿一样都是卿族执政。
子良为穆氏秉政之始。郑灵公死后,郑国人想立郑灵公的弟弟子良为国君。子良闻讯,赶忙去对众大夫说:“先君尚有十二子,若立贤者为君,我无德无能;若立长者为君,长兄公子坚尚在。我不敢越长兄的位置!”于是,众大夫们商议后决定扶立郑穆公的庶长子公子坚为国君,这就是郑襄公。襄公想驱逐兄弟们而只留下子良,子良阻止说:“留下穆氏是我本来的愿望,如果一定要驱逐穆氏,就应该全部驱逐,为什么唯独留下我呢?”郑襄公这才作罢,将他们都任命为大夫。这是七穆掌权的
嚆矢。此后七穆世代把持郑国卿权,交替执政,形成卿族。
七穆当权历经
郑襄公至
郑声公八个君主,前后长达一百五十年。郑七穆首先占据
三卿,然后六卿,逐步渗透,直至全面掌握郑国政权。
鲁襄公二年,七穆中的子罕、子驷、子国占据了郑国三个重要的卿位:“秋七月庚辰,郑伯睔(
郑成公)卒。于是子罕当国,子驷为政,子国为司马。” 此时,穆族已经掌握郑国关乎国计的重位。此后,卿位中的穆族成员逐渐增加。鲁襄公八年子驷为政,子驷“为田洫”,引起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等的叛乱,以致子驷、子国、子耳被杀,子孔幸免于难,继子驷为政。此后穆族开始在郑国进一步掌权。
《左传·襄公九年》载,晋率诸侯伐郑,郑与晋将要结盟,“郑六卿公子騑、公子嘉、公孙辄、公孙虿、公孙舍之及其大夫、门子皆从郑伯”。六卿皆为穆族。直至
鲁悼公四年,郑声公三十七年,七穆一直轮流掌握郑国的卿权。七穆之所以能长期垄断郑执政之柄,削弱其他强族是其必经之路。
与其它国家卿族相同,郑七穆内部既有联合又有斗争。
西宫之难、
纯门之师、
伯有之乱、
子晳之乱,在这些内乱中,七穆之间有斗争也有联合,在斗争中七穆集团逐渐产生离心力,这种离心力导致他们日后的衰落,同时也一步步地蚕食郑国的实力,郑国也在七穆的斗争中逐步衰落。然而,即便是在这些内讧当中,七穆之间的一些成员还是表现出团结一致,维护穆族的共同利益。尤其是在大国夺郑的外部环境下,七穆之间仍然以团结为主。亲族依然维持王室之命脉,似是因为对王室在名义上给以维持,符合其利益,纂夺王位的机会虽然并非没有,但是能有实力收拾这个混乱局面的世族并不存在。异族入侵频繁,世族只有围绕于王朝周围联合对外,才能生存。纵使内部矛盾重重,七穆之间仍然能够以联合为主,他们中的大部分成员为团结穆族作出不懈努力,其中以子产为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