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辞,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朞、结果等刻在所用
龟甲或
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
简介
卜辞或《卜辞》指中国晚商巫师进行占卜活动而刻在牛胛骨、龟甲等兽骨甲壳上的文字记载,亦指近现代学者整理晚商的
甲骨文字而汇编的
纂集。卜辞中的甲骨文与
现代汉字相差甚远,不易阅读理解。古汉字学、考古学者等为此作了解读工作,将出土刻有甲骨文字的甲骨文物整理
成书。一条完整的卜辞有前辞(叙辞、述辞)、命辞(贞辞)、占辞、验辞四个部分,
刻契时间不一。前辞记录占卜时间与求问
天神的占卜人名,起到叙述作用,所以又称作叙辞和述辞。命辞记录具体占卜事项,求问天神的问题,又称作贞辞。占辞记录占卜结果,这是巫师根据骨甲裂痕分析天神给予的答案。验辞记录事后占卜事项的结果,评价占卜内容是否被验证。占卜过程由选材开始,根据求问人的地位与占卜事项的重要性选择兽骨龟甲的大小和品质。再将选好的材料锯
磨加工,直至表面洁白平滑。下一步在骨甲背面凿钻一道凹槽和一个枣大的圆穴。巫师在这槽穴用火烧灼,使薄细的骨甲正面形成裂痕。巫师根据裂痕趋向辨解天神意愿,在骨甲上用刀具刻写卜辞。验辞待事后最后刻契,而后当作档案资料储藏于地下坑穴中。三千二百年后,
小屯村的农民耕作时无意发现。当地农民将其磨碎成粉,敷在伤口上,惊讶发现可以起到止血愈合作用,便转售中医药铺。1899年秋,
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因患疟疾,派仆人去购买药品。买回的药品中有几片刻有符号的“龙骨”,他发现这实际是古代的文字,遂派仆人到全城药铺搜买。1908年,国学学者
罗振玉去河南省安阳市
殷都区小屯村调查,搜到约二万片甲骨。1936年6月12日,小屯村北宫殿区发现一个甲骨坑,储藏带字甲骨17096片。1973年又在小屯村之南发掘出带字甲骨5041片。1991年秋又搜得579片带字甲骨。截至2010年,甲骨物品仍以小屯村
殷墟出土物品为多,记录了晚商
盘庚迁都于殷(约前1300年)至帝辛纣王约273年的占卜事项。为中国
黄河中下游文明最早的文字记录。
步骤
殷墟发现的
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文字,故甲骨文又称
甲骨卜辞。 供占卜用的龟甲与兽骨一般都经过整治。 它们用于占卜时大致经过三个步骤:1选材;2锯削、刮磨。即将牛胛骨的骨臼部分锯削、磨平;3凿、钻、灼。凿是在甲骨背面挖出枣核形凹槽;钻是在槽的一边用刀或钻头钻出圆形的穴;灼是用火在钻、凿的地方烧灼,使因钻凿而变薄的甲骨正面出现爆裂的卜兆。根据卜兆辨别吉凶祸福,并将卜问的结果刻在甲骨之上。
卜辞有一定的格式。一条完整的卜辞,可分为前辞、命辞、占辞、验辞等部分。前辞,也叫叙辞,记占卜的时间和人名。命辞,指所要占卜的事项。占辞,记兆文所示的占卜结果。验辞,记事后应验的情况,中国现存最早的文。
发现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
敦煌石窟、
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可是它的发现过程,却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
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
清朝廷任
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
王懿荣(1845—1900)得了
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
菜市口的达仁堂
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
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
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
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
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曾有人对王懿荣从中药中发现带字龙骨之说提出质疑,认为王懿荣在他的有关著述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并认为王懿荣吃的龙骨在药店已加工成细粒,看不出刻痕文字来的。而且当时菜市口一带并没有达仁堂药店。对此,后来研究
甲骨文的学者
周绍良说,当时龙骨在中药店都是成块、成片出售的,直到三十年代他到中药店买龙骨还是这样。至于达仁堂药店当时确实不在
菜市口,但菜市口有家著名的西鹤年堂中药店,当时的人很迷信西
鹤年堂,买中药都要去西
鹤年堂药店,这也有可能是当时传误造成的结果。
至于著书立说方面,首先对甲骨文作出确认的
王懿荣还没来得及作深入研究并著书立说,
八国联军便逼近
北京城,他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
1900年7月,侵略军兵临城下,
慈禧太后带领皇室人员仓皇出逃,王懿荣彻底失望了。他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随即写了一首
绝命词毅然服毒坠井而死,年方56岁。后来人们称这位最先发现甲骨文的
王懿荣为“甲骨文之父”,在甲骨文发现90周年的1989年秋,在他的家乡山东烟台市
福山区建成
王懿荣纪念馆,以纪念他的功绩。
王懿荣殉难后,他所收藏的
甲骨,大部分转归好友
刘鹗(即《
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刘又进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择其中1000多片,于1903年拓印
《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1904年,学者
孙诒让根据《
铁云藏龟》的资料,又写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
契文举例》,这是我国研究卜辞的第一部著作。
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古董商人为了垄断财源,对于甲骨的来源秘而不宣,以后又谎称出自河南
汤阴、
卫辉等地。直到1908年,学者
罗振玉才首先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
安阳县的
小屯村一带,于是他派遣自己的亲属去
安阳求购,又亲自前往安阳进行
实地考察。先后共搜集到近二万片甲骨,于1913年精选出2000多片编成《
殷虚书契》(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
殷虚书契菁华》、《殷虚书契后编》等著录书,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继罗振玉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如
王国维、郭沫若、
董作宾、
唐兰、
陈梦家、
容庚、
于省吾、
胡厚宣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
甲骨学。其中,郭沫若的《
甲骨文字研究》和《
卜辞通纂》代表了我国甲骨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1979年,大型
甲骨卜辞资料书《
甲骨文合集》开始出版。它收录材料5224版,41956片,分装12巨册。它标志着我国卜辞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进入了一个
新阶段。
在甲骨文还未确认以前,
河南省
安阳市
小屯村的农民在耕作时就不断在农田里挖刨出古代甲骨。据说把甲骨当做药材到
中药铺去卖的第一个人是一位叫李成的剃头匠。一次他害上一身
脓疮,没钱去求医购药,就把这些甲骨碾成粉敷到脓疮上,想不到流出的脓水被
骨粉给吸干了,而且发现骨粉还有止血的功效。从此他就把它们收集起来,说成是龙骨,卖到了中药铺。
经过许多学者专家考证研究,所谓龙骨其实是商代占卜用的工具。人们在占卜之前,先把龟甲和牛
肩胛骨锯削整齐,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
浅槽,占卜时,先把要问的事情向鬼神祷告述说清楚,接着用燃烧着的木枝,对深窝或槽侧烧灼,烧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应部位便显示出裂纹来。于是,
占卜者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占卜后,便用
刀子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这就是卜辞。刻有卜辞的甲骨被当做档案资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传于后世。甲骨文发现的故事,后来被人们称为“一片甲骨惊世界”的奇迹,在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写下了带有传奇性的篇章。
研究
由于弄清了甲骨出土的地点,从1928年秋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时,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
言研究所考古组,在著名
考古学家董作宾、
李济、
梁思永等人先后主持下,在
小屯村一带进行了长达10年的15次考古发掘,不仅先后发现了总计24900多片甲骨,而且发现了商代后期的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区,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铜器、玉器、陶器,从
物质文化上提供了
殷墟为商代王都的证据。殷墟成为世界闻名的
古文化遗址,又一次震动了中外学术界。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又进行了多次调查、发掘,大体弄清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位于安阳市区西北郊的殷墟,它以小屯村为中心,东西约6公里,南北约5公里,总面积30
平方公里左右。
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一带是
殷王居住的宫殿区,发掘出
宫殿基址数十座,最大的一座面积5000平方米。洹河北部是殷王陵区,先后发掘出十几座大墓、一千多座
小墓,以及大批祭祀坑。在宫殿附近发现了两座甲骨文档案库和
铸铜、制玉、制骨、烧陶等
手工业作坊遗址。
殷墟发掘延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收获之丰,是中国考古史上罕见的。为了纪念殷墟考古的伟大发现,1987年秋,安阳市在宫殿遗址区东北面修建了一座
殷墟博物苑,复原和再现了3000年
前殷王宫和一些建筑的风貌。1976年春,在宫殿区附近,
小屯村北偏西100米处,发掘出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将军
妇好的墓。甲骨文记载,妇好是
商王武丁的王后。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20多个
方国(独立的小国)。有一片
甲骨卜辞上说,妇好在征战
羌方时,统帅了13万人的庞大队伍,这是迄今已知商代对外用兵最多的一次。妇好墓是
殷墟发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
殷代王室墓葬,出土的很多器物上都刻有铭文,是唯一能与甲骨文、历史文献相印证,从而能确定墓主身份、年代的商代王室墓葬。对殷墟70年的考古,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对甲骨文的三次重要的考证与发现:
第一次是1936年6月12日,在
小屯村北宫殿区发掘出一个甲骨坑,保存着带字甲骨17096片,记录着商王武丁时期的许多活动,看来这是武丁王室的甲骨文档案库,这批甲骨片的出土,对考证
武丁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有极宝贵的价值。发掘时坑中还发现埋有一个身体蜷曲、侧卧的尸骨,其身躯大部分压在甲骨上,专家认为可能是档案库的看守人。
第二次,1973年在小屯村南地,又发掘出甲骨7150片,其中刻字甲骨5041片。与这批甲骨同时出土的还有陶器制品,这种甲骨与陶器共存的现象为甲骨文分期及殷墟文化分期提供了宝贵资料。
第三次是1991年秋,在花园庄东地发掘出一个仅2平方米的甲骨坑,但其叠压厚度却达0.8米,出土1583片甲骨,其中刻字甲骨有579片,记载内容丰富,而且问卜者都是武丁时期的王族成员和高级贵族。说明这个时期,占卜活动已不限于最高统治者皇帝,王室贵胄都可以利用占卜来预测吉凶了。
意义
学者
王国维对卜辞中所见的商代诸先王、先公,对照《
史记》记载作了详细的考证,证实了《史记》中《
殷本纪》的
可信性。殷墟是商朝第10代王
盘庚于公元前1318年,把都城从奄(今山东省
曲阜附近)迁到殷(
小屯村一带),从此历经至8代12王,在此建都达273年之久。这些研究成果,把中国有考据可信的历史提早了一千年。
殷墟甲骨的大量出土反映了商代占卜风之盛。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
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有刻辞的甲骨,都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起来,堆存在窖穴之中。因此甲骨上的卜辞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
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从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据学者
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
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中国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
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
中国的文字萌芽较早,在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各种
刻划符号,成为
中国文字的雏形,经过二三千年的孕育、发展,到了商代,在国的文字达到基本
成熟阶段。甲骨文具有一定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刻划精湛,内容丰富,对中国
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过去,古文字研究的主要的依据是
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
如东汉
许慎的《
说文解字》。甲骨文比《说文解字》要早1500年,而且它是来源于直接发掘出来的
出土文物,可信程度更高,对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纠正《说文解字》的疏失,解决
青铜器铭文中悬而未决的问题,都有极大价值。
文学意义
中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卜辞。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这些卜辞所记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真实朴素地反映了
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
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这些占卜之辞,短的只有几字,长的有百余字,比较完整的如:
癸已卜,壳殳贞,旬亡田(咎)?王曰,(有)(祟),其(有)来(艰)。气(迄)至五日
丁酉,允(有)来(艰)自西。沚告曰:“土方正于我东鄙,(灾)二邑。(工口)方亦帚我西鄙田。”(郭沫若
《卜辞通纂》第五一二片)。
这条卜辞,时、地、人、事齐全,叙述较为详细,略具叙事要素。这些卜辞,可看作是
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诗词作品
殷商卜辞,为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叫甲骨文、
契文、龟甲文字、殷墟文字。殷商卜辞最早出土于河南
安阳小屯村的殷墟,光绪二十五年(1899)才被发现。这些文字都是商王朝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为
盘庚迁殷到纣亡二百七十三年间的遗物,是研究商周
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在四千五百字左右,可认识的约一千七百字。在可识的汉字中,甲骨文是最古的文字体系。
作品原文
癸卯卜[1] ,今日雨
癸卯卜 ,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
作品注释
[1] 癸卯:古用
天干地支记时,
癸卯即癸卯这一天。卜:用龟甲占卜。
作品简析
这篇
甲骨卜辞,可视为原始形态的农事诗。先记占卜结果:已经得到了要下雨的征兆,接着写进一步卜问上天,雨究竟从何方而来。卜辞说明远古时期人们对雨水期待的殷切。雨水是
农业生产的命脉,从此角度看,卜辞实反映出生产力低下的
远古时代,农事生产完全依赖天赐的状态,及人们祈雨的迫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