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父俗称干爹。从南北朝时期起,“义父子”现象开始出现。“干”是上契的意思,指没有血缘或
婚姻关系,拜认的亲属,旧习俗还要通过某种仪式结为父子关系。“
拜干亲”就是认义父、
义母,是流行全国的一种保育习俗。。
历史由来
历史传说
从中国五千年历史来看,最早的干爹大概要数
周文王,他的第1个儿子是
伯邑考,第2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周武王
姬发,由此到第99个都是亲儿子,而第100个儿子则是个干儿子,叫雷震子,长着副雷公脸,身上长着翅膀,专拿一条铁棍打妖怪。
这一类干爹有个共同特征,就是其干儿子往往比这个干爹本身更有名,甚至有因为干孙子而出名的。比如
本姓夏侯的
曹嵩,是因为认了大太监
曹腾当干爹所以
才姓了曹,这个太监干爹是由于有个叫
曹操的干孙子而出名的。再比如盛唐时期曾任
幽州节度使的
张守珪,这个人本身名气并不大,但其干儿子
安禄山却大大地有名,而且,安禄山还是
杨贵妃的干儿子,最后把他干娘给逼死了。
由来
如
北魏时,“隐士赵逸来至京师,
汝南王拜为义父(《洛阳伽蓝记》)”。
北齐时的权臣和士开,“富商大贾朝夕填门,朝士不知廉耻者多相附会,甚者为其
假子(《
北齐书》)”。到了隋唐以后,可以看到大量“义父子”现象。如安禄山先是被
幽州节度张守硅“养为子”,后来还申请成为杨贵妃的养儿。唐末五代,认“义父子”现象更是极为盛行,当时军阀无不收养义子。后唐太祖
李克用的假子义儿很多,甚至建立起了“义儿军”。
欧阳修在写《
新五代史》时还专门立了《义儿传》。古时军队中“义父”、“义子”非常泛滥,如
朱元璋就有好几个义子,有的将领下面甚至有好几百个义子。
“干”是上契的意思,指没有血缘或
婚姻关系,拜认的亲属,旧习俗还要通过某种仪式结为父子关系。
“干爹”,广东人称之为“契爹”。
英文叫做god father,分开两个词写,不能写成神父
godfather拜干亲
“拜干亲”就是认义父、
义母,是流行全国的一种保育习俗。在北方叫“认干爹,干妈”;在南方则称为“认
寄父、寄母”,俗称“拜
过房爷、
过房娘”。
婴儿时期拜认的干亲可能是
永久性的,终身保有这种关系,也有可能是临时性的,多则三五年,少则匆匆一晤,从此各不相干。“拜干亲”的对象有的是人,也有的是物。其目的一是怕孩子娇贵,不好生养,或是以前生子夭折,怕自己命中无子,借“拜干亲”消灾免祸,保住孩子;二是孩子命相不好,克父克母,借“拜干亲”来转移命相,以求上下和睦,家道昌盛。为了让孩子好养,“拜干亲”一般都喜欢认儿女较多或贫寒的人家做义父、义母,因为儿女多的人家,孩子就像成群的小动物一样,容易长大;另外,贫寒的人家,小孩一般较多,又不娇贵,反而容易养活、长大。当然,也有两家为了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愿认对方儿女作义子、义女的事情。至于那些富翁显贵认坤伶、舞女做干女儿,那是别有用心,已不在我们讨论之列。
“拜干亲”的习惯,因地域、民族和
文化背景的不同,在礼节习俗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各地习俗
北京
在北京,人们一般认为认干爹,干妈会对亲爹、亲妈自己亲生的子女不利,所以不是至亲好友,人们一般是不敢求其作为自己孩子的干爹、干妈的;而且
拜干亲,双方要互送礼物,并摆酒席,以后每年三节两寿,
干儿子、干女儿家都要给干爹、干妈送礼,做干爹、干妈的也要回赠礼物,所以,不是富厚之家也是难以应酬的。
既然要“拜干亲”,那么就得择一个吉日举行仪式。届时,做父母的除了要准备丰盛的酒席外,还要替自己的孩子预备孝敬干爹、干妈的礼物。这份礼物中,最重要的是送给干爹的帽子和送给干妈的鞋子,另外,还要配上衣料之类的物品。当然,干爹、干妈并不是只进不出。干爹、干妈送给干儿子、干女儿的东西一定要有饭碗,筷子和一把
长命锁,另外,还要有一套
小衣服,鞋袜、帽子、围嘴和
兜肚等。过去,为了这些礼物,有钱的人家都是到首饰店去订做银碗银筷,或者到护国寺、
白塔寺喇嘛那里去买
木碗,以免小孩因失手而打碎。如果万一打碎碗的话,就被认为是很不吉利的事情。
河南陕西
在河南、陕西的一些地方,“拜
干亲”是通过“碰”来完成的。在河南郑州、
开封一带,婴儿出生的头一天早上,婴儿的父亲便要出门“碰”姓。“碰”到的第一个人,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幼,婴儿的父亲都要跪下磕头,然后向其说明家中生了孩子,并请对方为小孩起名。过去,农村早起的多为拾粪老头,有的毫无思想准备,但碍于习俗,不便推却,只好信口胡诌一个。于是,“
粪筐”、“箩头”、“狗娃”、“猫娃”等名字就出来了。这些名字虽然有点不雅,但好在只是小名,是人们对小孩的爱称,只是小时候叫,也就没多大关系。有的地方,被“碰”到的人除了给
婴儿取名外,还要送给婴儿一件礼物,并被认成干亲。在陕西一些地方,“
认干亲”一般是在孩子“满月”的那天,由其祖母或祖父抱出去,出门后碰见的第一个成年人即拜为干妈或干爹。当然,这种“碰”除了有一定的
随机性外,大多数场合往往都是事先安排好的,“碰”见的第一人,或是与
他家关系要好,或是有地位有身份之人。
杭州
在杭州,小孩“拜干亲”却有另一套风俗。他们所拜的干亲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鲁迅先生文章中经常提到的“
无常鬼”。在那里,“父母恐其子不寿,又惧
拜干爹娘用费大,便不寄于人,而寄于无常鬼”,俗称“拜胡干爷”。据当地传说,无常鬼是
阎罗王专门派来拘摄死者之魂的鬼,将子女寄于无常鬼,是希望它不要拘摄寄子之魂,以保长寿之意。过去,世人不知道无常鬼的名义,而将它讹为
胡姓,于是便有“胡干爷”的称谓。寄拜胡干爷的方法是:小孩的父母先要做一件崭新的白衣衫,然后将它带至庙中,用它去换取胡干爷偶像身上的旧衣,并以
烧酒、
烧饼、
香烛、
银锭供而焚之。最后,由庙中和尚为出寄之子取名。以后,每年七月,小孩的父母都要抱其前往寺庙拜贺胡干爷的生日,直到小孩年满16岁为止。
共同之处
不过,普通“认干亲”的仪式,只要孩子正式向干爹、干妈磕上三个头,并改口称呼干爹、干妈即算完成。若孩子幼小和特别娇贵,认干亲时,干妈要穿一条特别肥大的红裤子,坐在炕头上,由旁人抱着孩子从裤裆里钻出来,以表示孩子是自己亲生的。然后干妈给他(她)戴上
长命锁,起个乳名,以后用干爹、干妈所赠送的碗筷吃饭。这寓意着小孩从此成为他们的孩子,吃他们家的饭,和亲生父母不相干了。从此,小孩也就可以借干爹、干妈的福气,顺利成长,健康长寿。
“拜干亲”这种保育习俗,尽管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我们仍能从中找到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
目的相同
为了友情,亲情进一步的发展
起因相似
都带有较为浓厚的迷信色彩
情感一致
都富有极为浓烈的人情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