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禅幕是
匈奴重要部族之一,起源于哈萨克草原。公元前1世纪前,乌禅幕活动于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泽拉夫善河)与乌孙(今新疆伊犁河流域)之间草原地带。乌禅幕最早的遗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今称“塔斯莫拉文化”(Tasmola Culture)。
该文化最大的特点是采用“胡须墓”,但是学界一直不明胡须墓究竟是何人所为。我们最近撰文指出,墓主人应该是匈奴乌禅幕部族(林梅村、李军:《乌禅幕东迁天山考——兼论公元前2-1世纪匈奴在西域的遗迹》,《西域研究》2012年第3期)。
《汉书·匈奴传》记载:“虚闾权渠单于子稽侯狦既不得立,亡归妻父乌禅幕。乌禅幕者,本乌孙、康居间小国,数见侵暴,率其众数千人降匈奴。狐鹿姑单于以其弟子日逐王姊妻之,使长其众,居右地。……其明年,乌桓击匈奴东边姑夕王,颇得人民,单于怒。姑夕王恐,即与乌禅幕及左地贵人共立稽侯狦为呼韩邪单于,发左地兵四五万人,西击握衍朐鞮单于,至姑且水北。”
乌禅幕投奔匈奴后,从哈萨克草原东迁新疆天山地区,成为匈奴统治西域的生力军之一。汉宣帝神爵四年(前58年),匈奴“五单于争立”。乌禅幕部落随虚闾权渠单于之子稽侯狦东迁蒙古草原。
1927年,哈萨克斯坦卡拉干达首次发现胡须墓,后来命名为“塔斯莫拉文化”。墓地一般由5-10座墓组成,包括一或两座胡须墓。大部分胡须墓有两个封堆,两封堆有大小之分,大的为主墓,小的为次墓。主墓下有墓室,内见人骨;次墓下无墓室,在地表上常见马骨和陶器。少量胡须墓只有一个封堆。胡须均向东伸,长20—200米不等或更长,胡须石堆一般宽约1.5-2米。
1998年塔斯莫拉文化与哈萨克斯坦历史名城——讹达拉城一道入选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乌禅幕东迁天山地区后,成为匈奴统治西域的重要生力军。同时,他们也把中亚黄金制作工艺传入塔里木盆地。1962年,新疆焉耆县博格达沁古城东约5公里汉代墓地发现一件镶嵌红宝石、绿松石的龙纹金带扣。该墓地还采集到
汉代铜镜、包金铁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博格达沁古城调查》,《文物》1982年第4期)。这个龙纹金带扣采用西方锻造和焊金珠工艺,绝非汉朝中原工匠所能制作。在朝鲜平壤乐浪西汉墓和大连汉墓出土过类似的金带扣。如前所述,当系乌桓盗掘匈奴单于大墓之物。
汉宣帝神爵四年(前58年),在岳父乌禅幕、左地贵人和东部姑夕王共同拥立下,稽侯狦登上匈奴单于宝座,号称“呼韩邪单于”。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昭君出塞,就是下嫁呼韩邪单于。
司马迁时代,匈奴墓“不封不树”。乌禅幕东迁蒙古草原后,当地突然出现胡须墓,如在蒙古国扎布汗省伊德河北岸的胡须墓。乌禅幕东迁蒙古高原之后,匈奴单于开始在墓上构筑巨大坟冢,采用甲字形大墓,如2012年美国-蒙古联合考古队发掘后杭爱省高勒毛德2号墓地。其中,甲字形大墓的陪葬墓形似胡须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