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史 le shi (930-1007),字子正,
北宋宜黄霍源村(今属
江西)人。
文学家、地理学家。曾在
南唐时做过官,入宋后为平原
主簿, 是隋唐开
科举以来抚州地区第一位
进士。仕宦60余年,先后任过
著作郎、
太常博士、
水部员外郎及舒州、商州等地的地方官。
综述
乐史学识渊博,从政之余,勤于著述,前后著书20余种,共1018卷。
《
杨太真外传》、《
绿珠传》等都是古代小说的优秀篇章,历经千年而不失其光彩,广泛流传。
主要作品
《绿珠传》
宋代
乐氏族谱传奇小说《绿珠传》,一卷,收入《琅琊密室丛书》、《
说郛》。宋乐史(930~1007)撰。乐史,字子正,
礼陂人,官太常博士,直史馆。此书份量虽小,却是名篇传奇,记述了西晋时期美女
绿珠的离奇经历。绿珠本姓梁,以美艳而成为西晋名宦
石崇的爱妾。“
八王之乱”中,权臣
孙秀向
石崇索取绿珠,为石崇所拒。不久,石崇陷罪被逮,绿珠坠楼自杀。传中还附录了石虎的爱妾
翾风的传说.。
《杨太真外传》
宋代传奇小说,分上下两篇。乐史撰。收入《顾氏文房小说》、《唐人说荟》。
鲁迅校辑《
唐宋传奇集》收入此篇。作品写
杨贵妃,字玉环,原为寿王妃,后归玄宗,册封为贵妃。玄宗宠爱异常。贵妃姐妹兄弟皆受封,一时杨氏权倾天下。后
安禄山起兵,潼关失陷,“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后
肃宗即位,大驾还京,太上皇日夜思念贵妃,有蜀中方士,在蓬莱仙阁寻得
杨太真,“钿合金钗寄将去”。把玄宗、贵妃生死相恋写的回肠荡气。唐代大诗人
白居易著名的《
长恨歌》也是这类题材的作品。
《太平寰宇记》
《
太平寰宇记》是他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地理著作,全书200卷,约130余万字, 是继唐代《
元和郡县志》以后的又一部采摭繁富的地理总志。阅览此书,可以收到“不下堂而知五土,不出户而观万邦”的效果。 该书对全国各州县的山川形胜、历史沿革、风俗、物产、人物和 艺文等,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尤其是对当时的土产和唐宋两代户 口、人口发展作了详细的记述,为后世研究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 口分布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外,该书在编纂体例上除继承了正史地理志和古地志的传统外,还恢复了“人物”在地志中的地位, 又增加了风俗、姓氏、艺文、土产、四夷等项内容,对后世
方志著作影响很大。
乐史(公元930—1007),字子正,号月池。《江西通志》、《林志》载为崇仁青云乡(原称北市,今崇仁县三山乡长仁村委会中乐村)人,《白志》改宜黄霍源人(霍源古属崇仁十四都)。抚州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北宋杰出的地理学家、文学家。初仕南唐,入宋为平原主薄、举进士,官至水部员外郎。卒后,追封兵部侍郎。
家 世 源 流
乐史祖先,远在春秋战国,汉魏六朝,就多出文臣武将。据乐氏《东里七修家族》源流序记载:至十六传朋龟公(即乐朋贵),为唐僖宗右拾遗中知,二年迁翰林学士又迁鳌头大学士、太子少保,至仕终。子绍,官至尚书兵部侍郎。绍生程,官至大常博士。程生璋,字朝辑,号玉常,为刑部郎中,迁尚书,居河南南阳邓州。五代梁时,朱温扰京,由河南游仕江左,任抚州临川县尉,故迁临川,徙居崇仁霍源。璋于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0)生侍郎子正公,讳史,号月池先生,力学能文,为南唐进士第一……系崇仁乐氏之一世祖,由侍郎十三传而至惟善公。元寇乱朝,遭兵燹,族众徙外乡者计二三……关于乐史籍贯,历来有崇仁人与宜黄人之争。族谱中对此亦有记载。在族谱勘误栏中,刊有下列文字:“御讳字样,今奉例谨避悉为改换。一、侍郎公会府志载宜黄,而旧志内明系崇仁北里,真伪之辩,有目共见。至黄裳公与弟中公、黄目公同登孙何榜,家谱确据,而志载年号未详……
族谱中,还记有乐史生于崇仁的珍闻轶事。相传,长兴四年(930)正月,有一位叫徐觉的道人,善望气言:见巴华(崇仁的巴山与大华山)之间当有异人生。至18日,三乡父老复言:有异物蜿蜒,降于北口里。其母,梦异人授五色珠于她孕身。古人云五色珠代表文采,认为所孕孩子长大必有文才。戌子九月十一日辰时,乐史降生。
“化龙池”与两登皇榜
乐史自幼聪慧好学,记忆超人。他三岁识字,五岁背唐诗,六岁时,凡《四书》、《五经》一教便会。《论语》、《孟子》过目不忘。到了十六岁,便赴县城北朝天门内(今造纸厂地址)的东林寺修业,在此六年,足不出户,潜心攻读,博览强记,广涉经史。老师说他将来定是个才子。但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屡试不第。南唐保大十年(952),割据南方的南唐后主李煜即位,首次开科取士,以乔匡舜为知贡举,23岁的乐史再次参加角逐。乐史赶考之日,传说在其故宅——崇仁县城北耆邓家塘(遗址在今江重机床厂内)的池中有一巨蟒突现,双目炯炯,全身灿然如金,雷雨大作,化龙腾云直上。数日后,报来了乐史在此次科考中,名列榜首(该科共取进士5名),实即头名状元的喜报。乐史成为抚州“开山状元”之后,人们把宅前的那个水池,称为“化龙池”。
乐史及弟后,镇守临川的齐王景达,授乐史为秘书郎(九品),后因战争回家。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大军攻陷金陵,平定了诸国,南唐亡国后入宋,“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结束。大宋建立,乐史受召宋朝廷,出任平原(今山东陵县)主簿。太平兴国五年(980)闰三月,宋朝廷开科举,51岁的乐史又与颜明远、刘昌言、张观等以现任官吏身份参加进士试中的锁厅试,乐史登甲科进士。于是,乐史又一次荣登皇榜,再次进士及第。在封建社会,读书人考中进士,并不足为奇。乐史的不同凡响处,一是他一枝二春,两朝折桂;二是他为临川郡历史上第一个进士登科者。
著作等身
乐史第二次进士及第后,历任著作佐郎、陵州(治今四川仁寿县)知州、著作郎、太常博士、舒州(治今安徽潜山县)知州、水部员外郎、黄州(治今湖北黄州市)知州、职务员外郎、商州(治今陕西商县)知州等职。
乐史自23岁中状元至78岁去世,在官场上干了50多年,一直没有做过大官,但是他勤于著述,在南唐时,即著有《江南登科记》、《唐孝弟录》15卷、《考弟录》20卷。在知陵州任上,因献《金明池赋》召为三馆(史馆、怡文馆、集贤院)编修。雍熙三年(986)又献所著《贡举事》30卷、《登科记》30卷、《题解》20卷、《唐登科文选》50卷、《广卓异记》20卷、《续卓异记》3卷。宋太宗赞赏他这种勤奋精神,提拔他为著作郎、直史馆。继而转太常博士、知舒州,迁水部员外郎。淳化四年(993),知黄州,又献《广孝传》50卷、《总仙记》141卷,太宗绍密阁誊写进呈。
真宗咸平元年(998),迁职方员外郎,再献《广孝新书》50卷,《上清文苑》40卷。出知商州。后因年老多病,出掌西京(今河南洛阳)磨勘司,赐金紫。他在西京一呆多年,颇欣赏其山水之胜,遂定居于此,徜徉于亭榭竹树间,甚感悠游自得。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乐史没有追求世俗的荣华,而是潜心著述,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不了少财富。他的著作除上述之外,还有《太平寰宇记》200卷、《滕王外传》1卷、《杨太真外传》2卷、《宋齐丘文传》、《李白别传》、《颜商实录》、《坐知天下记》、《总记传》、《杏园集》、《神仙宫殿窟宅记》、《掌上华夸图》、《洞仙集》、《许迈传》和《绿珠传》等等,共27种,1018卷。他中状元的50多年间,平均每年写书21.07卷,尽管不是所有的书都有价值,但他这种执著精神、勤奋精神令人钦佩。并且,从书名来看,其涉及面颇广,计有地理、历史、人物、小说、散文、舞蹈、伦理、建筑、神话传说等十大类,学识非常渊博。正如王安石称赞的那样:“文辞博瞻,材器恢弘”。他的著述,有的当时就被皇帝藏于秘府。到了清代,他的《广卓异记》被收入《四库全书》。《杨太真外传》、《绿珠传》是古代小说的优秀篇章,历代广泛流传。
《杨太真外传》(上下卷),乃根据唐大历以后的野史笔记,如《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开天传信记》、《安禄山事迹》、《酉阳杂俎》以及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等记述,加以排比润色而成。它从杨玉环出身、幼年、体态写到明皇对她的宠爱,恣情声色;又写杨氏一门权倾天下,骄奢淫佚;继写安禄山之乱,明皇奔蜀,马嵬坡赐死;末写明皇感物伤情,及至含恨而死,极书她与唐明皇的爱情悲剧。既有对俩人挚爱相恋的肯定,又有对唐玄宗专于私情,荒芜朝政,以致恶势并起,兵满天下,国家倾覆的“不君”行为的批判,内涵丰富。小说指出,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明皇“绝逆耳之言,恣行燕乐”,致使“乘舆迁播,朝廷陷没,百僚系颈,妃王被戳,兵满天下,毒流四海”。书中作者说:“今为外传,非徒拾杨妃之故事,且惩祸阶而已。”此篇小说,客观上具有一定揭露、批判封建最高统治者的意义。它的情节繁富而又写得波澜起伏,对人物和细节的刻画真切感人。
《绿珠传》写西晋末年石崇宠姬绿珠不惜一死,跳楼自杀,以报主人知遇之恩的故事。绿珠姓梁,生于白州博白县双角山下,美艳多姿,石崇为交趾采访使时,用三斛珍珠购得,深受宠爱。绿珠善吹笛,又善歌舞,石崇即以昭君远嫁为之谱写新曲,又作《懊恼曲》相赠。后孙秀强索绿球,石崇不允,竞遭屠戮,绿珠于是坠楼殉情。小说在赞颂绿珠贞节之后,又插叙六出、王进贤、窈娘等人殉节事故。作品指出石崇败亡,只因为他长期存心不义,动辄杀人的缘故。作者对绿珠的不幸寄予了同情,而对石崇遭屠杀进行了深刻的揭露,认为他荒淫残暴,作恶多端,深受祸害,理所当然。最后作者说:“今为此传,非徒述美丽,室祸源,且欲惩戒辜恩背义之类也。”
宋代以后,根据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衍变出了多种戏曲、传奇。如[元]王伯成的《天宝遗事》、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明]雪蓑渔隐的《沉香亭》,吴世美的《惊鸿记》,清初洪升的《长生殿传奇》等。鲁迅认为“太真、绿珠二传,本荟萃稗史成文,则又参以舆地志语;篇末垂诫,亦如唐人,而增其严冷,则宋人积习如是也。”(《中国小说史略》)第11篇(《宋之志怪及传奇文》)。因此,乐史被列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历史人物辞典》、《中国名人辞典》等大型工具书中。
《太平寰宇记》的问世
乐史所处时代,是个动荡的时代。经过五代十国半个多世纪的分裂割据,北宋王朝于公元960年重新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新中国成立伊始,首要任务便是强化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统治者深感有掌握全国土地、物产、风俗以及其它情况的需要,于是下令进行地方志的编撰工作。而在这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当推乐史,他编撰的《太平寰宇记》是继唐代《元和郡县志》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历史地理名著,是全国方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太平寰宇记》系北宋地理总志,始笔于太平兴国四年(979),成书于端拱末年,前后历时十年左右。因起笔与完稿都在太平兴国时期,故取年号首二字命名。全书共有200卷,约130万字。详细记载了全国13道,386州(含军监)及所属郡县的地理、沿革、山川、形势、风俗、物产、古迹、人物、艺术和传说等,且每每“沿坡讨源,穷本知末,旁搜远绍,考据清核”。阅览此书,可收到“不下堂而知五土,不出户而观万邦”的效果。故该书一出,人们争相阅读,1000多年来不断被刊刻翻印,并传入日本等国,确乃“其传之久而必不能废矣”!无怪乎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曾赞叹说:“有宋一代志兴地者,当以乐史为巨擘”。
正由于《太平寰宇记》杂取山经地志,因而它不仅在客观上保存了祖国大量地理学遗产,还开创了撰修地方志书的一代新风。我国地方志导源于《禹贡》、《山海经》,此后虽有不少著作,但真正具备地方志书的完整体例,成为后世志书的定型者,则是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因为以往的地理书,仅仅只是记述方域、山川、风物、古迹而已,而《太平寰宇记》却除“地理外,又编入姓氏、人物、风俗数门,因人物又详及官爵及诗词杂事”,“后来方志必列人物艺文者,其体皆始于史。盖地理之书,记载至是书而始详,体例亦自是书而大变。……于是为州县志书滥觞。”(《四库全书总目》)。
事实也确是如此。自从《太平寰宇记》问世后,各地撰修方志蔚然成风。宋元时期的方志,就多至百余种,明清时期更是发达,仅清代的志书就多达4000余种。这些地方志书不仅记载了各州县的乡土地理,而且记录了当时平民百姓的各种活动,这就挖掘、整理了许多农民起义、手工业、赋税、文物等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可见,乐史在地方志书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完成体例的作用,他在我国地理方志学史上是有着出色贡献的。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太平寰宇记》致力于统一“太平”,着眼于全国“寰宇”,全书充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乐史编写这部书的目的是颂扬宋朝的统治,企图促进祖国大统一,让人民过上太平生活,让宋朝最高统治者了解“万里山河,四方险阻,改守利害,沿袭根源”,以至于更好地治理天下。因而他放眼祖国大地,起于东京(北宋首都,即今河南开封),周于海内,既叙述宋朝现管的州县,也叙述中唐盛汉所治理过的全部地区,全面正确地反映祖国各地的情况。乐史对每一州县的沿革变化,尤其是唐末五代以来,郡县割据、更名易地、朝三暮四的混乱状况,进行了整理更正,详细记述了各地方的方域、山川、风俗、胜迹、物产、户口、人物、艺文等等内容,使该书成为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理学著作。读罢全书,人们不能不被全书的浩大气势所感染,更加情不自禁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中华一统江山。
乐史还有着极其强烈的爱国爱民思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编撰《太平寰宇记》时,幽,蓟十六州早已被后晋的石敬塘出卖给契丹。为了激励人民收复失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他在书中详尽记述了当时已不属北宋版图的幽、蓟十六州,以“志未尝忘山前后也”。对此,历来的史地学家都曾给予很高的评价。《中国方志大辞典》称该著为“著名的地理总志”。因此,它被《辞源》列为词条。
慈 竹 世 家
宋太宗太平兴国至雍熙年间(公元980年前),乐史在四川陵州任知州时,见城廊村坞中,生长一种竹。据族谱《潭溪慈竹记》描述。此竹生根内向而不离本。“干长而劲,节疏而坚,叶秀而清,高低相倚,宛如父子祖孙雍容慈和”。联想到人伦道德问题,史公便慨然而叹:“此非物象之奇,实乃草木之义也。”因而心爱久之,耆老近前曰:此慈竹也。先生观望徘徊,不忍离去,意欲移植故里。乐史将自己的想法告知村人并获准后,便与他们商量移植之法。“奈路隔数千里,不能朝发而夕至。迟迟数年,荷轻锄具大缶,带根和土移归故乡,栽于祠堂侧”,并立下族规:“凡我同宗人等,各诚子弟,勿剪勿伐,世世相传”。乐史寄意慈竹,曾写下《慈竹诗》五首,其中有句云:“蜀中何物灵,有慈竹为名。一丛阔数步,森森数十茎。长茎复短茎,枝叶相峥嵘。去年笋已长,今年笋又生。高低相依赖,浑如长幼情。孝子侍父立,顺孙随祖行。慈爱必孝顺,根基信天成……我愿移此竹,栽于率土滨。使彼行人见,皆为慈孝人。樵童见此竹,且莫伐为薪。”慈竹诗用浅近之词,写切实之情,令人读之感动。诗成后,乐史将此诗“初刻于陵州,再刻于舒州宣化庙,移竹归植,又于家屋屏风间书之”,并将此诗献于朝廷。宋真宗读了,大为嘉叹,为诗四章答之,其中一首云:“堂前慈竹绿阴阴,堂下儿孙孝弟心,和气一门仁道尽,传家何用满赢金。”对乐史的观点表示赞赏。作为一代文星,乐史如其所言,“为人子而奉亲之至,为人父而竭力培育儿孙”。他是先后出生的四个儿子的第一位老师。无论政务如何繁忙,他总是耐心教诲儿孙读书写字、学诗为文,勉励他们攻书习礼,忠义慈孝,以后长大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正是在这样一个喜诗书、勤著述、热忠教化的父亲言传身教下,三个儿子在北宋淳化壬辰年科举中“一榜三中”,均登“孙何榜”进士。长子乐黄裳,字公佐,号吉堂,后显德元年(954)甲寅出生,中榜后始任湖南节度推官,知韶州,升朝散大夫,户部郎中,太常博士,卒赠礼部尚书。次子乐黄中,字公庸,号理齐;宋建隆二年(961)辛酉生,中榜后授华亭令,辞不赴,晋家理政;后授尚书屯田郎,知德州、军州事、赠司空致仕;三子乐黄目,字公礼,号复齐,宋开宝五年(971)壬申生,与兄同榜,与父同朝在文馆,后出任度支、盐铁判官,大中样符时曾出使契丹,归后任陕西转运史。四子乐黄庭,字公训,号传堂,太平兴国四年(979)乙卯生,咸平元年(998)戊戌“孙仲榜”进士。历任武艺知县,南雄知府,大理寺丞,朝散大夫,官至太常博士。乐史一家,父子两代5人登进士,3人为太常博士,真可谓文风流远,和门夺魁,功名显赫,硕臣盈庭。称其为郡邑之望族,江南文化之世家,何其当也。无怪乎金溪进士辜彦卿在《抚南宗谱序》中说:“吾郡四大姓,乐氏为首系。”后来乐家子孙繁衍,世代科弟至士者甚多,号称“慈竹世家”,成为抚州旺族。如今,崇仁县三山乡长仁村委会中乐村,仍保存着“慈竹世家”门楼。
情 倾 故 里
乐史及弟后,一直在异地为官,但他对故乡情深意浓,且乐善好施。他的故里三山乡,丘陵起伏,是水源枯缺之地。每到旱年,农田欠收,许多村民饥不饱腹。于是,乐史便在七都黄田镇(今三山乡流坊村)创建义庄一所,置田五百亩,用以资助救济族众中因不能婚娶、治病、丧葬之人,该义庄名为乐家庄。
乐史还在故乡施田修寺,先后在其读书处:崇仁县巴山镇朝天门内重建了“东林寺”(宋嘉佑八年——1063),寺内建有“化龙池”,并有罗汉松高数丈,相传为乐史所植(现尚存)。在故里三山乡创建寺庙5处,其中“上林寺”、“上乘寺”规模较大,据传寺僧达100余人,香火旺盛,朝拜者甚多,闻名附近各县(现于1996年重建,1997年年底竣工。2004年县政府以01号文件,把“上林寺”列入县级宗教活动场所”。)
敕葬原籍及后裔迁陡
乐史为官清廉耿直,体恤民情。还在他任地方官时,便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感人情怀。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淳化四年(993),乐史曾有机会巡抚江浙,当他看到连年遭灾,人民生活凄苦时,毅然免去了一部分赋税,并“释逋负六万缗,赈饥民十五万”,受到当地灾民的热烈赞扬。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7)十月十九日午时,享年78岁的乐史于西京病逝,宋真宗悼之,赐钱10万敕葬原籍青云乡六都官山村的凤凰窠,并以子贵赠兵部侍郎,诏前后所著书一千余卷收藏龙图阁。
凤凰窠位于今崇仁县三山乡张家村委会辖官山村村前岗阜,距县城9.6公里,冢高1.4米,直径7.7米,砖石墓室。该墓背靠岗脊,面对小涧、农田,左右皆系荒丘,面侧有清墓两座。现宋碑已失,清道光十九年(1839)以青石板镌刻楷书重立,文曰:“敕葬始祖宋兵部侍郎乐公讳史号月池先生墓”。此墓至今保存完好。1987年12月28日由江西省政府下文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乐氏家谱“乐史传”记载:乐史娶夫人有二:一刘氏,乐黄裳等之母,因“相夫有道,训子有方”被皇帝于大宋景德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敕封为彭城县君。刘氏生于公元928年11月初3日午时,殁于公元972年9月12日巳时;二周氏,为乐黄目等之母,封河南县君,生于954年5月初5日午时,殁于1021年正月22日辰时,俱葬于“上乘寺”左山袁家排(原青云乡七都,今崇仁县巴山镇永胜村委会袁家村左山)。
乐史长子黄裳,居武昌。卒,赠礼部尚书,葬于今崇仁县许坊乡黄坊村西北1.5公里处的锅形山。次子黄中,原居于崇仁县北,后迁戴家井(今县城宝水大街)。三子黄目,居崇邑北市玉清观化龙池(为乐史读书之地)。此地“清泉一川荥流,巴峰临其前,罗浮绕其后,溪、壑兼存相融”。黄日后在外为官,居淮安,迁临阴,年迈后改仕归崇。卒后尊其嘱葬崇仁六都。四子黄庭,世居崇仁黄田镇霍源,生五子:长子少一公,次子少二公,迁居崇仁冷水坑龙口庄。三子少四公,迁居东乡县高坪;四子少五公,迁崇仁黍山马口(今桃源乡马口乐家村),幼子少六公,迁居崇仁三十一都潭溪里(今白路乡乐家洲村)。少六公之孙又迁居临川西解渡(今临川区上顿渡),繁衍发展,建立乐家村。据乐史族谱记载:崇仁县三山乡上乐村、中乐村、下乐村村民和湖北省武穴市、应山县、黄石市大冶市、阳新县、咸宁市通山县、陕西省安康市、西安市、旬阳县、柞水县、平利县、河南省息县等鄂东南乐氏七户及外迁各房后人、江西省宜黄县、东乡县乐氏后人大多为乐史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