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乐府钟为秦代的青铜器,1976年2月出土于秦始皇帝陵园西侧内外城垣间的
飤官遗址,现收藏于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文物历史
1976年的大年初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原馆长袁仲一先生自愿留下值班。他先到代王镇察看了东门阙,又折向北在鱼池遗址察看。日落时分,他来到了秦陵北侧的晏家寨,在十米开外,有农民挖土留下的土坎。在落日的余辉中,发现在土坎上发着光,于是发现了秦乐府钟。后被珍藏在陕西省博物馆内。
1986年11月,秦乐府钟在陕西省博物馆展出中被盗。陈列在同一柜中的其它珍贵文物都安然无恙,唯有秦乐府钟不翼而飞。监控设备及报警器的电线被切断了。尔后,曾立案侦查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找到丝毫线索,秦乐府钟下落不明。
1996年,盗窃案告破,但乐府钟已被盗卖到境外。
1998年6月,国家安全部门提供了关于“秦乐府钟”已被中国香港私人收藏的信息,省安全厅通过有关安全渠道,最后由香港友人从持有者手中买回并转送陕西省文物管理部门。随后陕西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将其移交给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珍藏。
文物特征
秦乐府钟为青铜所铸,带有鼻钮,通高13.3厘米、两铣间7.2厘米、鼓间5.8厘米、舞修6厘米、舞广4.8厘米。此钟器形完整,长方形纽,泡形枚,内壁有音脊4个,前、后壁左、右侧鼓各一。舞饰纤细云纹,钲篆四边以双细阳线弦纹为界,篆饰错金云纹,钲、鼓饰错金蟠螭纹,两铣、顶篆、鼓下缘饰错银云纹,钟内侧饰纤细阳线云纹,纽上刻铭“乐府”二字。
(注:“乐府”铭文在辗转倒手过程中被人为磨掉。)
制作技术
秦乐府钟外面的错金银是一种极复杂的工艺,简单说就是在钟铸好之后,按需要的花纹刻槽,嵌入金银丝,再进行打磨刨光。钟的腹腔之内,也有花纹,虽说不是错金银的,却是精细绝妙之至,花纹细如发丝,是一次铸成的。
文物价值
秦乐府钟钟纽上有字,清清楚楚的秦小篆“乐府”,乐府的设置起于汉代是人所共知的,而汉代的许多官府机构都源于秦,文史学家们推测,秦代也应该有乐府,但是,文献没有记载,也始终没有找到实物依据。秦乐府钟告诉现代人,秦代就有乐府机构,而且秦陵的祭祀活动是伴随着音乐进行的。秦乐府钟是研究古代官署制度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秦乐府钟的花纹基本完整、清楚,充分显示了秦代高超的青铜冶铸水平和工艺水平,为进一步研究古代错金银及镶嵌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秦乐府钟不仅精美,同时作为一件古乐器还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乐理知识。钟的内壁有四条调音带,并有锉痕,说明秦人已经对钟进行过调音。1982年音乐家
吕骥先生敲响了乐府钟两千年来的第一声,并鉴定它的音调为C调,音质清脆悦耳,音准度也很高。这在了解和探讨秦代音乐成就方面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出土环境
秦乐府钟出土时位于飤官遗址断崖的瓦砾中,置于一残破的带三矮足的陶案内,陶案置于原来房内的地面上。飤官遗址位于秦始皇帝陵园西侧内外城垣间。飤官遗址在园寺吏舍中内外城垣之间的一号建筑遗址内清理发现了一组四合院式的房屋建筑基址,东侧房屋基址呈南北向长方形,残长24.5米,东西宽6.1米;南侧房屋基址呈东西向长方形,长37米,南北宽14米。室内西端有渗水井一眼,连接一条五角形陶水道,以便把水排出室外。西侧、北侧房屋基址因残破严重。
保护措施
秦乐府钟价值极高,被国家列为一级文物。
相关报道
1997年,西安市公安局侦破秦乐府钟被盗案,抓获犯罪分子多人,证实为内外勾结作案。首犯江影原系西安碑林博物馆工作人员,已被依法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其余罪犯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或有期徒刑,而“秦乐府钟”却流失境外。1998年6月,国家安全部门提供了关于“秦乐府钟”已被香港私人收藏的信息,这一情况受到陕西省委和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陕西省安全厅立即派人与陕西省文物局两名专家赴港,在经鉴定确系被盗的“秦乐府钟”之后,省安全厅通过有关安全渠道,与香港有关人士联系,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最后由香港友人以45万元港币将文物从持有者手中买回,再以捐赠形式将该文物归还陕西省。“秦乐府钟”的失而复得虽是幸事但在辗转倒手过程中,原钟组所刻“乐府”二字被人为磨掉,使这一珍贵文物的价值受到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