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至白乌鱼,四川省
乐至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产品特点
白乌鱼又称
白甲乌鳢,俗称白乌棒, 鳢科,鳢属。乐至白乌鱼体色灰白色,体型呈长筒状,头颈部有斑点。鱼肉蛋白质含量≥18%,粗脂肪含量≤2.5%。
乐至白乌鱼营养丰富,除含DHA、无机盐、维生素外,还含有17种氨基酸。具有氨基酸含量高、低脂肪、高蛋白、肉味鲜美、骨刺少、肌肉紧实等特点,是生肌活血,产妇催乳,滋补强身的上佳之品。
产地环境
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地理条件独具特色。境内山脉系
岷山台地分支,自北而南分全县为东西两部,成为
沱江、
涪江分水岭。境内群丘林立,沟谷纵横,漕地棋布,蜿蜒连绵,是水产养殖的良好条件。西北高,东南低,中部突起。北部系平顶深丘河谷地区;中部系平顶宽谷低丘地区;南部系冈陵连绵地区。在丘陵河谷间有小平坝。县境地处中纬度季风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暖干燥、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日均气温16.7℃,年均日照1330小时。年均降水量918毫米。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丰沛的优质水资源,为白乌鱼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自然基础。
历史渊源
20世纪70年代,乐至县群众杨启安在一条小河中发现了白乌鱼,从事繁殖产业的他当即捕捉了两条白乌鱼回家,开始人工饲养。
经过数十年发展,2007年,由杨启安牵头成立了神州白乌鱼专业合作社,拥有高屋基、古堰口水库等5处养殖基地,面积100余亩,主要经营白乌鱼繁殖销售,并对外提供技术指导。白乌鱼于每年6至8月投放鱼苗,到次年8至10月即可捕鱼,每亩水面产成鱼4500千克左右。在基地的带动下,白乌鱼养殖已遍布乐至25个乡镇,几千户农户走上了养白乌鱼增收的道路。
生产情况
2012年,乐至白乌鱼年产成鱼1000万千克,产值6.2亿元,助农收入3.72亿元。获得地理标志保护后,每千克价格上涨10元,新增产值约5000万元,养殖面积也由之前的1.2万亩扩大到1.4万亩。
产品荣誉
乐至白乌鱼被评为“资阳名料”,其养殖基地被评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2012年07月1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乐至白乌鱼”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乐至白乌鱼产地范围为四川省乐至县天池镇、石佛镇、回澜镇、石湍镇、童家镇、宝林镇、大佛镇、良安镇、中和场镇、劳动镇、中天镇、佛星镇、蟠龙镇、东山镇、通旅镇、高寺镇、龙溪乡、全胜乡、孔雀乡、双河场乡、龙门乡、放生乡等22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二、养殖
1.环境条件:养殖用水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的要求,水深1.5至2.0米。溶氧量≥3毫克/升,pH值6.5至8.5,水体透明度≥25厘米。
2.养殖方式:池塘单养和套养。
3.苗种:苗种来源为保护区范围内具有苗种生产许可证的专业场。
4.放养要求:放养规格10厘米至15厘米,池塘单养放养密度为1.8万至2.25万尾/公顷,池塘套养为750至1200尾/公顷。
5.投饲:投喂冰鲜鱼和乐至白乌鱼专用配合饲料,其粗蛋白含量≥40%。
6.水质管理:每隔10至15天,换池塘水体总量的1/3。
7.环境、安全要求:饲养环境、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
三、捕捞
饲养周期在420天以上,主要捕捞时间在每年10至12月份,捕捞规格≥800克/尾。
四、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体色灰白色,体型呈长筒状,头颈部有斑点,口感鲜滑。
2.理化指标:蛋白质含量≥18%,粗脂肪含量≤2.5%。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乐至白乌鱼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四川省乐至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乐至白乌鱼的法定检测机构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