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永乐年间,浙江省
宁波府慈水镇的乐良才,移居北京,以走方郎中为业,成为北京乐氏始祖。北京乐氏第四代
乐显扬(号尊育),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创立北京
同仁堂,称为北京
同仁堂的奠基人。在此后的一百五、六十年间,北京
同仁堂几度兴衰,至乐达仁祖父乐平泉(字清安,号印川)年轻时,乐家在北京同仁堂仅存铺东之名,每日的收入只有铺号款五吊钱,其他一切全都典给外姓人了。
乐平泉卧薪尝胆,奋斗了十二年,才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全部赎回
同仁堂。三十年后,在乐平泉的锐意经营下,北京
同仁堂如日中天,盛极一时,驰誉海内外。
乐达仁出生于清
光绪二年农历11月29日(公元1877年1月13日),此时爷爷尚在世,
同仁堂正处于鼎盛时期。乐平泉生有四子,这就是乐氏第十一代的乐孟繁、乐仲繁、乐叔繁、乐季繁。四子各有子孙,后人称老大乐孟繁一家为大房,老二乐仲繁一家为二房,老三乐叔繁一家为三房,老四乐季繁一家为四房。
乐达仁是四房乐季繁的长子,在乐氏第十二代子孙中,乐达仁排行第七。乐达仁有三个弟弟,大弟曰达义,二弟曰达明,三弟曰达德。清
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乐平泉去世,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苦心支撑家事铺事二十七年的老祖母许氏也去世了。从这时开始,北京
同仁堂由四大房共管,规定各房子孙可以打着乐家老辅的旗号,另取同仁堂以外的铺号,经营中药业。于是,大房开设了五个
乐仁堂,四个宏仁堂。二房开设了三个永仁堂,一个怀仁堂,三个沛仁堂。三房开设了两个继仁堂,三个宏济堂,一个乐舜记。四房只设一个堂号——达仁堂,在全国有十八个分号,而且不像其他房那样,把某药号当作本房某人个人财产,而是把达仁堂当作第四房哥兄弟四人的共同财产。
老祖母许氏去世以后,四大房在经济和管理上不断闹出矛盾,所谓“共管”,实际形同虚设。二房以
同仁堂名义买进吉林参,卖的钱归入私房,引起诸房不满。三房从
同仁堂公帐中提出九万元,存入本房私帐,事情败露以后,被诸房群起而攻。大房于1928年用
同仁堂的资金和药材,在南京开办了一个同仁堂,因违反族规,代表大房行使管理权的乐佑申被其他三房赶下台。各房为提防他人损公肥私,竟让任北京警察厅督察长的乐达仁之弟乐达义,派警察来家看守药库,以防家贼。各大房在开设分号上,也是勾心斗角。例如四房在
天津估衣街开设达仁堂,大房就在马路对面开设
乐仁堂;四房在上海南京路开设达仁堂,大房就在马路对面开设宏仁堂,于是四房在宏仁堂对面,再开设一店,因为不好再叫达仁堂,遂以路边之树,命名为树仁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乐家老铺在全国各地开办的药号,计有三十多个,乐氏家族各房逐渐把精力投入于本房药号的经营管理上,北京
同仁堂的经营管理,反倒相形见绌了。
这时候,北京
同仁堂自己生产的品种并不太多,为维持同仁堂店堂经营的繁荣之相,只好从达仁堂、
乐仁堂等药号调来灵宝如意丹、平肝舒络丹等成药,算是在同仁堂寄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乐达仁之弟、四房的乐达义卸职在家,出任
同仁堂的管理工作,建立真正由四大房共同管理的严密制度。例如,犀角、牛黄等细料药材,在内宅设库存放,库门上五把锁,四大房各有一把锁,帐房大头(即第一负责人)有一把锁,只有同时打开五把锁,细料才能出库。另外,所有银钱帐目出入,不盖齐四大房的四个图章,则不算数。
正当乐达义雄心勃勃的准备振兴
同仁堂的时候,“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政局不稳,人心慌慌,北京市面开始萧条,数年之后日寇入侵,民国时期金融崩溃,乐达义壮志未酬,于1947年去世,终年七十一岁。接替乐达义管理北京
同仁堂的,是乐达义之子、天津达仁堂副经理
乐松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曾任北京市副市长的
乐松生,在回忆
同仁堂和乐家老铺各药号的往事时,曾经这样说:“记得1948年年终时,我们发给职工每人两块银元,才勉强渡过了难关。解放前夕,
同仁堂已到了外强中干的地步了……乐达仁精明能干,又在国外留学时吸收了一些西方文化。因此,达仁堂在经营方式上,要比古老的
同仁堂进步得多……老四房的营业最为发达,大房的
乐仁堂、二房的沛仁堂、三房的
继仁堂,都无法与四房的达仁堂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