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拼音:yǐ)是汉语一级通用
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乙字字形不明,一说模拟鱼肠,一说模拟燕子,等等。“乙”的常用义是天干的第二位,古时用以纪年月日。引申表示次序、等级,又用于指无须明说的或不确定的人或事物。“乙”在旧时也用作读书时表示中止的地方或勾补错漏的标记符号。
字源演变
甲骨文“乙”字写作图1,这个字形究竟描摹的是什么形象,学术界尚未得出一致结论。《
说文解字》:“乙,象春草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意为:“像春天草木弯弯曲曲地长出来,这时的寒气还比较强,生长出来十分艰难。”《
尔雅·释鱼》说“鱼肠谓之乙”,郭沫若同意。后世学者还有几种解释:乙像侧面的燕子;一种鸟的最省略的形状;刀形的省略,本义是刀。但各种说法都没有充分的证据,只能存疑待考。
《说文解字》中有一个字与乙字形近音同,解为:“乁,流也。从反𠂆。读若移。”李孝定在《甲骨文字集释》乙字按语中说:“疑甲乙字与许书训流之乁实为一字。”甲骨文甲乙的乙字是河、淮、洛、洹、湄、洒等字的形旁,用作名词是水;用作动词是流。乁字训为“流”,音“移”,与乙同音,可知乙、乁都是移动的本字,独体象事。不过这个乁仅见于字书,没有实际用例,是否等同于“乙”还难以确证。
早在商代甲骨文中,乙字就借用为天干第二位,到秦汉时已有一千多年,本义湮没。战国时代的人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名为五行。春天居四季之首,甲、乙居十天干的第一、第二位,因此东方木与甲乙相配,代表春天《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日甲乙。”《淮南子·天文》:“东方木也……其日甲乙。”《史记·律书》:“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许慎是东汉人,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乙字的形义,当然不是原始面貌了。
由“天干的第二位”之义,进而引申出“第二,次一等”之义。乙科,乙榜,乙第等词均有“第二”之义。现代化学用品的命名中常用乙来进行指称,如乙醇,乙酸,乙醛等等,也跟“乙”的“第二”义有关。
“第二”的意义进一步虚化,作为代词,用以代称并列的第二人,不特定指称。“乙”表示虚拟的人物,可与“甲”相对,也可以跟“某”组成“某乙”单独使用,无须有相应的“某甲”,相当于“某人”。《韩非子·用人》:“罪生甲,祸归乙,伏怨乃结。”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十四】【乙部】于笔切(yǐ)
(乙)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彊,其出乙乙也。与丨同意。乙承甲,象人颈。凡乙之属皆从乙。
说文解字注
“象春艸木冤曲而出。侌气尙彊。其出乙乙也”注:冤之言𩰪,曲之言诎也。乙乙,难出之皃。《史记》曰:“乙者,言萬物生轧轧也。”《汉书》曰:“奋轧於乙。”《文赋》曰:“思轧轧其若抽。”轧轧皆乙乙之叚借。轧从乙声,故同音相叚。《月令》郑注云:“乙之言轧也。时萬物皆抽轧而出。”物之出土艰屯,如车之辗地澁滞。
“与丨同意”注:谓与自下通上之丨同意也。乙自下出上碍於阴,其书之也宜倒行。於笔切,十二部。按李善:乙音轧。
“乙承甲,象人颈”注:以下皆冡“《大一经》曰”言之。
广韵
於笔切,入質影‖乙聲質2部(yǐ)
乙,辰名。《尔雅》云:“太歳在乙曰旃蒙。”亦姓,前燕有护军乙逸。又虏复姓,三氏。后魏献帝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后改为叔氏。《前燕録》有高丽王乙弗利。后魏有都督乙干贵。又虏三字姓,有乙速孤氏。於笔切。三。
康熙字典
《唐韵》于笔切,《集韵》亿姞切,《韵会》《正韵》益悉切,并音鳦。十干名。东方木行也。《尔雅·释天》:太岁在乙曰旃蒙。月在乙曰橘。《前汉·律历志》:奋轧于乙。《京房易传》:乙,屈也。
又凡读书,以笔志其止处曰乙。《史记·东方朔传》:朔初上书,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三月乃尽。
又唐试士式,涂几字,乙几字。抹去讹字曰涂,字有遗脱,句其旁而增之曰乙。
又《太乙数》:有君基太乙,五福太乙诸名。
又《前汉·艺文志》:有天乙三篇。注:天乙谓汤,其言非殷时,皆假托也。
又姓。汉南郡大守乙世,前燕护军乙逸,明乙瑄,乙山。
又《尔雅·释鱼》:鱼肠谓之乙。《礼·内则》:鱼去乙。注:鱼馁必自肠始,形屈如乙字。一说鱼腮骨,在目旁,如篆文乙,食之鲠不可出,去之乃食。
又《茅亭客话》:虎有威如乙字,长三寸许,在胁两旁皮下,取得佩之,临官而能威众。无官佩之,无憎疾者。《苏轼诗》:得如虎挟乙。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从左上格中部起笔,右行至竖中线右侧折向左下,渐下渐弯,弯肚与起笔点大致对齐,再右行至右下格右侧钩出,弯度饱满。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