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流感又称为局部流行性感冒,是由
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这种病毒通常只感染人类,引发局部暴发或小流行,其临床症状轻于其他类型的流感(如
甲型流感)。乙型流感的发病原因是乙型流感病毒经呼吸道吸入后,侵入呼吸道细胞并在其内复制。流感病毒可以在发病后的1-7天内感染他人,主要通过
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日常用具等进行间接传播。
流行病学
乙型流感常见,暴发通常比甲型流感引起的范围小,并且程度较轻,暴发范围常见于人员集中的场所,如学校等,有时也见到老年人居住的机构暴发,流行病学特点如下:
主要为乙型流感患者,一般感染后1~7天均有一定的传染性,以病初2~3天的传染性最强。隐性乙型流感病毒感染者也可为传染源。
主要经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日常用具等间接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对同一亚型会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不同亚型间无交叉免疫,故人体可反复感染患病。
妊娠期妇女,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
肾病、
肝病、
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以及集体生活于养老院或其他慢性病疗养机构的人群,还有肥胖者,年龄<5岁的儿童,以及年龄≥65岁的老年人更容易发展为重症。
病因
乙型流感是
乙型流感病毒经呼吸道吸入后,侵入
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在细胞内复制,复制出的病毒借
神经氨酸酶的作用而释出,再侵入其他柱状上皮细胞引起变性、坏死,上呼吸道局部发生炎症反应,出现上呼吸道症状及全身中毒症状,当病毒侵袭下呼吸道时,也可导致支气管、肺部炎症并出现相应症状。
该病是由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
症状
乙型流感经数小时至4天不等的潜伏期后,多起病急骤,主要以全身症状为特征,如头痛、发热、寒战、肌痛和全身不适,以及伴随呼吸道症状和体征,特别是咳嗽和咽痛。轻症患者有一定的自限性,发病一段时间后可逐渐恢复正常,重型及危重型症状持续存在。
典型症状
乙型流感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战,伴全身肌肉酸痛、关节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表现。部分儿童患者以呕吐、腹痛、腹泻为特点。
老人、婴幼儿、有心肺疾病者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可发展为
肺炎,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呼吸及循环衰竭,危及生命。
伴随症状
部分乙型流感患者可伴有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眼部灼烧感以及畏光等表现。
就医
当患者出现发热、头痛、寒战、全身乏力,可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等症状时,尤其在流行性感冒流行期间,应及时就医。
医生会建议患者行血常规、血清学检查,有条件时进行病原检测等明确诊断。
就诊科室
发热门诊、感染疾病科、小儿科等。
诊断依据
乙型流感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并结合典型临床表现初步确定,但在流行初期,散发或轻型的病例诊断比较困难,确诊往往需要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如具有发热、头痛、寒战、全身乏力,可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等典型临床表现,结合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病原学检测结果呈阳性者,可确诊为乙型流感。
相关检查
乙型流感以实验室检查为主,必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具体如下。
血常规
检查结果多提示
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偏低,
淋巴细胞相对增加,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下降。
血清学诊断
主要是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即用已知的乙型流感病毒抗原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此法简便易行、准确率高。血清标本应包括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急性期血样应在发病后7天内采集,恢复期血样应在发病后2~4周采集。双份血清进行抗体测定,恢复期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或以上升高,有助于确诊和回顾性诊断,单份血清一般不能用作诊断。
病毒抗原检测
对于病毒抗原检测的方法主要有直接荧光抗体检测(DFA)和快速酶免法两类。其中DFA能够快速和直接地检测标本中的病毒抗原,并且可以进一步进行病毒分型,不仅可用于诊断,还可以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病毒核酸检测
主要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为基础进行病毒核酸检测,不仅可以快速诊断流感,并且可以根据所分离病毒核酸序列的不同对病毒进行准确分型。常用方法有
核酸杂交、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多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PCR、
实时定量PCR、依赖性核酸序列扩增、
荧光PCR等方法。
病毒分离培养
该检查是诊断乙型流感最可靠的方法。
单纯乙型流感患者胸部X线检查可正常,但重症尤其并发肺炎者影像学检查可见肺内斑片状、磨玻璃影、多叶段渗出性病灶,进展迅速者可发展为双肺弥漫的渗出性病变或实变,个别病例可见胸腔积液。
鉴别诊断
乙型流感需要和
普通感冒、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其他类型上呼吸道感染、
肺炎支原体感染等相鉴别,具体如下。
普通感冒可由多种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全身症状较乙型流感轻,且咳嗽、流涕、打喷嚏等卡他症状明显,而且无明确流行病学接触史,流感病毒病原学检测阴性或可找到相应的感染病原证据,通过病血清或病原学检测可明确鉴别。
SARS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器、系统的特殊肺炎,临床上以发热、乏力、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和干咳、胸闷、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一般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影像学变化,配合SARS病原学检测阳性,可确诊,并与乙型流感相鉴别。
包括急性咽炎、扁桃体炎、鼻炎和鼻窦炎等,症状主要局限于相应部位,根据流感病原学检查阴性可鉴别。
该病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全身症状较乙型流感轻,呛咳症状较明显,或伴少量黏痰。胸部X线检查可见两肺纹理增加,并发肺炎时可见肺部斑片状阴影等间质肺炎表现。血清学检测或痰及咽拭子标本分离出肺炎支原体可确诊并可以与乙型流感进行鉴别。
治疗
乙型流感应采取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的基本原则,以限制感染扩散。具体措施包括三个方面,即早期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加强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合理应用药物对症治疗。
急性期治疗
对于并发肺炎、呼吸衰竭、休克等病症的患者应提供有效的器官功能支持,如呼吸支持包括氧疗、机械通气等,循环支持包括抗休克,肾脏支持包括
血液透析、肾脏替代治疗。和并细菌感染时应包括抗菌治疗。
一般治疗
患者应及早进行隔离治疗,症状轻微者可居家隔离。同时应卧床休息,注意营养,饮食要易于消化,多饮水;高热与中毒症状重者应给予吸氧和补充液体,高热者也可用冰袋冷敷、温水或乙醇擦浴等物理方法降温。
药物治疗
应注意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常用药物如下:
在出现流感症状后48小时内使用最为有效,可缓解流感症状、缩短病程。常用药物有
扎那米韦、
奥司他韦,可选择性抑制流感病毒表面的
神经氨酸酶,从而可阻断流感病毒从感染细胞中释放及播散,对乙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可用于乙型流感的治疗和预防。其他尚有
盐酸阿比朵尔,为血凝素抑制剂,有直接抑制病毒和诱导内源性干扰素的作用。
高热与肌痛较重者可用解热镇痛药,但应防止出汗过多所致的虚脱,在儿童中禁用阿司匹林,防止Reye综合征的发生。干咳者可用
喷托维林、
复方甘草合剂等。高热、中毒症状较重者,应予以输液与物理降温,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并发症,如有继发细菌感染时,针对病原菌及早使用适宜的抗菌药物。
中医治疗
中成药如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在发病最初1~2日使用,可减轻症状。也可根据证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注意应到专业中医院就诊。
预后
乙型流感的预后与患者自身健康和免疫状况以及病毒毒力有关,单纯型预后好,有一定自限性,多1周内自愈或有效缓解。肺炎型或合并继发性细菌性肺炎,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则预后较差,严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
经过积极的治疗,可以治愈。但部分患者病情严重出现一些并发症,预后较差。
疾病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论。
乙型流感可并发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或支气管炎、细菌性肺炎、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或脑病脂肪肝综合征等,应积极进行治疗。
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期间,避免集会或集体娱乐活动,老幼病残
易感者少去公共场所,注意通风,必要时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
医护人员戴口罩、洗手、防交叉感染。
患者用具及分泌物要彻底消毒。
疫苗预防
灭活疫苗:效果较好,
接种对象为老人、儿童、严重
慢性病患者、
免疫力低下及可能密切接触患者的人员;接种时间为每年10-11月中旬,每年接种1次,2周可产生有效抗体。下列情况禁用:对鸡蛋过敏者;
急性传染病患者,
精神病患者,
妊娠早期,6个月以下婴儿。
药物预防
用于
易感人群可能感染而未发病者,金刚烷胺对乙型流感无效。
预防流感的几种常用小措施: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