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瑛碑》是刊刻于
东汉永兴元年(153年)的一方碑刻,又称“百石卒史碑”“孔龢碑”“孔和碑”等,无撰书人姓名,属
隶书书法作品,现存于曲阜
汉魏碑刻陈列馆。
碑刻内容
碑阳
司徒臣雄、司空臣戒,稽首言:“鲁前相瑛书言:‘诏书崇圣道,〔勉〕〔学〕〔艺〕,孔子作《春秋》,制《孝经》,□□《五经》,演《易·〔系〕┘辞》,经纬天地,幽讃神明,故特立庙。襃成侯四时来祠,事已即去。庙有礼器,无常人掌领。请置百石□□一┘人,典主守庙,春秋飨礼。财出王家钱,给犬酒直。须报。’谨问大常祠曹掾冯牟、史郭玄。辞对:‘〔故事,辟〕□〔礼〕未┘行,祠先圣师。侍祠者,孔子子孙,大宰、大祝令各一人,皆备爵。大常丞监祠,河南尹〔给〕牛〔羊〕彖□□□各一,┘大司农给米祠。’臣愚以为,如瑛言,孔子大圣,则象乾𡿦。为汉制作,先世所尊。祠用众〔牲〕,长□〔备〕□。〔今欲〕加┘宠子孙,〔敬〕恭明祀,传于罔极。可许臣请,鲁〔相〕为孔子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掌领礼器,〔出〕□□□,□〔犬〕酒直,┘他如故事。臣雄、臣戒愚戆,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臣稽首以闻。”┘制曰:“可。”〔司徒公〕河〔南〕□□□□〔字〕季高,┘元嘉三年三月廿七日壬寅奏雒阳宫。司〔空公〕蜀〔郡成都〕□〔戒〕字意伯,┘元嘉三年三月丙子朔,廿七日壬〔寅〕。司徒雄、司空戒,下鲁相承,书〔从〕事下当用者,〔选其年〕□〔以〕□,经通一┘艺,杂试通利,能奉弘先圣之礼,为〔宗〕所〔归〕者,如诏书。书到,言:┘永兴元年六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鲁相平,行长史事下守长〔擅〕,叩〔头〕死罪,〔敢〕言之┘司徒司空府。壬寅诏书,为孔子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掌主礼器,选年□以上,〔经〕通〔一〕艺,〔杂试,能〕奉弘先圣┘之礼,为宗所归者,平叩头叩头,死罪死罪。谨案文书,守文学掾鲁孔龢、师〔孔〕宪、户〔曹史孔宽等〕,杂试。龢脩┘春秋严氏经,通,高第,事亲至孝,能奉先圣〔之〕礼,为宗所归。除龢〔补〕名状如〔牒〕。平〔惶恐叩头,死〕罪死罪。上┘司空府。┘讃曰:巍巍大圣,赫赫弥章。相乙瑛,字少卿,平原高唐人。令鲍叠,字文公,上党〔屯〕留人。政教稽古,若重规〔矩〕。┘乙君察举守宅,除吏孔子十九世〔孙麟〕廉,请置百石卒史一人。鲍君造作百石吏舍,功垂无穷,于是始□。┘
张稚圭题记
碑阴无文字,碑阳正文后刻有楷书十八字:
后汉钟太尉书,宋嘉祐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
(说明:□,表示缺字;〔〕,表示据文意等补全的残字;┘,表示分行。)
创作背景
据碑文记载,鲁相乙瑛上书请为鲁城孔庙置守庙者及祭祀孔子费用应由王家承出等,经司徒
吴雄、司空
赵戒转呈皇帝,得以批准。后乙瑛离任,而由继任鲁相平选孔和(孔龢)为守庙百石卒史,由鲁令鲍叠造作百石吏舍等。《乙瑛碑》即是为纪念中央批准设置孔庙百石卒史一事而立,立于东汉永兴元年(153年)。
艺术鉴赏
笔法
《乙瑛碑》的用笔方圆兼备,点画严谨,轻重变化,长短参差,波笔弯弧大挑,用墨有润燥,行笔流畅生动。有淹留迟涩,用力屈曲,或疾徐顿挫,一波三折。
一、点法
点法上有圆点、方点、斜点、横点、撇点、捺点等变化。丘形点:如“高”字上独点如山丘状,写法逆锋向右上,转右下顿,侧锋左撇出。圆点:如“器”字右点似圆形,写法逆锋向上向右下圆转顿向上回锋。左方点:如“宅”字的上点,侧锋向左撇出的方形点。右方点:如“瑛”字下部的右方点,逆锋向左上,转下顿,侧锋右斜下捺提笔出锋。三角点:如“戒”字下部中间的三角形点,露锋下顿,侧锋向右出锋。横点:隶书上部或下部点横写。如“主”字、“请”字、“言”字、“祠”字的横点,写法各不相同,有逆锋横点,有露锋点,有方头横点。曾头点:如“首”字上部的两点,都是逆锋点。左两点:如“冯”字左边两点一短一长,都是逆锋侧驻右提出锋。左三点:如“酒”字左边的三点,有长短轻重之别,全是逆锋起笔向右中心点辐射。左右点:如“常”字、“米”字、“秋”字上部的两点,“崇”字下部的两点,均侧锋向左右两侧出锋。起笔有藏有露,点形有方、圆、长、短。“爵”字、“年”字、“平”字中部的两点,点的方向大部是左右向,唯有“年”字两点全右向。下四点:如“汉”字、“赫”字、“鲍”字、“党”字、“廉”字的下部四点,点的方向向左、向下、向右三个方向,写法与形象大小不同。其脚点:如“讃”字、“则”字、“侯”字的下两点向左右两侧。撇捺点:如“察”字下部两点向左撇右捺出。中三点:如“辞”字、“经”字中间的三点均为圆形之点,但左右呼应。中四点:如“鲁”字中四点,与下四点形象大体相同,点形相背呼应,各有变化。
二、横法
横法在《乙瑛碑》中是一个重要笔法。横画隶书称波画,是隶书的主笔,大凡每字都有波画。而且写成一波三折,长而粗壮。和其他多变的横平行叠排,强烈的横势现象,是《乙瑛碑》隶书之美特点。这一横势特点,是隶书同其他书体根本区别。特别是粗重的波磔笔画,远大于其他汉碑,其横画有直横、拱横、尖横、方横等。直横:如“大”字的横画,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短直横也同此法。“三”字之横各有不同。一横,逆起中行尾回收,二横似方起笔,三横方起波挑出锋。拱形横:如“宰”字、“辞”字的横画,多有上拱势,且长短参差。右尖横:如“王”字、“长”字上部的横画,均为逆锋起笔,露锋收笔。左尖横:如“下”字的上横,“司”字的中横,“书”字各横,多是左尖横,且长短不一,其笔法则是露锋起笔,回锋收笔。断笔横:如“宗”字的下横,中间提笔断书与上横直书的变化。方圆横:如“三”字起笔上两横圆,下横方。波横上,《乙瑛碑》的波画有许多变化,一般比其他画粗大,为逆锋起笔,中锋拱行,燕尾驻笔,侧挑出锋:①圆波横:如“前”字逆起,中行驻波上挑回锋;②方波横:“重”字下横,逆起下切转中行,燕尾下驻上切回锋收笔;③出锋波横:“卒”字下横,逆锋起,中锋行,尾驻侧笔出锋;④回锋波横,如“古”字上横,波尾为驻笔回锋;⑤斜波横:“者”字长横,写成斜势燕尾出锋波横;⑥短波横:“行”字的右上横,写成短燕尾横;⑦细波横:“书”字的长横,尾细波长;⑧直波横:“书”字的长横波画较直,尾部也较圆。
三、竖法
竖法的收笔有藏、露、方、圆之别。悬针竖:如“师”字右长竖,逆起中锋下行出锋。垂露竖:“侍”字左竖,“所”字右竖,起笔有藏有露,中锋下行渐按提笔空收。圆脚竖:“制”字左竖,逆起中行回锋收笔。方脚竖:“米”字的中竖,逆起中行,至脚提笔横切向上回锋。斜脚竖:“下”字中竖,中锋下行至脚提笔斜下轻上回锋。右孤竖:“即”字右竖,逆起,中锋右曲行,回锋收笔,把“即”字写成上合下开之势。直竖:“行”字的右竖,是直行回锋之笔。相背竖:写在左右两侧的竖画,均不同程度地弯曲,而且,左竖弯曲较大,左竖弯曲较小。如“月”字左竖向右弯平挑至脚回锋,右竖向左弯。细腰竖:如“和”字左下三竖虽长短不同,但均中腰细瘦。曲脚竖:如“罪”字下部两竖脚,均向左弯曲。撇脚竖:如“第”字中竖,尾部撇笔出锋。重右孤竖:如“郭”字右竖,笔画粗重。轻直竖:如“令”字的下部的竖轻而直。重竖变异:如“修”字竖多,长短直曲,各有变化。
四、撇法
撇画是表现飞动开张之势一画。撇尾有出锋与回锋,方脚与挑脚,从撇形上看有直撇与曲撇,长撇与短撇等。回锋撇:如“文”字斜撇画尾部挑脚回锋。出锋撇:如“吏”字的竖撇画,撇尾部挑笔出锋。挑脚撇:如“为”字的长斜撇,中腰较瘦,起笔向右横顿,折笔向左斜下行,到位翻笔上挑出锋。方脚撇:如“文”字撇向左斜下孤行,至脚上切回锋收笔,使撇脚呈方形。斜直撇:如“者”字的撇形较直,起笔与收笔全是藏锋。长中丰撇:如“米”字的长撇露锋起笔,行笔渐按再提笔出锋。竖曲撇:如“用”字左竖撇,逆锋起笔,中锋下行,转笔左弯,回锋收笔。
五、捺法
捺画是斜势的波画,笔势比其他画重,是很多字的主笔,以不同斜度、弧曲、轻重、方圆、藏露来表现。有“人”字的回锋捺,捺起笔中锋右斜行渐按,至捺脚侧锋上挑回锋;“人”字、“归”字的出锋捺;“给”字、“道”字的挑角捺;“长”字、“之”字方脚捺。
六、钩法
钩法变化较多,有方圆、长短、重轻、弯平之别,有的写成隶书撇,捺波画代钩,还有魏碑的楷法。方钩有“孔”字、“前”字、“氏”字,圆钩有“河”字、“能”字,长钩有“辰”字、“长”字,重钩有“艺”字、“他”字,轻钩有“司”字、“府”字、“爵”字,弯钩有“司”字、“为”字、“孝”字,平钩有“蜀”字、“府”字,魏碑钩有“祠”字、“事”字,以隶书撇捺代钩有“子”字、“孔”字、“元”字、“戒”字、“诚”字、“已”字、“乾”字,减钩(即无钩)有“司”字、“为”字。
七、折法
折法可归纳为方折、圆折、平肩折、耸肩折、断笔折。方折有“首”字;圆折有“司”字;方圆折:如“空”字外圆内方的折画,平肩折如“朔”字右边“月”字的肩是平的,其写法是横端下回折,即在横下写竖;耸肩折:如“诏”字右下方“口”字的肩是耸起的,其写法是横至肩提笔向上再折下;竖肩折,如“者”下“日”字的肩,是横后再写直竖,竖比横高;断肩折:如“寅”字上下两肩全断,其写法是横不连竖。
八、提法
提笔被横所代替,但寸点和右短撇都变成提笔,有提笔变横,如“特”字、“孔”字;短撇变提,如“辰”字;点变提,如“等”字、“年”字。
(图册来源:故宫博物院)
结体
《乙瑛碑》的结体,寓风流于严谨之中,具有“冠裳佩玉”的韵致和俊逸潇洒的意趣。避免了追求“宗庙之美”所可能带来的板滞,肃穆而有清新活泼的气息。如“奉”字和“奏”字的字头宽大,字底窄小,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而不失重心;两个“府”字,趣味不同,各有变化,一个竖撇低垂,笔画相连,形态紧凑,一个竖撇高抬,形断意连,松而不散;“须”字的左偏旁位置甚高,因右偏旁波画宽展,两点撑开,形成了稳重的主体,所以高低错落而不失平衡;“试”字和“乾”字的左偏旁写得特别大却无喧宾夺主之感,夸张的形态和独特的结构极富个性色彩;“司”字的横折弯钩,或伸展形成端庄紧凑的三面包围,或收缩构成倚侧开放的两面包围;“少”字似人斜卧,展示出倚侧舒展之美;“叠”字笔画层叠,形态高耸,势如山岳;“穷”字的竖、撤下伸,两“口”上抬;“成”字扁压而右戈逸出。这些字或是一脚着地展现出“金鸡独立”的动态美,或是扩大笔画间偏旁间的反差,呈现出新颖独特的结构形式。
章法
《乙瑛碑》的章法有如下三个特点:
①纵有行,横成列,格局恢宏。《乙瑛碑》在排列上纵看成行,横看成列,整体章法次序井然,步伍整齐,自不待言。由于《乙瑛碑》结字上下和左右比较均衡,线条的粗细、轻重无较大起伏,外形方正,停顿有度,所以,整体布局更加规范,呈现出宏碑巨制、高文典册、气格宏大、高古典雅的庙堂之气,适合置身于曲阜孔庙这种庄重肃穆之所。
②横向取势,字距大于行距,波涌之势强烈。同其它成熟期的汉碑一样,《乙瑛碑》结字左舒右展,横向取势。凡是撇画、钩画尽量左掠,凡是波画、捺画尽量向右肆展,因此,碑中的绝大多数字属于扁平结构,只有少数字比较方正,从而整体布局形成字距大于行距的章法形式。书写者越往后写越心手双畅,因而,碑后半部分向左右的展放之势越加明显,越加流畅,精彩纷呈。字距大于行距的格局产生横向开张的气势,在行列有序之中,字里行间更加流畅自然,气格更加恢宏。
③呼应连贯,左盼右顾,纵横涌动。《乙瑛碑》虽然结体端庄,章法上纵成行,横有列,但其笔画富有变化,整体布局毫不呆板。纵看,字与字之间的间隔并不是孤孤零零,而是笔断意连,上下呼应连贯,衔接和谐。由于字的形态大小不一,间隔有大有小,其字距并不是均衡划一,空间分割或疏或密,显得敞朗透气。还由于每个字重心取向上的上下左右移位,所以,一行行的中轴线左右摆动,摇曳生姿。从横向看去,行与行之间靠得很紧密,有的几乎搭肩接踵,整体观望,像一排排涌动的洪涛巨浪向前推进。
总而言之,《乙瑛碑》在其庄重静肃的主调之下,又是流动的、活脱的。
(图册来源:曲阜碑林)
作品评价
明代金石学家
赵崡:此碑永兴元年造。元常,献帝初始为黄门侍郎,距永兴且四十年,此非元常书明甚。未知张稚圭所按何图。其叙事简古,隶法遒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政(正)不必附会元常也。(《石墨镌华·卷一·汉鲁相置孔庙卒史碑》)
明末清初金石书法家
郭宗昌:碑即今公移,复尔雅简质可读,书益高古超逸。(《金石史·卷上·汉鲁相乙瑛置孔庙卒史碑》)
明末清初收藏家
孙承泽:孔庙《卒史碑》,文既尔雅简质,书复高古超逸,汉石中之最不易得者。都玄敬谓此碑残阙,予所收本则完善,当在都所见本以前。后云“后汉钟太尉书”,则后人附会之耳。(《庚子销夏记·卷五·鲁相乙瑛请置百石卒史孔龢碑》)
清代书法家
万经: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近人郑簠每喜临之。(《分隶偶存·卷上·汉魏碑考·汉置孔庙卒史孔龢碑》)
清代书法家
王澍:①《乙瑛》雄古,《韩敕》变化,《史晨》严谨,皆汉隶极则。(《虚舟题跋·原卷一·汉鲁相为孔庙置百石卒史碑》)②吾以《孔和》《韩敕》《史晨》三碑举似学者,以为遒古莫如《孔和》,清超莫如《韩敕》,肃括莫如《史晨》,三碑足概汉隶。(《虚舟题跋·原卷二·汉鲁相韩敕孔庙碑》)
清代书法家
翁方纲:是碑骨肉匀适而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必其定出钟傅也。(《两汉金石记·卷六·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
清代佛教居士
彭绍升:此碑在孔庙中最为雄杰,然风神故自骀宕。至魏代诸碑,雄杰有余,而骀宕不足。譬之《车邻》《驷铁》,伯者之风;视雅、颂之音,亦已远矣。此碑或标钟太尉书。无论时分相县(悬),即以气体论,与《受禅》《劝进》诸碑,岂有相似处耶?(《雪堂所藏金石文字薄录·汉·孔庙置百石卒史碑(潘秋谷藏本)》)
清代书法家
何绍基: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雪堂所藏金石文字薄录·汉·孔庙置百石卒史碑(潘秋谷藏本)》)
清代书法家
方朔:《乙瑛》立于永兴元年,在三碑(《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王蒻林(王澍)太史谓为雄古,翁覃溪(翁方纲)阁学谓为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枕经堂金石跋·卷二·旧拓汉鲁相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跋》)
近代书法艺术家
杨守敬:或称《孔和》,或称《乙瑛》,皆即此碑。有宋张稚圭按图题记,指为钟太尉书。《隶释》谓钟繇卒于魏太和四年,去永兴七十八年,图经之误,不待辨矣。然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熟一路。史惟则、梁升卿诸人,未必不从此出。或以比《礼器》,则过誉矣。(《激素飞清阁评碑记·卷一·汉·孔庙置百石卒史碑》)
近代书法家
康有为:①于是《衡方》《乙瑛》《华山》《石经》《曹全》等碑,体扁已极,波磔分背,隶体成矣。(《广艺舟双楫·卷二·体变第四》)②《王稚子阙》《嵩高铭》《封龙山》《乙瑛》等碑已有挑法。(《广艺舟双楫·卷二·分变第五》)③虚和则有《乙瑛》《史晨》。(《广艺舟双楫·卷二·本汉第七》)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钟明善:左规右矩,法度森严,立汉碑风范的。这类碑刻在汉隶碑刻中为最多。其代表作有《熹平石经》《礼器碑》《曹全碑》《乙瑛碑》《史晨碑》《华山碑》《孔宙碑》《朝侯小子残石》《韩仁铭》《杨叔恭残碑》《白石神君碑》《刘熊碑》等。历来人们认为这类碑刻是汉隶碑刻的典范。这一派在当时是开风习、树“八分”法则的革新派,后世则视之为汉隶中之“馆阁”。(《中国书法简史》)
历史传承
流传情况
《乙瑛碑》刊刻后收存在山东
曲阜孔庙同文门下,1978年移入孔庙东庑,1998年移存汉魏碑刻陈列馆。2020年10月30日,
上海图书馆所藏的《乙瑛碑》明末清初拓本(有
周大烈题签)被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编号:12888)。
著录情况
(表格参考资料:《山东汉代碑刻研究》及《〈乙瑛碑〉著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