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把锁
位于荥经县三合乡代黄沟的景点
九把锁位于荥经县三合乡代黄沟(民国版《荥经县志》又称其为大黄沟,因此道是从九龙运送大黄的单行道而得名)。处于香炉山胍形结构中祈家河——代黄沟断裂带上,为典型的深山峡谷,海拨近2400米。因其左岸有4道、右岸5道,左右9道垂直的锯齿形山脊在此交汇,形成九道关口,故称九把锁,民国版《荥经县志》载:“有九只足支地”。因九把锁古道上有九把铁链护身,也有人认为九把锁因此而得名。
景点简介
最新的考古研究证实九把锁即为汉之著名“九折坂”,二十四孝中的“忠孝”文化即产生于此。也是名句“孝子回车,忠臣叱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出处。九折坂讲的是西汉时期,发生在严道境内(今荥经县)的一段历史故事,西汉宣帝时(公元前73~前49年)益州剌史王阳途经崃山九折坂时,因路途险峻,不敢前行(畏道),感叹身体是父母给的,宁愿回家孝敬父母,后推有病辞官而去。到元帝时(公元前48~公元前33年),另一位益州刺史王尊,也途经九折坂,问这是王阳回车之地?小吏回答:是。王阳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打马驱车经过了九折坂,一“忠”一“孝”的故事,使得九折坂名垂天下。
历史记载
“九折坂”最早见于《汉书·王尊传》:“先是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崃九折坂,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及尊为刺史,至其坂,间吏曰‘此非王阳所畏道耶。’吏对曰‘是。’尊叱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成为佳话”。
《华阳国志》:邛崃山,山上凝冰夏结,回曲九折,王阳去官之所。刘昭《郡国志》注引《华阳国志》曰:“道至险,有长岭、若栋、八渡之难,杨母阁之峻,昔杨氏倡造作阁故名焉,邛崃山本名邛笮山,故邛人莋人界也。山岩阻峻,回曲九折,乃至山上。凝冰夏结,冬则剧寒。王阳行部至此退。”《山海经》曰:“崃山,江水出焉。今在汉严道县南,中江所出有九折坂,出貘似熊。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麋,其木多檀柘也。”
九折坂位置的历史之争:
对九折坂的位置,志书过去一直认为是在大相岭山上,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最先言九折坂在大相岭山上;而嘉庆版《清溪县志》则明指清溪24盘为九折坂,《雅州府志》也持同一看法;民国版《荥经县志》则有一个十分矛盾的记载,一说九折坂是荥经大关:“林深密结,九折坂在其下”;另一个说法则认可是清溪72盘;民间也传言大相岭北坡的九杵子为九折坂。但志书大多认可九折坂在大相岭一侧。
学者何元粲则首先提出九折坂在另一条古道上,即九把锁位置(94版《荥经县志》附文)。
2004年,随着何君樽楗阁刻石的发现,九折坂在大相岭的说法不攻而破,九折坂位于九把锁则可以盖棺定论了。
历史印记:
九折坂以“山岩阻峻,回曲九折,乃至山上。凝冰夏结,冬则剧寒”闻名于世,二千年后,九把锁地段上还有那些存留的印记与之相符合?
1、九把锁具有回曲九折的特点:
据亲自走过九把锁古道的杨其伟介绍:“九把锁古道,是绕行在右岸的5道山梁之间。”现场考证证实了这种说法:九把锁古道是绕行在右岸的5道锯齿形山脊之间,从而形成九折,跟一般的“之”字型盘山公路不一样,九把锁的九折是在右岸5道垂直的锯齿形山脊(俗称石笋、山梁)之间,就像行走在摊平的五指之间,需要改变9次行走方向才能走完,其回折的特点,是九把锁特殊的地质构造所决定的。民间俗称“九倒拐”。“人走倒走倒就不在了——唉。他折过去了”。
过去,人们一般认为九折途象今天的盘山公路一样盘桓,也一直按照这个标准来寻找九折坂。今天,随着九把锁迷雾的打开,人们才恍然大悟:能记入志书的九折坂,的确是不同寻常。
因路是从接近沟底开始,九折后方上升到山顶,渡过九把锁,故有“回曲九折,乃至山上”之意。
2、九把锁具有险绝的特点:
除了志书对九折坂路途险绝的记载外,陆游在《窗外》中也留下了:“九折危途寸步艰,至今回首心尚寒”的著名诗句,可见九折坂路途险峻,绝非危言耸听。
在险字上,九把锁毫不含糊,在荥经三合乡,81岁的背茶老人高炳英回忆说:“险,路十分的险”。在九把锁古道上,一边是望而生危的深壑,一边是毫无攀援的花岗石绝壁,特别是在鹰嘴岩,人完全是突兀在空中,下有深不可测的山洞,行走在尺余宽的悬崖峭壁之上,无不心惊胆战,举步为艰,需紧紧地拉着九道铁链方能艰难地度过此地,路途之险绝,足以让人望而生畏。
同样,刘清之在他的个人博克《〈何君阁道碑〉与南方丝绸之路》这样写道:“我的母亲于民国时到康定师范读书曾行此道,其凶险令她老人家一辈子惊魂未定。我的一位堂兄也曾不怕凶险随背茶包子的脚夫抄近路走过此道,至今引以为豪。”
在荥经三合,饭店的老板甚至这样说:“即使修了矿山公路,途经九把锁时,也宁愿走过九把锁”。可以想象,在过去,在高达百米的悬崖绝壁上,在尺余宽的羊肠小道上,行走是如何的艰难。
即使今天站立在宽敞的矿山公路上,仍然能体会到当初九把锁的险峻。
3、九把锁具有架设栈道的特点:
秦汉时期,栈道广泛使用,有“栈行千里”的记载。刘昭《郡国志》注引《华阳国志》曰:“道至险,有长岭、若栋、八渡之难,杨母阁之峻,昔杨氏倡造作阁故名焉”。则肯定“王阳回车”、“王尊叱驭”发生栈道上。
根据古代“遇险设栈”的特点,古代要通过九把锁必须架设栈道。(在大相岭古道和九把锁古道上,只有大关和九把锁这两个地方有可能架设栈道)。虽然今天矿山公路的修建,右岸已严重破坏,此地是否修建过栈道已无法考证,但九把锁的峡谷地带非常符合架设栈道的特点。
4、气候特点:
《华阳国志》:邛崃山,山上凝冰夏结,回曲九折,王阳去官之所。夏日淋冰,是九折坂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九把锁海拨2931米,从海拨上来讲,从现有气象资料上难以判断九把锁在秦汉时是否在雪线以下。仅从这一角度,在夏日淋冰上,不如海拨2800米的大相岭垭口。但据文革时期背茶包子的老人所言,在民国时期九把锁的八个沟内尚有流水,荥经三合,一直为高寒山区,山岭年平均气温不到13℃,即便在今天,在盛夏时行走在九把锁内,由于峡谷内遮云敝日,也有几分寒意。我们推测,在古代低温时期,九把锁即便不在雪线以下,也在雪线附近,极有可能在夜晚寒冷结冰,白天却因为来不及消融,从而形成“凝冰夏结,冬则剧寒”。
九把锁不仅为九折坂的发生地,也是古代民间交易的重要场地,《史记.西南夷列传》:“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取其笮马、僰童、髦牛,以此巴蜀殷富。”何元粲在荥经三合乡搞“社教”期间,曾得背茶老人传言,民间窃出商贾之地即为九把锁,九把锁处有“九道梁,八个沟”,民间把牛羊放于九把锁的沟内,走私的货物绑在牛羊身上,通过牛羊的放牧来私货物。因为通住笮地(即牦牛夷地区)的古道中飞越岭古道开通于公元1700年,经天全到泸定的马鞍山古道开拓于元代,所以在秦汉时期,九把锁古道是通往“笮”地的唯一通道,此说法较为可信。
确定意义
九折坂位置确定的意义
1、九把锁古道方为牦牛道:
何君樽楗阁刻石及九折坂位置的确定,可以证实牦牛道的真正走向是沿荥经河西进至三王岗(大矿山),翻越大矿山后,进入泸定的兴隆镇(今沈村),在德妥附近渡过大渡河,到磨西,一条道逾雅家梗,翻越折多山后到达康定之新都、塔公一带,这里曾是牦牛夷的核心之地;另一道,翻越大雪山,到达九龙,在雅江附近过河,进入雅砻江以南的牦牛地区。
1、三王山(大矿山)才是真正的“邛莋山”:
过去一直把大相岭认作邛莋山,大相岭古道为牦牛道。大相岭以南、大渡河以北、流沙河以东,即现在的清溪、九襄即大相岭以南一带一直为严道界,其界线以水为界。因此,大相岭不可能为“邛人”、“莋人”的界山,当然也不可能是邛莋山,这就从根本上否认了大相岭为“邛莋山”,大相岭古道为牦牛道的说法。
造成大相岭为“邛莋山”,大相岭古道误认为是牦牛道,则是因为牦牛志所从雅砻江流域内迁至大渡河西岸,直至在成汉时期,地方政权才把严道界内的九襄、清溪一带划最牦牛。这个时候大相岭方为荥经和汉源之间的界山(曹抡彬《雅州府志》言隋以后,大相岭以南方为汉源所辖)。所以从历史上看大相岭一直是“邛地”,绝非是“邛人”、“莋人”的界山。
而大矿山(三王山),即今天荥经和泸定之间的界山,才是古蜀国时“邛人”、“莋人”的界山——邛莋山。
2、牦牛夷和牦牛志所原始位置在雅砻江流域
九折坂在九把锁位置的确定,证实了纳西族先民牦牛夷最早生活中雅砻江流域,后随牦牛志所内迁至磨西镇(大渡河西岸),最后再内迁至严道界内的九襄一带。因西晋末年,流民造成了西晋的灭亡。恒温来蜀后,“谴流民”,将流民遣返回各自的原始地,据网络史料显示,牦牛夷选择了南下至冕宁(冕宁也曾是牦牛夷的地界),再南下至云南的玉龙雪山,最后去了丽江坝子,与当地纳西族互不隶属,平等共处。这就是纳西族南下至云南丽江的原因。
九折坂的位置缺失的原因
自秦汉以后,九把锁古道一直是通向牦牛的通道,即牦牛道。即使牦牛志所内适至流沙河流域,也经其道,在大雪包翻越至宜东,再南下,后改自荥经新庙经头道水,翻越打马岗至宜东,再南下至九襄、唐家一带。
牦牛道的改道,始于唐中晚期。据《唐·蛮书》:唐宗至德元年(756年)在清溪置清溪关,乾元二年(759)年复置。韦皋任西川节度使将汉源志所迁至清溪(《四川通志》和嘉庆版《清溪县志·城市志》:“今城,即(黎州)安抚司城,唐韦皋筑土为之”)(韦皋公元785年,即唐贞元元年任西川节度使,在任21年),牦牛道改走大相岭则是必然,经荥河西进的九把锁的古道失去了作为官道的功能。特别是宋朝初年,经汉源大树开始摆渡以后,九把锁古道逐渐沉寂下来。牦牛治所及牦牛道的改变是九折坂位置缺失的根本原因。
志书误认为九折坂在大相岭古道上,则可能是因为大相岭古道是唐以来连接荥经(古严道)汉源(古牦牛)的通道(清溪道),再加之传言何君樽楗阁刻石(何君阁道碑)是在荥经县鹿鹤乡富林坝发现,自然九折坂被认定在大相岭山上,大相岭古道认定为牦牛道,这显然是人们对历史不加甄别的一种妄断。
九把锁古道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也是唯一通道,据徐中舒教授《试论岷山庄王与滇王庄蹻的关系》一文中所叙,九把锁古道为楚人所开,从牦牛夷地区的丽水运送黄金的秘密通道。明清时也是运送茶叶的通道,因其比经大相岭古道,经飞越岭到达泸定的距离短70华里,九把锁古道成为最主要的茶马古道。红军长征时,中央纵队从三雕(今汉源县的三交)到达九把锁,九把锁古道成为著名的红色道路。可以说九把锁古道是集楚人运送黄金之通道、南方丝绸之路、牦牛道、茶马古道,红军长征之路等诸多荣耀为一身。当你前往荥经牛背山,途经山下的九把锁时,其优美的四季景色,迎客松、红叶、奇石异峰各具特色,令人流年忘返。但由于矿山公路的修建,古人西渡九折坂的艰辛、令人荡气回肠的感觉已无法体验,正如一位文人所言:“先人的感觉恐怕我们今天已是无法复制了,但先人拓路的精神,依然让我们油然而生出种种敬意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7 09:41
目录
概述
景点简介
历史记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