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庙
山西河津明代庙宇
九龙庙又名玄武庙或真武庙,位于山西省河津市城区三里许的西北隅紫金山麓的九峰之中,其状如龙,故俗称九龙庙、真武庙、祖师庙等。九龙庙历史悠久,坐北朝南,门口两条琉璃龙盘旋在灵官楼墙上,九龙庙总面积约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殿堂楼阁、亭台坡阶、栈道廊舍等共三十四处。东望虎岗,西瞰龙门,南临汾水,北枕紫金。故有“西河画舫”、“孤云送月”、“雁塔凌空”、“倚斗金銮”、“太华晴峰”、“汾水秋波”、“小桥飞凤”、“原麟叠翠”----麟岛八景的美丽传说。上世纪80年代初,河津县将九龙庙重修后,恢复了古时所描绘的壮观气势:“百尺岗头气概雄,环山带水绘难工,北连紫岭千峰秀,西绕黄河九曲通,道路崎岖惊地险,楼台高耸望天空,几回着履来登眺,秦晋山河入望中。”
庙宇介绍
九龙头。它东望虎岗,西瞰龙门,南临汾水,北枕紫金,三面荡空,居势高峻,与旧城遥遥相对,是一处道教宗庙。
真武庙居势高峻,三面临空,形状似岛。又因岗头遍岭是青松翠柏,紫的清幽,故远在清乾隆以前就有“卧麟岗”之称。清咸丰十一年,崇文社王照离等人在创建崇文阁、纯阳洞时方题名“麟岛”。
早在宋元以前,紫金山麓紧连的九个山头均建有大小不等的庙宇,即禹王庙、雷公庙、八仙庙、药王庙、真武庙、山神庙、帝君庙、三皇庙、天神庙等。随着时间的变化,多数庙宇倒塌圮毁,惟独九峰之中最大的建筑群—真武庙尚存。由于庙址宽敞,后人便陆续把损毁的庙宇又先后迁建到了真武庙的山头上。这样以来人们就把真武庙俗称为九龙庙延袭至今。通过不断地迁建、添建、真武庙也逐渐地形成一座较大规模的道教建筑群。
据考证,真武庙创建于元末明初(公元1357--1368)年间,明嘉靖、万历、清康熙、乾隆、咸丰、道光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建或重修。据1176年(金大定十六年)《重修九龙庙记》所载,此庙始建于宋初,初在晋阳故城废墟玄武楼旧基,后迁废城中部杜家地内。现存庙宇为清代建筑风格,为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真武庙总面积约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殿、楼、阁、亭、台、坡阶、栈道、廊舍、牌坊等共三十四处之多。所有建筑皆依山势而上下,殿坡栈道均随地形而低高。其势突兀,高下悬绝。东望虎岗,西瞰龙门,南临汾水,北枕紫金。故有“西河画舫”、“孤云送月”、“雁塔凌空”、“倚斗金銮”、“太华晴峰”、“汾水秋波”、“小桥飞凤”、“原麟叠翠”----“麟岛八景”的美丽传说。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当时的县委、县政府于1981年6月成立了抢修九龙庙筹建委员会,并向社会各届及广大人民群众发启募捐倡仪,并得到了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其武的大力支持,董老除了在经济上级予资助,在真武庙抢修工程竣工后,还专门题写了“堪壮三晋”四个大字。
临街山门的正门上悬“九龙庙”横匾;两旁门,有砖雕镌刻“仙露”、“明珠”门额;正门与旁门之间各有平台,上置铁狮,北雄南雌,于“文化大革命”初期丢失,现依原样补铸。在正门和两旁门上分别建乐楼和钟楼、鼓楼。乐楼面西与正殿相对,楼基为石砌,高约2米,上为悬山式勾连前后卷棚顶,前檐和两侧有斗拱、昂嘴及龙凤等雕镂装饰。庙院正面主殿为圆山式歇山顶,面宽5间,进深4间,3面廊中有14根圆柱支撑;殿中有木雕彩绘神龛,塑金装九龙圣母坐像和2侍女立像,两侧殿壁上绘降龙、伏虎罗汉画像。正殿两侧有偏殿,分祀子孙圣母、痘疹圣母。庙院南北两厢分别有耳厅、廊房、土地祠、井神祠及南北两座小院;庙院中还有祭台及2株古槐、2眼古井。2眼古井中有1眼小井,相传为“药井”,旧志记载:“金皇统八年(1148年)碑云:‘人有疾,饮之即愈,洗之即明。’”整座建筑错落有致,布局严谨,古朴简洁,气势磅礴。
如今,真武庙在河津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不断进行维修,彩绘、加固,这处河东的旅游名胜古迹,正以无限的热情,笑迎四方宾朋!
庙宇历史
该庙创建年代不详。据现存资料参证,元、明两代对北极之真武神顶礼膜拜,真武庙的兴建在当时亦是空前绝后,故疑其至迟为元末明初所建。明万历及清康熙、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对其均进行重修或增建。1981年,河津市又对其进行抢救性维修,使庙貌焕然一新。九峰状若龙,俗称九龙头,又因岗头遍岭青松翠柏,紫韵清幽,远在清乾隆前就有“卧龙岗”之称,咸丰十一年(1861)崇文社王照离等人在创建崇文阁、纯阳洞时,方题名为“麟岛”。九龙庙后麟岛之上,占地达1.2万余平方米。庙前山下朝殿坡陡峻,有台阶160余,登其上,入山门,经戏台,穿庙院东西廊房,再登阶20余到香亭(属乾隆年间重建),正面金匾横额书曰“威震黑河”。香亭后为献殿,献殿座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东西各跨僧舍一间。越穿廊便进入正殿,其内四周原有泥塑8尊,为真武侍卫。由正殿抵后宫即是真武神阁。由献殿往西北有吕祖纯阳洞、献亭、药王庙、崇文阁,回廊曲栏,节节登高。中经玉帝阁、紫微大帝、三宫、三皇洞、老君殿,过南天门上栈道,到达顶峰朝天宫(已毁)。九龙庙其居势突兀,高下悬绝,是一般古建筑选址所难以类比的。
提起九龙庙的来历,众说纷纭。据县志载,河津在秦朝时称为皮氏县,县治在今太阳村东南,北面正对龙门(禹门口)。风水先生说,龙是皇帝的象征,龙门象征帝王之门,县门不能正对皇门,因而皮氏县城不许开北门,一开北门,就会有人造反,或出真龙太子。
此后历代沿袭,龙门县、河津县县治均无北门,只能在东城墙开两个门,县城仍为四个门。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因皮氏县城被沙压水淹,遂东迁1.5公里,并改皮氏县为龙门县,后来,为了镇邪,就在九龙山岗陆续建庙,诸如禹王庙、雷公庙、药王庙、山神庙、帝君庙、三皇庙、天神庙等等。到唐武后天授元年(690),唐朝皇后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正式当了女皇,这年秋天回故乡并州(太原)文水县祭祖。她从长安出发,取道韩城,过了禹门口,在龙门县休息。夜晚,她发现龙门县城北面霞光万道,不解其因,县令回答说:“此乃城北几个小庙,夜放奇光是神迎圣驾,乃吉祥之兆。”武则天听了十分高兴,她笃信佛教,遂把中间一刹改名龙阙寺,令国库拨银扩建寺院。
北宋宣和二年(1120)梁山泊好汉武松与时迁火烧龙阙寺,龙门县令上报朝廷,信奉道教而且自称“教主道君皇帝”的宋徽宗,得知龙阙寺与梁山泊有关连,又怕龙门出真龙天子,即将龙门县改为河津县,将龙阙寺改为真武庙(即玄武庙),供奉北方之神玄武,以镇北方金人南侵。玄武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四神之一(古称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后为道教所信奉。相传他原是古净乐国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东海来游,遇天神授此宝剑,入湖北武当山修炼,经四十二年而功,成白日飞升,威镇北方,号玄武君。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因避讳,始改玄武为真武。宋真宗时,尊为“镇天真武灵应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号称“真武大帝”。因真武大帝的生日是农历三月三日,其飞升成仙之日是农历九月九日,所以,‘每年的三月三、九月九真武庙都举行盛大庙会,河津周边市民上九龙庙烧香借此纪念真武。后来,到元朝皇庆元年(1312),河津县城又被汾水漫淹,再北迁一里高台(即今老城),一些信奉道教的人沿袭永乐宫崇拜吕洞宾,又相继捐资增修了崇文阁、纯阳洞(亦即纪念吕洞宾的吕祖洞,吕洞宾号纯阳子)、三皇洞、玉皇阁、药王庙、朝天宫、仿蓬莱、南天门等建筑物,使真武庙成为一个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和旅游胜景。真武大帝被称为“无量祖师”,吕洞宾被称为“纯阳祖师”,故九龙庙也叫祖师庙。
旧方志和金石碑刻对九龙庙中的主神没有明确记载,民间传闻却又各执一说。有说九龙圣母是晋祠圣母之九妹,幼时懒惰,姐姐非常生气,说:“将来你若成气候,我脸朝后见你……”每年农历七月十一是九龙庙会,旧时有抬晋祠圣母出行像来此姐妹相会之俗,届时务必让晋祠圣母的脊背先进九龙庙,据说若不如此,轿杆会断,喻九龙圣母终成气候之意。九龙庙与晋祠圣母殿同为宋初所建,二者主神故被说成是姐妹。还有说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黄飞虎之女泰山娘娘,看九龙庙的神像布局,中间是碧霞元君九龙圣母,两旁是广嗣元君子孙圣母和隐形元君痘疹圣母。应是道家人物,黄飞虎之女泰山娘娘全称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从宋朝以后至明清盛行全国,各地广为修庙奉祀,说此庙奉黄飞虎之女,可备一说。还有一说九龙圣母是北齐高欢之妻神武后娄昭君,北齐几代君王均长年来往于晋阳、邺城(北齐国都,在今河北临漳西南)之间,故立祠奉祀娄昭君。据《北齐书·神武娄后传》所载,娄昭君生时就有童谣称“九龙母”;旧方志有载:“石婆祠即北齐武明娄太后……太后久居晋阳,居人感其惠,故立祠。”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7 21:33
目录
概述
庙宇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