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士世衡喜藏书,有一晋人墨迹,在其子绪处。长安石从事尝从
李君借去,窃摹一本以献潞公,以为真迹,一日,潞公会宴,出书画,而李在坐,一见此帖,惊曰:“此帖乃吾家物,何忽至此?”急令人归取,验之,乃知潞公所收乃
摹本。李方知为石君所传,具以白潞公。而坐客墙进,皆言潞公所收乃真迹,而以李所收为
摹本。李乃叹曰:“彼众我寡。岂复可伸?今日乃知身孤寡。”
李世衡学士,喜欢收藏书籍。有一副晋代人物的书法字帖,放在他儿子李绪那儿。长安的石从事(从事为官职)曾经从李先生那儿借去,偷着描摹了一本,并把它献给了潞国公文彦博,文公误以为是真迹。有一天潞国公招待客人,拿出了收藏的书画给大家看,而李学士当时也在场,一看到这幅字帖,吃惊的说:“这字帖是我家的东西,怎么会突然到这儿来了呢?”于是急忙让从人回家,取自己家的来辨验,才知道潞国公所收藏的乃是描摹本,李学士这才醒悟知道是被石从事传出来的,便都告诉了潞国公。然而在座的宾客像排成墙似的纷纷进来拜访,都说道潞国公收藏的才是真本,而认为李学士收藏到是描摹本,李学士不由感慨到:“他们人多势众,我自己人少,又怎么能够申辩?今天才知道孤身一人的悲苦!”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
北宋杭州钱塘县(今浙江
杭州)人,
汉族。1岁时南迁至
福建的
武夷山、
建阳一带,后隐居于
福建的
尤溪一带。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
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
水利、
差役。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
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
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
陕西盐政。后知
延州(今
陕西延安),加强对
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
宋军于
永乐城之战中为
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在
镇江梦溪园撰写了《
梦溪笔谈》。
《宋史·沈括传》称他“博学善文,
于天文、
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英国科学史家
李约瑟评价
沈括“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
《
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
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
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
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
天文、
历法、
气象、
地质、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农业、
水利、
建筑、
医药、
历史、
文学、
艺术、人事、
军事、
法律等诸多领域。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就性质而言,《
梦溪笔谈》属于笔记类。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因为
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也就具有极高价值,基本上反映了
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因而被现代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例如,《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正确而详细记载了“
布衣毕昇”发明的泥
活字印刷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国际文化史界重视。此外,
北宋其他一些重大科技发明和科技人物,也赖本书之记载而得以传世。如记载喻皓《
木经》及其建筑成就、水工高超的三节合龙巧封龙门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卫朴的精通
历法、登州人孙思恭释虹及陆龙卷、河北“团钢”、“
灌钢”技术,羌人冷作冶炼中对“瘊子”的应用、“浸铜”的生产等,均属科技史上珍贵史料。 《
梦溪笔谈》上述对
北宋科技成就的记述,已足以使其
名垂青史。非但如此,该书还记录了
沈括自己的许多创见,这进一步推进了
北宋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