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浆大戟(Euphorbia esula L.)是大戟科大戟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圆柱状;茎不育枝常发自基部;叶线形或卵形,先端尖或钝尖,基部楔形或平截;无叶柄;不育枝叶常为松针状,无柄;花序单生于,歧分枝顶端,无梗:总苞钟状,裂片半圆形至三角形,边缘及内侧被毛,新月形,两端具角,角长而尖或短钝,褐色;蒴果三棱状球形;种子卵圆形,黄褐色,种阜盾状,无柄;花果期4-10月。
形态特征
大戟科大戟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圆柱状,长20厘米以上,直径3-5(6)毫米,不分枝或分枝,常曲折,褐色或黑褐色;茎单生或丛生,单生时自基部多分枝,高30-60厘米,直径3-5毫米;不育枝常发自基部,较矮,有时发自叶腋;叶线形至卵形,变化极不稳定,长2-7厘米,宽4-7毫米,先端尖或钝尖,基部楔形至平截,无叶柄;不育枝叶常为松针状,长2-3厘米,直径约1毫米;无柄;总苞叶3-5枚,与茎生叶同形;伞幅3-5,长2-4(5)厘米;
苞叶2枚,常为肾形,少为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4-12毫米,宽4-10毫米,先端渐尖或近圆,基部近平截。
花序单生于二歧分枝的顶端,基部无柄;总苞钟状,高约3毫米,直径2.5-3.0毫米,边缘5裂,裂片半圆形至三角形,边缘及内侧被毛;腺体4,新月形,两端具角,角长而尖或短而钝,变异幅度较大,褐色;雄花多枚,
苞片宽线形,无毛;雌花1枚,
子房柄明显伸出总苞之外;子房光滑无毛;花柱3,分离,柱头2裂;
蒴果三棱状球形,长与直径均5-6毫米,具3个纵沟;花柱宿存;成熟时分裂为3个分果爿;种子卵球状,长2.5-3.0毫米,直径2.0-2.5毫米,成熟时黄褐色;种阜盾状,无柄。花果期4-10月。
近种区别
相似种有
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 )和
齿裂大戟(Euphorbia dentata Michx.),大戟:叶宽条形,中脉黄色:蒴果表面具疣状突起。齿裂大戟:叶对生,卵形,长2-7厘米,具浅齿;杯状小花序具腺体,厚唇形;果球形,无毛。
产地生境
乳浆大戟产于中国除海南、贵州、云南和西藏外的大部分地区,朝鲜、日本、美国、蒙古、俄罗斯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也有分布。生于海拔800-1800米的路旁、杂草丛、山坡、林下、河沟边、荒山、沙丘及草地。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在山间、草地,选择野生乳浆大戟生长的地方,按等高线方向或横山打带,带宽1.5米,带间距离2米,带内刨穴,行穴距70厘米×20厘米,也可在退耕还林的地块进行整地、碎土、耙平、镇压。
播种方法:种子成熟时,采集种子,晾晒,促进种子后熟。秋末或春天,将种子播在穴内。复土、镇压、盖上树叶。
田间管理:出苗后,苗高10-15厘米进行间苗,每穴留1或2株,通风透光。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根部病害拔除后,在穴内撒上石灰,病株烧掉。
采收加工:夏秋采集,割取全草,除去杂质,晒干。生用,亦用鲜品。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乳浆大戟味苦、辛,性凉。有毒。利尿消肿,拔毒止痒。主治四肢浮肿,小便淋痛不利,疟疾;外用主治瘰疬,疮癣瘙痒。
在汉方外用药中,猫眼草属抗菌、抗病毒作用;外用于淋巴结结核、皮癣、灭蛆。在临床上用来治疗肝硬化腹水、百日咳、急性胰腺炎、尿毒症及肾病综合征等,具有镇痛、具有败毒抗癌、逐痰散结、抗病毒和抗生育作用。
经济价值
种子可制工业用油。全草水浸液可杀灭虫、鼠,并可防治植物锈病。
生态价值
花序有规律,素雅秀丽,可作岩生绿化、园林地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