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白黄芪
豆科黄芪属植物
乳白黄耆(学名:Astragalus galactites Pall.)是豆科、黄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5厘米。根粗壮。茎极短缩。羽状复叶;叶柄较叶轴短;托叶膜质,小叶片长圆形或狭长圆形,稀为披针形或近椭圆形,先端稍尖或钝,基部圆形或楔形,面无毛,下面被白色伏贴毛。花生于基部叶腋。苞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花萼管状钟形。密被白色长锦毛;花冠乳白色或稍带黄色,旗瓣狭长圆形,先端微凹,翼瓣较旗瓣稍短,子房无柄,有毛,花柱细长。荚果小,卵形或倒卵形,幼果有时密被白毛,后渐脱落。5-6月开花,6-8月结果。
植物学史
乳白黄耆是Pallas于1802年在“Sp.Astraga1.”上发表的种,模式标本采自俄罗斯达乌里地区。自该种发表以来,又陆续发表了数个与之相近的种,如科布尔黄耆(Astragalus koburensis Bunge)、旱黄耆(Astragalus otosemius Kitag.)(1936)、昭陵黄耆(Astragalus zhaolingicus K. T. Fu)、河套盐生黄耆(Astragalus salsugineus Kar. et Kir. var. hetaoensis H . C. Fu)、宁夏黄耆(Astragalus ningxiaensis Podlech et L. R. Xu)、德令哈黄耆(Astragalus acceptus Podlechet L. R. Xu)。其中,旱黄耆、昭陵黄耆已被作为乳白黄耆的异名处理,且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宁夏黄耆已作为科布尔黄耆的异名处理。将河套盐生黄耆作为卵果黄耆或盐生黄耆的异名处理是不恰当的,所以将河套盐生黄耆仍然是乳白黄耆的异名处理。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5-15厘米。根粗壮。茎极短缩。羽状复叶有9-37片小叶;叶柄较叶轴短;托叶膜质,密被长柔毛,下部与叶柄贴生,上部卵状三角形;小叶长圆形或狭长圆形,稀为披针形或近椭圆形,长8-18毫米,宽1.5-6毫米,先端稍尖或钝,基部圆形或楔形,面无毛,下面被白色伏贴毛。花生于基部叶腋。通常2花簇生;苞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9毫米,被白色长毛;花萼管状钟形。长8-10毫米,萼齿线状披针形或近丝状,长与萼筒等长或稍短,密被白色长锦毛;花冠乳白色或稍带黄色,旗瓣狭长圆形,长20-28毫米,先端微凹,中部稍缢缩,下部渐狭成瓣柄,翼瓣较旗瓣稍短,瓣片先端有时2浅裂,瓣柄长为瓣片的2倍,龙骨瓣长17-20毫米,瓣片短,长约为瓣柄的一半;子房无柄,有毛,花柱细长。荚果小,卵形或倒卵形,先端有味,1室,长4-5毫米,通常不外露,后期宿萼脱落,幼果有时密被白毛,后渐脱落。
生长环境
乳白黄耆生长在海拔1000-3500米的草原砂质土上及向阳山坡。耐干旱、耐寒。广泛地分布于草原区,也进入荒漠草原中。喜生于砾石质和砂砾质土壤上,尤其在放牧退化的草场上大量繁生。乳白黄耆是典型草原常见的伴生种,它常出现于以阿尔泰针茅、大针茅石生针茅、和短花针茅为建群的草原群落中。
分布范围
乳白黄耆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北及内蒙古;蒙古及俄罗斯西伯利亚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乳白黄耆无茎的多年生轴根,其主根入土较深,可达1米左右,根幅较宽,可达30余厘米,侧根较少,常斜伸或水平分布。在内蒙古草原地带,乳白黄耆4月中旬开始生长,5月上旬至6月上旬大量开花,6月至7月结实,8月种子成熟。春季在草原群落中可形成明显的开花季相。
主要价值
乳白黄苠是放牧场上的中等饲用植物。它在春季返青早。绵羊、山羊最喜食其花和嫩叶,花后果食其叶,夏秋季节采食较差,冬季残留无几,故采食很少。马春、夏季均采食,牛、骆驼利用较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牧民认为羊在开花期采食较多时有泻肚现象,如采食过多时,有致命的危险。
参考资料
乳白黄耆.中国自然标本馆.
乳白黄耆.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8 11:35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