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与愿违是
汉语成语,读音为shì yǔ yuàn wéi,意思是事情的发展与愿望相反,指事情没能按照预想的方向发展。出自
《幽愤诗》。
北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二六·唐书二·武皇纪下》:誓于此生,靡敢失节,仰凭
庙胜,早殄寇雠。如其事与愿违,则共臧洪游于地下,亦无恨矣。
宋·徐铉·《送谢仲宣员外使北蕃序》:铉自束发从宦,则闻长者之论,盛言为战国者,必以
权道。子视商周以降,谁非战国?宁有以权道跻太平乎?而言以人弃,故事与愿违。
元·脱脱、阿鲁图等·《宋史·卷六八·武二王列传·南郡王义宣》:昔因幸会,蒙国士之顾,思报
厚德,甘起泉壤,岂谓一旦事与愿违。
茅盾《
子夜》十六:不料后来事与愿违,现在这点局面小得很,应酬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