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协定
1959年2月4日中苏签订的协定
二四协定,是1959年2 月4 日中苏签订了《关于苏联政府给予中国海军制造舰艇方面新技术援助的协定》,简称“二四协定”。
事件经过
1958年8月,赫鲁晓夫访问中国回国以后,很快于9月8日致电周恩来,同意向中国海军提供技术援助,并提议派代表团进行商谈。经过谈判,1959年2月4日在莫斯科,海军政委苏振华和曾任驻华总顾问的苏联代表阿尔希波夫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苏联政府给予中国海军制造舰艇方面新技术援助的协定》,即《二四协定》。根据协定,苏联将向中国出售629型导弹潜艇、633型鱼雷潜艇、205型导弹快艇、183型导弹快艇、184型水翼鱼雷快艇和Р-11ФМ型弹道导弹4枚、П-15型飞航式导弹2枚,以及这些舰艇的动力装置、雷达、声纳、无线电、导航器材共51项设备的设计图纸资料,还有部分舰艇制造器材及导弹的样品,并转让了这些项目的制造特许权。苏联的60名专家随即来到中国,协助开展设计和仿制工作。大部分技术资料和部分设备材料也陆续到货。这一协定的执行,对于中国海军从常规武器装备逐步向新的动力装置和导弹武器过渡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一场风波终于过去了,中国得到了期望中的援助,赫鲁晓夫也认为解决了所有有争议的问题,并对这次访问的结果十分满意。然而,中苏关系并未因此好转,反而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紧张状态。毛泽东对这次事件的处理方式无疑使赫鲁晓夫有一种哑巴吃黄连的感觉,尽管中苏之间继续保持着政治上的一致性,但毛泽东的言辞和做法在赫鲁晓夫心理上留下的阴影却是挥之不去的。在双方缺乏相互信任感的情况下,任何一方做出的出乎意料的举动都可能刺激对方,而引起双方关系进一步趋向恶化。此后中苏关系正是沿着这条路线发展的:先是中国在事前未通知苏联的情况下炮击金门,并拖延向苏联提供坠落在中国境内的美制响尾蛇导弹,引起赫鲁晓夫的强烈不满;接着是苏联暂停按《国防新技术协定》向中国提供核武器样品,遭到中国领导人的愤怒谴责;以后是中国未同莫斯科协商而在中印边界采取的军事行动使赫鲁晓夫恼火,而苏联在中印冲突中保持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也激怒了北京;中苏领导人之间1959年10月在北京和1960年6月在布加勒斯特的直接冲突,终于导致中苏两党公开分裂。最后,赫鲁晓夫单方面宣布撕毁合同,撤退专家的轻率举动,不仅意味着中苏之间的军事合作最终夭折,而且使得中苏同盟条约也成为一纸空文。
1960年,中苏关系发生变化,“二四”协定被迫中断。
“二四协定”舰艇的仿制和国产化,对于提高中国造船工业水平和加强海军装备起了重大作用。特别是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和造船技术工人,为后来研制新型舰艇,如导弹驱逐舰、核动力导弹潜艇、常规潜艇导弹快艇等做了准备,为实现毛泽东提出的“大搞造船工业”打下了基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9 20:48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