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歧芦荟(学名:Aloe dichotoma Masson)是芦荟科芦荟属植物。树干挺拔,为高大的肉质乔木,灰白色的表皮云板状翘起,叶片短粗肥厚,呈灰绿色,叶片宽5-7厘米,长15-18厘米。枝端开放黄色的花朵,花序穗状。幼年的植株不分枝,成熟的植株需要在10年以上,树冠两两分支。
二歧芦荟为高大的肉质乔木,灰白色的
表皮云板状翘起。反复分叉的树枝,形成了一棵非常坚硬的树冠,
树冠密集。它是芦荟属中最大的成员之一,可能达到80岁以上,高度约7(-9)米,地面直径达1米。
树干挺拔,光滑,覆盖一层薄薄的白色粉末,有助于反射炎热的太阳光线。通常,树干从厚基部朝向顶部逐渐变细,并且在树干的大约一半处开始分枝并重新分支。树干上的树皮相当硬,形成美丽的金黄色鳞片,
鳞片的边缘锋利。
叶片短粗肥厚,呈灰绿色,叶片宽5-7厘米,长15-18厘米,从叶基部至叶稍部形成狭长的三角形,螺旋生长在植株的顶端,边缘有刺状小齿。叶子排列在老植物的螺旋末端莲座丛中,但是在幼苗中它们排列成垂直行。叉状分支尖端的这些玫瑰花结通常形成一个密集的圆形冠。
花是从花序梗的基部到总状花序末端的顶点高达30厘米的分枝圆锥花序。花是明亮的金黄色,靠近叶子,在树枝的尖端,并且相当短并且直立。花朵形状相当短而圆形,并不像许多其他种类的芦荟那样华丽。枝端开放黄色的
花朵,
花序穗状。幼年的植株不分枝,成熟的植株需要在10年以上,树冠两两分支。在欧洲冬季(12月至1月)开花。生长大约20至30岁时,开出第一朵花。
原生长在南非的纳米布沙漠,是原产地酷热阳光的产物,具有很强的耐旱性,是一种喜欢炎热怕寒冷的大型肉质树种,要求生长在光照强烈、空气流通的空旷场所;南非当地由于受大西洋寒流的影响,气候比较干旱,年降雨量不足50毫米;二岐芦荟属于夏季生长的种类,南非的夏季为11月至次年的2月,平均气温在26℃左右,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白天炙热的阳光烘烤着地面,夜间常有15℃左右的低温出现,昼夜温差较大;土壤以沙石为主,土层的表皮有一层沙及少量的腐殖质,利于两岐芦荟的生长。二岐芦荟属于长日照植物,适宜全光照的生长环境,适宜生长温度为15-38℃,当温度高于40℃时,植株生长缓慢。
二歧芦荟原产于南非北开普省和纳米比亚(纳马夸兰和布什曼兰);中国
南京中山植物园2009年有引种栽培。
二歧芦荟成年植株最高能耐受的环境温度为50-55℃。然而,一年龄的幼苗在夏日的强光和高温下应适当遮阳,一般日照在8小时以上为宜。二岐芦荟对栽培的土壤要求不是很严格,只要排水良好,不易板结即可,其属于喜钙质土壤的植物,栽培的土壤中可以适量施入复合肥料及少许骨粉。在中国南方部分地区,二岐芦荟可以在户外越冬,但是在中国较寒冷的北方,冬季要移入有加温设备的室内,温度保持在10℃以上,二岐芦荟植株才会正常生长,12℃以上可以使其生长缓慢,如果温度低于10℃,植株的叶片会受冻叶缘变红,低于5℃会造成冻害,甚至死亡。
虽然二岐芦荟的习性特殊,但其属于容易成活和栽培的植物种类。日常的养护中根据栽培环境,掌握其习性,在水分管理上应遵循宁干勿湿的准则,仔细观察生长情况,注意栽培的基质不积水;越冬期间,如果温度较低,植株生长缓慢,需要控制浇水,只要保持叶片不萎缩,等待温度适中后浇水,依然会生机勃勃;夏季高温时宜将植株放在通风、凉爽处养护,可以适当对植株周围干燥的地面喷些水,以降低温度增加空气湿度,保持叶片的清新与滋润。
二岐芦荟是一种特殊的植物,是树状芦荟中的代表种,更是多肉多浆展览温室中不可缺少的种类,二岐芦荟虽然习性特殊,生长条件要求却简单。在日常栽培过程中需要依靠管理者仔细观察其生长状态,维持利用其生长的条件,只要达到生长温度和水分管理的要求,就会获得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二岐芦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