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村位于洛河以北,共有村民组14个,986户,现有人口4070人,劳动力2337人,转移劳动力1200人,耕地面积1665亩,树木有21000余棵,超市及小商店有31个,村年度集体总收入为27.2万元,年人均纯收入4939元。
简介
该村位于县城西南约9公里处的伊、洛夹河滩区。全村共15个村民组,654户,3550口人,耕地2000多亩。农业以种植小麦、水稻为主,
工业以
化工生产为主。
过去,为了防止伊、洛河泛滥,房屋倒塌,居民多挖土筑台,在土台上建房。因无统一规划,街道弯曲狭窄,房基高低不齐,居住、行走有诸多不便。1981年,在县计委等部门的帮助下,该村对街道、住宅进行了全面规划,本着新建和改建相结合的原则,逐街逐片进行了新村建设。
街道,有东西大街1条,即偃(师)佃(庄)公路过境段,全长900米,宽22米,柏油路面;南北街12条,其长、宽不等,最长的170米,最短的90米,最宽的22米,最窄的5米,除一条为水泥路面外,余为土路。
1985年底,全村共有住宅754处,总面积83668平方米。其中,原有住宅4处,182平方米,居住人口21人,人均8.7平方米;新建住宅750处,83486平方米,居住人口3529人,人均23.7平方米。新建住宅,大部分面南,少数面东。每所住宅为一独院,总长18米。前院临街面建大门,后院为二层楼的住房。住房有砖混和砖木两种结构。其进深均为6米,前檐2米,横跨3.3米。间数多少,视人口多少而定,大体分为连底四间和连底六间两种。院内一侧为厨房、鸡舍、猪圈、厕所,一侧种植花草。整座住宅结构紧凑,布局合理,使用方便,居住舒适。
二里头村现有两委干部8名,其中总支委员5名,村委委员4名,交叉任职1名。该村党支部、村委会坚持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路线,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较出色的完成上级各部门分配的各项任务,多次被乡镇评为模范党支部和先进村,并获得“示范村”的称号。
该村在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上的具体做法是:一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全村所有耕地实现节水灌溉,统一种植优质小麦。二是发展
养殖业。该村现有养殖小区1个,专业户20户,畜禽圈养户40户,占农民比例6.2%。三是创造良好环境,大力支持发展私有企业,已形成私有企业涉及小麦良种培育、制药、化工、油漆、机械、针织等。四是在主要街道设置垃圾堆放点,在该村北边建立一个垃圾填埋场,每天定时清理垃圾。五是完成村庄规划,对村道、街道进行统一绿化、美化。六是投资150万元,打140米深井1眼,改善群众饮水质量。七是投资26万元,硬化长850米、宽4米村道。
古迹
二里头遗址位于
偃师市翟镇镇二里头村,被学术界公认为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899年
甲骨文的发现和1928年
安阳殷墟的发掘,证实了殷商的存在。对《
史记·殷本纪》的肯定,必然引发出《史记·夏本纪》也为信史的认识。由此,20世纪5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
夏文化探索的课题。1959年夏,我国著名考古学家
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
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了夏文化考古探索的序幕。
经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数十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1977年,
夏鼐先生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又将这类文化遗存命名为“二里头文化”。该遗址范围为东西约2公里,南北1.5公里。包含的文化遗存上自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下至东周、东汉时期。此遗址兴盛时期的年代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的夏文化时期,考古界将其主要阶段称为“二里头文化”。
通过近半个世纪的持续发掘,在二里头发现的主要遗迹有:宫城遗址,位于二里头遗址中东部,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宽近300米,南北长360至370米,面积达10.8万平方米,四周有墙,墙宽2米,残高0.1米至0.75米。墙外有环城大路,宽10余米至20米。宫城内发现二组排列有序的宫殿建筑群,分别以一号宫殿、二号宫殿为核心,并有明确的中轴线。一号宫殿基址面积达一万平方米,正殿居基址中北部,四周有回廊;正殿之南为庭院,过庭院为面阔八间的大门。近年发现的三号宫殿建筑基址,早于一号宫殿基址百年左右,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墓葬,二里头遗址内已清理发掘墓葬有几十座;手工业作坊,包括铸铜、制玉、制石、制骨、制陶等作坊遗址。二里头宫城距今已有3600多年,这是迄今发现我国最早的宫城,可视为以后历代宫城的祖源;二里头发现的
绿松石龙形器,长约70厘米,头宽15厘米,身宽4厘米,由2000余片绿松石组成,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这里发现的双轮车辙,证明距今3700左右,我国已有了双轮车;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是中国最早的一批青铜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有独立起源的文明古国,是
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唯一没有间断过的国家。但中国古代文献中,有确切历史记载、可靠的绝对年代只到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一些西方学者和疑古派一度怀疑夏朝的存在,怀疑
禹是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一条肉虫),甚至声称东周以前无信史,把中国的历史一下子缩短了一半。为此,国家在“九五”期间,把夏商周断代工程列入重大科研项目,重点任务是要理清夏商分界与夏代的历史脉络。自二里头遗址发现后,学者们为此争论了四十年,经“
夏商周断代工程”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新的考古发现与史书的相互印证,专家们认定,夏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间,后来被商朝取而代之。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从二里头遗址探索到
中华文明起源的脉络,可以补写孔子和司马迁没有搜寻到的中华“家谱”。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二里头遗址的发掘面积进一步扩大,考古硕果迭出。二里头考古工作队第三任队长、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博士,与前辈一样挚爱考古事业,他用诗样的语言说:考古发掘显示,二里头遗址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后世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许多方面,都可以追溯至二里头遗址。我相信,二里头的重大意义必将写进孩子们的教科书——而历史教科书上每增加一行字,就意味着几代考古学家的心血。
和夏代有关,这里还要提及的是:据有关资料记载,夏代第14位国王
孔甲的墓在三崤山,《括地志》说,三崤山在“洛州永宁县西北二十里”;第15位国王后皋的墓在雁翎关附近,即今陕县东南,雁翎关西北山岗上,
郭沫若在考察后曾给予了肯定。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