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难推理
哲学理论
二难推理是假言选言推理的一种特殊形式,以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选言判断作为前提构成的推理。二难推理有2个构成条件:首先,前提中的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前件(或后件)必须具有矛盾关系;其次,前提中的选言命题的两个支判断,必须是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具有矛盾关系的前件(或后件)。
简介
形式
二难推理有以下4种形式:①简单构成式。A或者B,如果A则C,如果B则C,所以,C。②简单破坏式。不B或者不C,如果A则B,如果A则C,所以,并非A。③复杂构成式。A或者B ,如果A则C,如果B则D,所以,C或者D。④复杂破坏式。不C或者不D,如果A则C,如果B则D,所以,不A或者不B 。这类推理很容易推广到所谓二难推理、四难推理以至多难推理
在日常的辩论中,运用二难推理往往很有说服力。辩论的一方提出一个表明有两种可能性的选言命题,再由这两种可能性引申出对方难于接受的结论,由此组成一个推理,故这类推理汉译为“二难推理”。二难推理的形式是有效的,它的结论是否难以接受则不是思维形式方面的问题。
结论推理
二难推理的假的结论总是来源于假的前提。传统逻辑里常讨论反驳结论假的二难推理的各种方法。主要有:①指出那个推理的选言前提为假;②指出那个推理的某一假言前提为假;③提出一个相反的二难推理,即提出和原推理相反的两个假言前提,并由此导致不同结论。相反的二难推理同样可能包含有假前提,因而可能导致假结论,但这与推理的有效性无关。
二难推理有时候还是用于儿童早期的道德素质观察,比如某个医生辛苦的研制出一种药可以治一种病,某人的妻子又得了这种病,可是他买不起这种药,便去偷,结果被医生发现了,那究竟谁对谁错,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二难推理问题。
推理方法
二难推理由于它的特殊的形式结构而成为论辩中强有力的武器,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在运用二难推理时有时会犯错误,甚至有人故意利用错误的二难推理作为诡辩的工具,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破斥错误的二难推理的方法,其方法通常有三种:
推理形式无效
二难推理主要由充分条件假言判断选言判断构成,因此,它们必须遵守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和选言判断的相关规则。二难推理的肯定式,主要利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的规则;二难推理的否定式,主要利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的规则。如果相反,那就是错误的二难推理。
例如:如果某甲贪污数额巨大,那么某甲构成犯罪;
如果某甲受贿数额巨大,那么某甲也构成犯罪;
某甲或者贪污数额不大,或者受贿数额不大;
所以,某甲不构成犯罪。(?)
这个推理的错误在于推理形式,可以指出它违反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的规则。
前提虚假
二难推理的前提虚假有以下两种情况:
(1)前提中假言判断不是正确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即前后之间不具有必然联系。
例如:如果从经验出发,就会犯经验主义错误;
如果从书本出发,就会犯本本主义错误;
或者从经验出发,或者从书本出发;
所以,或者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或者犯本本主义的错误。(?)
这个二难推理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前提中的两个假言判断前后不具有充分条件关系,假言前提虚假。
(2)前提中选言判断的选言肢没有穷尽所有可能的情况。
例如:关于你是否已经停止殴打你的父亲?这个问题,你只能回答是与否。
如果你回答“是”,那就是说你过去打过你父亲;
如果你回答“否”,那就是说你现在还在打你的父亲;
或者你回答“是”,或者回答“否”;
所以,你或者过去打过你的父亲,或者现在还在打你的父亲。(?)
这个二难推理之所以错误,是因为上述问话是一个“复杂问句”,预设着一个未必为其他人所接受的其它判断。
构造相反的推理
仿照原二难推理的形式结构构造一个结论相反的二难推理。
在实际辩论过程中,为增强驳斥力,达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目的,相关事例参考“半费之讼”。
事例
不死之酒
东方朔偷饮了汉武帝求得的据说饮了能够不死的酒,汉武帝要杀他,他说:“如果这酒真能使人不死,那么你就杀不死我;如果这酒不能使人不死(你能杀得死我),那么它就没有什么用处;这酒或者能使人不死,或者不能使人不死;所以你或者杀不死我,或者不必杀我。”这就是一个二难推理。汉武帝认为他说得有理,就放了他。
传统逻辑里一类有3个前提的演绎推理。其中一个前提是选言命题,另两个是假言命题古希腊辩论中常用这类推理,原意为双重假定,并无“难”意。
半费之讼
普罗泰戈拉收了一名学生叫欧提勒士(Euathlus)。普氏与他签订了这样一份合同:前者向后者传授辩论技巧,教他帮人打官司;后者入学时交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则在他毕业后帮人打官司赢了之后再交。时光荏苒,欧氏从普氏那里毕业了。但他总不帮人打官司,普氏于是就总得不到那另一半学费。普氏为了要那另一半学费,他去与欧式打官司,并打着这样的如意算盘:
如果欧式打赢了这场官司,按照合同的规定,他应该给我另一半学费。
如果欧式打输了这场官司,按照法庭的裁决,他应该给我另一半学费。
欧式或者打赢这场官司,或者打输这场官司。
总之,他应该付给我另一半学费。
但欧氏却对普氏说:
如果这场官司我打赢了,按照法庭的裁决,我不应该给您另一半学费。
如果这场官司我打输了,按照合同的规定,我不应该给您另一半学费。
我或者打赢这场官司,或者打输这场官司。
总之,我不应该付另一半学费。
死人的知
子贡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肖子孙弃不葬也。”
理发师
在某个城市中有一位理发师,他的广告词是这样写的:“本人的理发技艺十分高超,誉满全城。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我对各位表示热诚欢迎!”来找他刮脸的人络绎不绝,自然都是那些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可是,有一天,这位理发师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的胡子长了,他本能地抓起了剃刀,你们看他能不能给他自己刮脸呢?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要给自己刮脸,而如果他给自己刮脸呢?他又属于“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不该给自己刮脸。
焚书有理
传说古代伊斯兰教将领阿马,放火烧毁了亚历山大图书馆,只留下《可兰经》(又叫《古兰经》)一书。部属对此做法感到不满。阿马知道后,不仅把提意见的人严厉训斥了一顿,而且还极力为自己的焚书行为进行辩护。他说:“如果所焚的书内容跟《可兰经》相符合,那么这些书就是多余的;如果所焚之书内容跟《可兰经》不符合,那么这些书就是异端。所焚之书内容或者跟《可兰经》相符合,或者不符合,总而言之,或者是多余的,或者是要不得的。既然如此,烧掉又有什么可惜呢?”
真假话与被恨
父亲对他那喜欢到处游说的儿子说:“你不要到处游说。如果你说真话,那么富人恨你;如果你说假话,那么穷人恨你。既然游说只会招致大家恨你,你又何苦为之呢?”在这里,父亲劝儿子就使用了一个二难推理,形式是:
如果你说真话,那么富人恨你;
如果你说假话,那么穷人恨你;
或者你说真话,或者你说假话;
总之,有人恨你。
林妹妹致疾
《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载:贾宝玉林黛玉的丫环雪雁处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内用瓜果私祭时想:“大约必是七月,因为瓜果之节,家家都上秋季的坟,林妹妹有感于心,所以在私室自己奠宗……”怎么呢?贾宝玉又想:“但我此刻走去,见她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她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她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如果我们将贾宝玉的后一段想法稍加简化,那么,就可构成如下一个简单构成式的二难推理:
如果我去林妹妹处,足以致疾;如果我不去林妹妹处,也足以致疾,
或者我去林妹妹处,或者我不去林妹妹处,
总之,皆足以致疾。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8 13:41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