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在林:美国Temple 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美国福源集团总裁,
天津溥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未名福源基因药物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北京未名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人物简介
于在林:美国Temple 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美国福源集团总裁,
天津溥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未名福源基因药物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北京未名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人物成就
其在基因药物专利方面,他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于教授主要做长效基因药物的研究,使基因药物在人体内的半衰期延长,加强药物的使用效果,并减少药物注射的次数。可获得的长效基因药物主要有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
集落刺激因子、
红细胞生成素、胰岛素,等等。最近,于教授获得了“长效的人干扰素类似物”和“对多种细胞具刺激增生作用的人血清白蛋白重组融合蛋白”的中国专利和美国专利授权。同期提交或获得授权的中国、美国和国际专利还有KTV肿瘤基因治疗药物、人血清蛋白重组融合蛋白、人血清蛋白酵母菌株的构建及发酵工艺、多核苷酸序列变异的微阵列分析技术、人白细胞白介素—12重组昆虫病毒株及其制备方法等。
2006年8月23日,《
生物技术世界》记者来到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对长期致力于生物技术研究并卓有成效的于在林教授进行了专访,一起就专利在
生物技术药物创新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生物技术世界》记者:您觉得在生物技术专利方面,中国和美国的差距在哪里?
于在林:和美国的差距很大。中国专利申请的缺陷是缺乏创新性。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国专利在许多方面,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微不足道,非常非常的弱,大部分提交的专利申请都是“三、四级”专利申请。
《生物技术世界》记者:何谓三四级专利?其重要性如何?
于在林:简单地说,发明专利可以分为四级。举例来讲,就基因药物发明专利来说,一级专利是指新发现的基因,基因具有完整的序列,具有生物学功能,这个基因或基因的产物(蛋白质)可能形成一个基因药物,或者该基因或其产物可以作为一个药物的作用靶点,属于所谓的一级发明专利。所有的基因药物,如EPO、GCSF、干扰素、胰岛素、白介素、生长因子等基因的发现专利,都是一级专利的产物。二级专利是围绕利用该基因或者基因产物形成的应用技术及从该基因新发现的生物学功能而形成的专利申请。三类四类专利则是药物的剂型,生产方法等专利申请。
一级专利是生物技术药物研究中最重要的专利,也是原创型的发明专利。中国的致命伤是没有此类授权专利和由此形成新药的原创性专利。从已公布的国内一类基因药物专利申请不会超过10个。我们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最近我们申请了“一种用于基因药物和药靶的基因发现与功能确定的计算机模拟预测系统平台及类似载脂结合蛋白新基因的发现”的专利,就是一级发明专利。
申请一级专利是非常艰难的突破性和原创性的工作,需要5~10年的验证时间,功能特别清晰的基因专利经过2~3年的研究才可以决定其是否可以有临床使用价值。
美国安进公司的第二代长效
红细胞生成素EPO Aransep就是由一种二类专利开发的产品,Aransep是在EPO的基础上,改变了5个氨基酸,并加以糖基化,再用PEG包埋而成的。这种新的产品一方面加强了安进的红细胞生成素产品的绝对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加强和扩展了对其所拥有的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知识产权保护。
我们的长效基因药物专利技术能提高
重组蛋白质药物在血液中3~10倍的半衰期。
长效干扰素的使用可以提高人体抗病毒的能力至少10倍。其技术的关键是我们开发了一种
人血清白蛋白与治疗性蛋白质基因融合的专利技术,将人血清白蛋白与蛋白质基因融合后,在酵母菌中获得表达而形成了融合蛋白,这种技术专利,就像PCR专利一样,也可形成技术型的一级发明专利,因为,新的融合蛋白分子结构是崭新的,构象却完全不同,但主要的空间结构没有改变,还具有原来的生物学功能。
《生物技术世界》记者:您是从美国回来的,您觉得国内基因药物研发与美国的差距有多大?
于在林:有10~15年的差距,但这种差距正在缩小。如基因治疗药物,中国绝对是走在世界的前面,我国已经批准了2个基因治疗药物,是独创性的,国外还没有。
《生物技术世界》记者:对基因治疗药物,还存在很大的争论,就我所知,美国研究的不比我们差,但他们基于安全的考虑,基因治疗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不快,甚至某些基因治疗药物完全停止了试验。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于在林:我觉得中国能批准新的基因治疗药物是好现象,是对生物技术产业的促进,也表现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已批准的两个基因治疗药物做了很多试验,事实证明是比较安全的。只要药物的治疗效果比较明显,毒副作用不大,可以掌控,批准用于危重病人是可以的。
《生物技术世界》记者:您觉得怎样提高中国生物技术专利的质量?
于在林: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国专利申请的数量并不少,但质量堪忧。质量由科研工作和各种投入来决定的,如时间、精力、科研人员和经费的投入,因此,要提高专利质量,就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