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于山天君殿旁东西檐下。1980年,市文物部门收集散见重要碑刻建立。有宋至清代石碑18方。其中有宋蔡襄书“刘蒙伯墓碣文”、南宋绍兴“石敢当”、明张经撰“福州府四学新立学日记”、清林则徐撰“刘家镇墓志铭”,及宣统二年(1910年)真神堂碑等。地理位置:于福州市区东南五一广场北侧,在九仙观内 。于山九仙观三清殿的两侧排列着不少的古石碑,每一块碑都寂然无声地临墙而立,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乍看上去冷冰冰地毫无生气,可当你凝神注视,并诠释了碑上的每个文字,你会慢慢发现,其实每一块碑都是有生命的,历史在碑文的时空长河里流淌,真相在隐讳的字里行间得以留存,它传承了一段段灿烂辉煌的文化,见证了时间老人走过的每一个瞬间。我们要感谢相关文物部门,他们收集了流散在福州各处的宋元明清珍贵碑刻,于1980年在此处设置了“于山碑廊”,形成福州独有的文化长廊,廊顶的椽牙高啄,飞阁流丹,可以挡风雨,廊外的一圈简易的铁栏杆,有效地保护着每一块古石碑。
战国时期有于
越族居此,故名。 相传
汉代有临川何氏九兄弟在此山修仙炼丹,又名九仙山。最高处海 拔58.6米,是为鳌顶峰.后因宋代福州人陈诚在此读书中了状元,故又称状元峰.于山有九仙观等24景,现存万岁寺、
戚公祠、大士殿、定光 塔以及自宋至近代的摩崖题刻百余处。碑廊陈列有宋、
元、
明、
清历代碑刻。由五一广场步上于山碑廊,上山以后即见树木参天,古榕盘根错节,蔚为壮观。俯瞰福州全景,一览无遗。
在九仙观内,两侧陈列着十九面古碑,形成
碑廊。其中有:宋
蔡襄撰写的《刘蒙伯墓碣铭》;
南宋《石敢当》碑;
元代《三皇朝五龙堂欧冶池官地》碑;
明代经书写的《福州府四学新立学田记》碑;清嘉初状元龚用卿题额、林则徐撰写的《刘家镇墓志铭》,以及研究我国传教
历史有关资料的《真神堂碑》;记叙
中法马江海战的《御赐福州将军穆图善碑》;记载中外关系史料的《库王碑记》等等。于山除碑廊外,更多的是摩崖题刻,分布在鳌顶峰、戚公祠、
蓬莱峰等处的题刻计有113段。山南的《南较场演武厅铭》,全段高330公分,宽455公分,共219字,是福州市内最大的摩崖题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