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文
作物栽培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振文,男,汉族,1944年6月22日出生于北京市,辽宁省旅顺口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作物栽培学专家,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44年6月22日,于振文出生于北京市,辽宁省旅顺口区人。
1963年9月至1974年8月,担任山东省莱阳县示范繁殖农场技术员。
1975年2月至1979年8月,担任山东省莱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助理农艺师。
1979年9月至1982年7月,在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学习,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1982年12月至1985年7月,担任山东农学院讲师。
1985年8月至1987年2月,担任美国肯塔基大学农学院访问学者。
1987年3月至1993年10月,担任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1993年11月至2000年11月,担任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教授。
2000年12月至2001年5月,担任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生物化学系访问学者。
2001年6月,担任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教授。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
人物成就
科研成就
于振文系统研究小麦产量与品质生理和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出调控小麦衰老进程提高粒重的高产栽培理论,揭示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品质与产量同步提高的优质栽培生理机制,提出以氮肥后移和生育前中期低定额后期控制灌溉为核心技术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农业部定为主推技术,在黄淮海麦区推广。
据2022年7月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网站显示,于振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据2022年7月山东农业大学招生信息网显示,于振文主编参编编著20部,发表论文250篇。
人才培养
2018年1月,于振文领衔的山东农业大学小麦遗传育种与栽培技术创新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022年5月10日上午,于振文应邀走进“校庆120周年高端学术论坛”,为扬州大学师生做了题为“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的专题报告。
于振文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科研的基本原则,他有科研“三层次”法宝:坚持长期到学校试验地做试验,验证自己的学术思路与技术雏形;到农村建立自己的试验基地,验证自己的科研成果;建立农村技术推广基地,推广自己的技术。于振文还认为,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群体工作,在科研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科研协作和科研计划的完成,创新研究团队大都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团队合作。
截至2014年6月,于振文培养博士研究生28名、硕士研究生36名。
2013年12月,于振文主编的教材《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于振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松烈的学生。
人物评价
于振文为中国和山东的小麦栽培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吴翠云评)
于振文把事业根植于田间,用30年的足迹书写着实践成果;把目光专注于麦浪,用30年的情感将心中的期待变成现实,于振文以对小麦稳产高产的卓越贡献,谱写了30年的精彩人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评)
社会影响
2009年4月,于振文把自己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20万元港币全部捐献给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设立爱农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参考资料
于振文.中国工程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7 16:33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