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云南省蒙自市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蒙自过桥米线始于明末清初。据民间传说,在蒙自县城南有一个南湖,南湖之中有一个小岛,岛上环境非常幽静。蒙自县城内有一姓杨的书生为了赴京赶考,苦于城里人声喧哗,就到这岛上的亭中刻苦读书。为使丈夫安心学习,书生的妻子每日坚持为他送饭,但因离家较远,途中还要经过一座桥才能达到小岛,等饭菜送到时已凉了。一日,妻子把家里一只肥母鸡宰杀炖熟后,把鸡切成块连同米线盛入装鸡汤的罐内,急忙给丈夫送去,岂知走到湖桥时因疲劳过度晕倒在地,等到醒来时,已不知过了多久,她连忙爬起来奔向丈夫读书处,待到丈夫面前,揭开盖子,见罐内鸡汤仍十分烫手,原来是鸡油将汤覆盖保温之故。她从中得到启发,后来常变换着花样把肉片、生鱼片等汆入汤中和米线一起入罐送给丈夫吃,丈夫深受感动,刻苦攻读,终于金榜题名。后人听说也如法炮制,因为妻子送饭时要经过长桥才到小岛,故而她发明的这种米线的吃法,被人们称为“过桥米线”。
工艺特征
蒙自过桥米线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吃法特殊,营养丰富,是具有云南地方风味的小吃。米线的品种不下100种,包括鸡肉过桥米线、牛肉过桥米线、鱼肉过桥米线、羊肉过桥米线、哈妮土鸡过桥米线、排骨过桥米线、菊花过桥米线、酸菜鱼过桥米线等。在食用时需要先把生片(肉片、鱼片等生鲜原料)放进汤中微微搅动使其烫熟,再放进新鲜蔬菜和调料烫熟,最后放进豆团,豆团是用豌豆做的熟面,使过桥米线的汤别有一番风味,起到独具特色的调味作用。之后根据自己的口味作微调(咸、淡、辣等),随后加入米线慢吃,同时还可配上一些小菜。这一过程中如果颠倒顺序,先放米线或蔬菜则会使汤的温度降低,影响生片烫熟。
工艺流程
对于蒙自过桥米线的制作来说,选料非常重要,所选原料包括用于制汤和生片的原料以及蔬菜、米线等四部分。制汤的原料多用肥壮的母鸡、猪筒子骨。生片的原料用质嫩、易烫熟、少筋络的脊肉、扁担肉、修理平整的净瘦肉,以及洁净的鸡脯、鲜鱼、火腿肉等。素菜选新鲜的嫩韭菜、豆芽、葱、豆腐皮、豌豆菜尖、草芽、玉兰片、香菜等。米线最好选用当天榨出的白而软筋骨好的干浆米线,这种米线不易断且口感佳;也有选酸浆米线的,但食用酸浆米线,会引起胃酸过多,因此很少采用。
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米线的风味和口感,因此制汤是蒙自过桥米线的关键。在制汤时应先将原料放入冷水锅中,用旺火烧开,打尽浮沫,然后加姜、黄酒等几种调料,之后用小火炖,保持汤面微沸,这样便于汤料中的营养成份游离出来,使汤味鲜醇,慢炖4至5小时后加入调主味盐、胡椒粉即可。
在蒙自过桥米线制作中,对刀工的要求是切片厚薄均匀,薄如纸屑,原理是采用与原料相适应的刀法去切割原料。例如,切脊肉片时,要用推切的刀法;切鱿鱼片时须用斜刀片刀法;在切猪腰时,要用拉刀的刀法。只有这样灵活运用不同的刀法,才能使原料放入汤中一烫即熟。
将盛汤的碗放入开水中煮烫几分钟,也可以放进烤箱内加热,使碗的温度升高以便保温。在碗中加汤之后,还要往汤里加入六成热的油,这可以更好地使汤的温度保持滚烫。
传承保护
传承人物
王丽珠,女,汉族,1955年12月生,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文澜镇人。1971年至1988年,王丽珠与父亲一起在“蒙自国营饭店”学习制作和经营过桥米线。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蒙自市文化馆获得“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蒙自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9年11月,蒙自过桥米线参加了首届世界米粉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