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公村
位于河北省衡水市
五公镇。地处东经117.74°,北纬38.24°,距饶阳县人民政府驻地南
偏西12.5公里,村庄面积1000亩,现有人口3829人,耕地3400亩。该村地貌以平原地貌为主,土壤为河流冲击物,土层深厚,水平排列明显,地势平坦。
该地属亚洲东部的
温带季风气候,为
温暖的半干旱区。该区四季分明,冷暖交替与干湿差异划分明显。春季气温回升较快,降水量以及冰雪熔化量形成的水分较少,土壤墒情不足,多大风天气,极易加剧本地的干旱,虽冷空气逐渐减弱,仍会不时侵扰该地区农业生产;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在远离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部地域,天气湿润多雨,降水充足;秋季东南季风影响减弱,降水逐渐减少,暑热消除,多为秋高气爽天气,偶遇东南季风势力较强,冷暖气流在此地交汇便有连绵阴雨;冬季在蒙古冷高压控制下,气候寒冷干燥,雨雪稀少。由于气候资源比较适宜,光、热、水配合良好,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并且该村地处在一个狭长的高地上,不在滹沱河的洪泛区,又因为各种水利设施的建设,虽然旱涝,干热风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也使得该地受灾概率大大降低,保证了
农作物的产量。这里的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冬小麦,花生等,其中小麦的亩产能到1000斤左右,玉米能达到1200斤左右,因此该村属于饶阳县的物产种类丰富而且产量比较高的地区之一。
五公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古名为敬信乡,隋开皇六年,就开始有历史记载。五公是对唐代李氏家族五代世袭的安平县开国公而言,清嘉庆年间,该村分为大五公、小五公两村,民国以后,重新合并为一村,仍名为五公村。历史翻到近现代,抗日战争时期,该村也是重要的抗日根据地,1940年,八路军第八分区随营学校在饶阳成立,常驻五公、耿口一带。1944年全国劳模耿长锁首先建立了“土地合伙组”,1951年土地合伙组更名为“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该社荣获
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颁发的1951年“爱国丰产模范社”奖。1956年五公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由初级社转为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周边环境:五公村西南1.34公里是园子村,东南1里处是耿口,东是3里邹村,西北是1.5里王村,正北1里是高桥和宋桥。与其周围的行政村相比较而言,是最大的一个村,五公镇政府也坐落在五公村,更为五公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村庄常住人口2950人,农户782户。是一个主姓村,该村的大姓主要是李,其次就是王姓和张姓。这其中的李姓占到全村的70%,王姓和张姓能站全村的20%,其他的姓氏占10%。
地少人多,副业为主,五公村由于地势优势良好,地处在一个狭长的高地上,免遭水涝之灾。而且该村的土地质量良好,地势平坦,耕种便利。因此历来是良好的粮棉产区。五公村现有耕地3400亩,林地60亩,人均耕地不足1.5亩。虽然处于良好的农耕地带上,但是农业并没有为当地人带来富裕的发展前景。这主要是因为人口和土地的供需矛盾的关系,土地的高产量成为当地人生存的依赖性条件而不能给当地人带来营利性的发展,由于既有的土地产出不能满足家庭的生活高层次的生活需要,有些家庭便靠家庭副业来经营。1998年五公村专门成立了集市,五天一集,每个月的农历初四、九为农历集市。为了发展乡村经济,村子里的居民依托镇政府驻地的区位优势新开了很多固定的门市,共计有170多家,其中以商店有153家,餐馆有108家,理发店有12家。此外,还有很多村民在村子的边沿地带,马路边上经营沙石等建筑材料,五公村成为了典型的商业性村庄,户户除了种植的土地以外,都有自己的商业性活动。村里的耕地种植容易管理,单位劳动损耗比较少,可以依托大型机械化采收的粮食的作物。
五公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村庄修了户户通的硬化路,主干路种植了绿化树木。同时在马路旁边的村民广场还有健身器材。从整体上看,村庄呈现出方形的格局,被“三横三竖”马路整体分割成几个部分。村庄的新旧建筑区别明显,旧房子一般居于村庄的核心地带,新建的房屋则就分布在村庄的四周。从村庄的安排来看,整体上的建筑布局还是遗留着集体化时期的规格,很多房子的占地面积,以及整体布局风格都是按照原有的样子。不过随着村子人口的增加,现在原有的宅基地基本上已经划分完毕。村中没有可用的宅基地。随着村庄的经济发展,村庄的房子建筑风格和建筑样式也发生了改变,现在五公村开始向天要房,很多村民开始兴建二层楼房,而且新房的建筑材料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原有的砖木结构开始被水泥混合结构所取代。而且混凝土结构的砖木结构已经成为村庄的建筑主流。同时,新房的用处从单纯的翻新转变为新婚用房为主。
五公村的乡村生活开始发生转变的主要表现在私人的时间开始发生转变。传统的农村时间是按照农业生产的时间来安排的,比如以农村婚姻为例,农村的婚姻仪式的举行一般都是安排在农历春节前后,这是北方农村的约定俗成的规矩。一般在农忙的是很少举行隆重的婚礼仪式活动,因为农忙几乎没有时间来举办此类仪式。还有一个例子就是24小时的安排的概念是模糊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作息安排,开始在五公村悄悄发生了变化,这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村民开始按照城镇的生活习惯开始安排自己的生活作息。这种由生活时间替代生产时间的转变原因主要是由于生活方式的转变造成的。其次是农村的家庭结构的变化。现在看到农村的家庭结构似乎预示的一种家庭结构的回归,之所以叫做回归,是因为家庭并没有分裂。这种行为在农村叫做分家,分家是农村在家庭资源紧张或者家庭成员存在不同经济诉求的的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行为,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家庭模式选择。但是在现在五公村,分家已经基本绝迹了,笔者在走访农户的时候发现,现在五公村的村民虽然自己的儿子已经结婚了而且还有了自己的房子,但是他们还是会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