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朝圣,是指佛教信众及佛文化爱好者,以佛教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旅行为载体,以体验学习,去五台山朝拜
文殊菩萨为主要目的宗教性文化活动。通过朝圣活动,增加对佛教文化的了解,体验佛教的修行生活,朝礼诸佛菩萨,以获得消减业障,增加福慧及诸佛菩萨的殊胜加持。
五台山朝圣,是指佛教四众弟子及佛文化爱好者,前往文殊菩萨的道场——山西忻州
五台山朝圣文殊菩萨,通过上供、礼拜、诵经、绕佛、打坐及三步一拜、法会等方式的朝圣修行活动。大华严经云,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因此,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这里具有非常大的加持力,朝圣五台山文殊菩萨能够帮助我们消除业障,增长福慧,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法门之一。
按华严经疏云。清凉山者。即代洲雁门郡五台山也。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山。顶无林木。有如累土之台。故曰五台。海东文殊传云。五台。即是五方如来之座也。亦象菩萨顶有五髻。
五台山,别称清凉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素有“金五台、银峨眉、铜普陀、铁九华”之说,五台山为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同时五台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
拘尸那罗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台景色如画。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最早地方之一。自东汉永平(58~75)年间起,历代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辉煌,是中国历代建筑荟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画、书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唐代全盛时期,五台山共有寺庙300馀座,经历几次变迁,寺庙建筑遭到破坏,后慢慢恢复重建。其中佛光寺和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结构建筑。显通寺(灵鷲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罗睺寺被列为“五台山五大禅处”。是当今中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
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据说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
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
文殊师利菩萨,又名妙吉祥菩萨,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同等,是无上智慧的代表。文殊菩萨作为智慧之神,与普贤菩萨、释迦牟尼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不管是智慧还是辩才均是第一。《华严经》则说:文殊菩萨,是十方诸佛母,一切菩萨师。
五台山相传为文殊菩萨应化道场。早在
东晋十六国宋武帝 永初二年(421),即北魏泰常六年,天竺沙门佛陀跋陀罗所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60卷中《 菩萨住处品》载:“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此经把清凉山定为文殊师利所居之地。唐景龙四 年(710),菩提流支译出的《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中说:“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大地)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国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中国古称震那国,五台山亦在中国的东北方,尤其 是上述二经提到的“清凉山”、“五顶”山,恰好符合五台山“五峦巍然”、气候清凉的特征。由此武则天在位时法藏所着《
华严经探玄记》卷15就说:“清凉山则是代州五台山也。于中现有古清凉寺,以冬夏积雪,故以为名。此山及文殊灵应等,有传记三卷。”正式确认 清凉山就是五台山,而五台山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唐华严宗四祖澄观在所撰《华严经疏》中更直截了当圆满了这一说法:“清凉山,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于中现有清凉寺,以岁积 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将清凉山等同于五台山,把五台山确定为文殊菩萨道场这一衍化过程,从北魏开始,一直到澄观撰《华严经疏》止,可以说基本结束。从此,五台山文殊信仰在中国佛教史上独标一帜,影响越来越大。文殊为释迦牟尼佛的九代祖师,亦称诸佛之母,在佛教信仰中地位极尊,五台山因了文殊道场的缘由,也就受到了僧俗信众的信仰、历代帝王的崇建以及王公武将文臣的护持,成为汉、藏、满、蒙各民族尊奉、海内外知名的佛教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