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圣同揆说
201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五圣同揆说”是任国杰先生在《童子问易》中创立的易学学说。指伏羲舜帝文王、周公、孔子五圣同揆。
内容
《童子问易》说“事历三古更五圣,大易衍进揆益宗。”“五圣”是指伏羲、舜帝、文王、周公、孔子。五圣所“揆”,为阴阳三才观。
发展历史
孟子率先提出了圣人“同揆”说,但,是“先圣”、“后圣”“二圣说”(包括舜帝、文王);陆贾发展为“先圣”、“中圣”、“后圣”“三圣说”(包括伏羲、文王、孔子);朱熹提出包括周室父子的“四圣说(伏羲、文王、周公、孔子)”。郭雍主张朱熹的“四圣说”,但反对朱熹“四圣不同揆”的说法。王夫之坚持“四圣同揆,乾坤共建说”,而熊十力先生指出王夫之说法有“乾坤二元”之虞,进一步提出了“乾坤一元说”。
任国杰先生从传统文献和出土新材料中找到了“舜帝重卦”的依据,提出了包括伏羲、舜帝、文王、周公、孔子在内的“五圣同揆说”,进而指出大易有“宗”,并将易宗概括为:“乾坤一元,阴阳相倚,终始兴替;三才印心,德道同形,数理比翼。”“乾坤一元”是反对“乾元”、“坤元”二元论;“阴阳相倚”是说独阳不生,独阴不存;“终始兴替”指《易经》不是讲循环论,而是讲唯物辩证法;“三才印心”是指“天地之心”与人心相合,三才之心是“德心”;“德道同形”是说“德”是一种“道”,即德道。“数理比翼”是说《易经》本旨无象数派、易理派之分。象数、易理为大易的两翼,不可或缺。
影响
五圣同揆说”为我们探寻到近代法制的性善基础和人文原点,厘清了“德道”与“王道”的本质区别。既为执政党长期执政、服务人民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找到了理论依据,也为易学重新走向国际扫清了主要的理论障碍。
如果说“五圣同揆说”为易学现代化、国际化开辟了新路径,那么,孔子“以同而异”理论、“殊途同归”理论、“继善成性”理论则奠定了她的理论基石。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7 11:37
目录
概述
内容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