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强溪组,是以组为
岩石地层单位的地层结构。可分为四段:第一段为灰绿色厚层变质
长石石英砂岩及变质砾岩;第二段灰色变余
凝灰岩及层凝灰岩夹变质砂岩、板岩;第三段为
灰绿色板岩、条带板岩为主夹少量变质砂岩;第四段为变砂岩与板岩互层。其
地层接触关系为与下伏马底驿组呈
假整合接触,与上覆震旦系为假整合或整合接触。分布于
湘西、湘东和
四川秀山一带。
湘,
黔,
桂三省前寒武地层工作组1962年命名,1964年“湖南地层表”正式发表。命名剖面位于湖南沅陵县五强溪。
1958年湖南413地质队在原板溪系中发现一不整合面,将该面之上的地层称为
板溪群,1962年湘黔桂三省前寒武地层工作组将不整合面之上地层改称上板溪群,并首次对板溪群进行地层分区,其中北区划分了
马底驿组和五强溪组。1988年湖南地质志将板溪群归属于新元古界,北区仍分为马底驿组和五强溪组。
选层型:芷江县渔溪口板溪群五强溪组实测剖面。湖南区测队,1974,1∶20万芷江幅区调报告。
原命名剖面
发育不全,芷江渔溪口发育最为完整,可分为四段:第一段为灰绿色厚层变质
长石石英砂岩及变质砾岩;第二段灰色变余凝灰岩及层凝灰岩夹变质砂岩、板岩;第三段为灰绿色板岩、条带板岩为主夹少量变质砂岩;第四段为变砂岩与板岩互层。厚度变化大,从212—3170m。本组除芷江渔溪口外,多数地区仅保存有一、二段,区域上岩性变化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