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津街道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辖街道
五津街道,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地处新津区中南部,东与花桥镇相邻,东南与邓双镇接壤、与金华镇隔岷江相望,西南与永水兴镇毗邻,西与新平镇相连,北与文井乡为邻,东北与兴义镇隔金马河相望。街道办事处驻地距成都市区30千米。区域总面积21.9平方千米。2011年末,原五津镇辖区总人口7.93万人。
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1912年)厢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联保改镇。
1950年4月,属第一区公所。
1954年3月,设城关区。
1956年,设城关镇。
1960年,更名新津镇。
1962年,更名城关镇。
1959年,五津场镇、邓公场场镇数度划入、析出城关镇。
1980年11月,更名委武阳镇。
1992年6月,顺江乡4个行政村划入。
1992年10月,更名五津镇。
1997年7月,太平、邓双、永兴办事处析出。
2001年,城区始建社区。
2004年,增设五津街道。
2005年,增设农村社区。
2014年,撤销五津镇,设立五津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与驻地不变。
行政区划
1954年3月,城关区辖城厢镇城镇4居民委员会。
1980年11月,委武阳镇辖5居民委员会。
1992年10月,五津镇辖武阳镇、永兴镇、顺江乡、太平乡、邓双乡。
1997年7月,五津镇辖12行政村、5城镇居民委员会。
2011年末,原五津镇辖复兴、郡江、南江、城北、城西、抚江、红石、桥津、古家、平岗、吴店、临江、文武13个村(居)民委员会;设110个居民小组,34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1年10月,五津街道辖11个社区、1个行政村:寿阝江社区、会南江社区、会城北社区、会城西社区、抚江社区、会红石社区、会城东社区、会吴店社区、会平岗社区、古家社区、会文武社区、会临江村。街道办事处驻五津西路83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五津街道地处新津区中南部,东与花桥镇相邻,东南与邓双镇接壤、与金华镇隔岷江相望,西南与永水兴镇毗邻,西与新平镇相连,北与文井乡为邻,东北与兴义镇隔金马河相望。街道办事处驻地距成都市区30千米。区域总面积21.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五津街道地势平坦,从北到南略有倾斜,西北高、东南低。
气候
五津街道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其特点是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湿多变,秋多绵雨。多年平均气温16.4℃,1月平均气温5.7℃,7月平均气温25.6℃。无霜期年平均29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150.2小时。年平均降水量976.8毫米。
水文
五津街道境内主要河道有金马河、羊马河、西河、南河,均属岷江水系。
自然灾害
五津街道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暴雨、干旱、寒潮等。最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发生在1984年7月29日,自7月28日23时30分开始,连续32小时下倾盆大雨,电闪雷鸣,雨量达445.2毫米。南河、西河、金马河、羊马河汇集洪水,造成内涝严重,洪水交织时间长达36小时以上,30日凌晨4时出现最大洪峰达9000多个流量,29日22时五津镇全城被淹,时间长达30多个小时。全城水淹深度普遍达1.6米以上,有的地方水淹深达4米以上。全镇总户数435户,总人口14805人,被淹3935户,人口达13397人其中重灾户1357户,人口6058人。被淹房屋4904间,152900平方米(其中冲走房屋46间,损失金额4.44万元;全塌房屋26间,价值2.33万元;危险房屋2645间,损失金额28.76万元;损坏房屋650间,损失金额达21.1万元)。冲走冲坏衣物损失金额42.15万元。洪水中死亡2人,伤124人。
自然资源
五津街道有农业耕地面积0.7万亩。
人口
2011年末,原五津镇辖区总人口7.9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19万人。另有流动人口17362人。总人口中,男性39673人,女性39577人;14岁以下8900人,15~64岁61284人,65岁以上9066人。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7.9万人;有藏、蒙古、回等15个少数民族,共277人。其中藏族47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7%;蒙古族37人,占13.4%;回族34人,占12.3%。2011年,原五津镇人口出生率7.3‰,人口死亡率5‰,人口自然增长率2.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621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原五津镇财政总收入15245万元,比上年增长60.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139万元,比上年增长39.9%。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039万元,增值税1385万元,企业所得税689万元,个人所得税3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113.7%、2.1%、54.6%。人均财政收入19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94元。
农业
2011年,原五津镇农业总产值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2.4%。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2011年,原五津镇生产粮食4063吨,其中水稻2730吨,小麦881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油菜。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1838亩,产量5424吨,主要品种有茄子、生姜、萝卜、白菜、青笋等;油菜子产量316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原五津镇生猪饲养量14936头,年末存栏6872头;羊饲养量591只,年末存栏230只;牛饲养量126头,年末存栏80头;家禽饲养量59.9万羽,上市家禽53万羽。2011年,原五津镇生产肉类2273吨,其中猪肉1006吨;禽蛋352吨,鲜奶326吨;畜牧业总产值0.4亿元。
工业
2011年,原五津镇初步形成以机械加工、食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境内的四川新津工业园入园企业178家,其中规模企业79家,世界500强企业1家,知名品牌4个。
商贸
2011年末,原五津镇有商业网点79个。社会商品销售总额20.8亿元,比上年增长16.2%。
电信业
2011年,原五津镇邮政业务收入300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原五津镇有公立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1890人,专任教师63人;小学4所,在校生6139人,专任教师39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5538人,专任教师361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3106人,专任教师314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生2700人。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3所。
科学技术
2011年末,原五津镇有各类科技人才172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647人,经营管理人才412人,技能人才542人,农村实用人才125人。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原五津镇有综合文化站1个,面积500平方米;文化宣传队20个,成员1200余人;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4个,演职人员800人。文化行业从业人员400人;剧院1座,座位400个,年演出15场次,观众4500人次;电影院1座,座位400个,年放映3600场次,观众3万人次公共图书室13个,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藏书6万册。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原五津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个,其中二级甲等、乙等医院各1个,疾病控制中心1个,卫生院1个;病床543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6.8张,固定资产总值1.6亿元。专业卫生人员1016人,其中执业医师312人,执业助理医师32人,注册护士462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2.8人。2011年,原五津镇医疗机构完成诊疗64.2万人次,住院手术5425台次,出院病人3.6万人次。2011年,原五津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285.9/10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6.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4万人,参合率达99.5%;孕产妇死亡率为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8.1‰、5.91‰、3.81‰。
社会保障
2011年,原五津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86户,人数742人,支出195万元,月人均219元;城市医疗救助156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622人次,共支出2.5万元;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65人次,支出5.2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02户,人数184人,支出7万元,月人均13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33人,支出119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32人,支出7.5万元;农村医疗救助35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75人次共支出51.7万元;农村临时救济15人次,支出0.6万元。自然灾害受灾人口750人,紧急转移安置506人,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36人。经常性社会救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5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2万元,使18人(次)困难群众受益。新增就业人员835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8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5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年末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4万人。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8669元,比上年增加1642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30579元,比上年增加1865元。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原五津镇有邮政网点3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0千米,投递点13个,乡村通邮率100%,电信企业5家,服务网点15个;固定电话用户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9万户,宽带接入用户2.9万户。
交通运输
五津街道境内有108国道、103省道过境,其中108国道境内长4千米,双向4车道,通往邛崃市;103省道境内长2.5千米,双向6车道,通往眉山市彭山县。县级公路6条,总长19.8千米;乡村道路14条,总长24.1千米。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唐垂拱二年(686年),新津县治由皂里江东岸(今新津机场内)迁今址,原址俗称旧县,也称五津。“五津”取于初唐诗人王勃名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并因其曾为县治所在地,县城故于1992年以五津命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8 20:2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