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鹤阳拳
中国传统武术拳法
五祖拳全称五祖鹤阳拳,是一种福建省的传统拳术。该拳术技击性强,无任何花架子。在短短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五祖拳崛起为福建南拳的主要拳种之一,同时盛行于香港和东南亚各国。其实,五祖拳不能简单地以南拳或北拳来划分,严格的说,它属于不南不北,因而笔者认为,该拳术的技术特点应从其整体结构和技手(即招式)的运作要求上来说;而其演变则要追溯到该拳术渊源的方方面面。
基本简介
五祖鹤阳拳是福建武术的一大流派,它是由清末福建泉州武术家蔡玉明结合了太祖、达尊(罗汉)、玄女、白鹤拳、猴拳五大拳术的精华,发展、创编出来的一个拳种。
五祖鹤阳拳的风格古陋、简洁,不尚花巧,出击直截了当,因此在演练时比较不起眼,而真正看出五祖鹤阳拳艺功力深浅,拳术造诣的地方,就是“摇身震胛”的发劲,连绵不断的手法,以及灵活转换的脚法。功法、手法、脚法,这三者正是五祖鹤阳拳武技的三大支柱。
手法:六门八法、新八法、六门八节
脚法:缠、踢、屈、剪
功法:摇身震胛
以上所述的手法、技法、功法,确实是练习五祖鹤阳拳必不可缺的基础,也是五祖鹤阳拳搏击技法的特点所在。手法、脚法是外在的击技,功法是内在的劲技,具足了内外的三种条件,就能把五祖鹤阳拳武技要领掌握住。然而在练习过程中,须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水平,所以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练法,乍看似乎是前后矛盾的事,如刚入门时,要求马步沉稳,而后又要求走步灵活,然后又要腾跳跪屈,最后甚至要扑地剪腿,其实这些都是脚法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训练,最后必能了解这些技法的要领的。
创始人
蔡玉鸣(明)福建泉州南门外晋江梧塘冯(邦)尾村人,生于清朝咸丰癸丑年(公元1853)卒于宣统庚戊年(公元1910)正月初九。蔡玉鸣从小酷爱武术,求父亲让他拜师学武。其父训诫:“欲学拳术,需学善性。欲求善性,修身为本。”之后为他广聘名师授拳,他凭借着聪颖、悟性,18岁时就精通了,早已在闽南一带流传悠久的太祖拳、罗汉拳、达尊拳、猴拳及鹤拳五种流派的拳法。学成之后的二十年间。他广游大江南北,寻师觅友,在切磋较技的过程中,拜山东大侠和阳师,学习北派拳脚功夫。他汲取了各门各派的武术精华,在光绪年间他将毕生所学的五祖拳法与和阳师北派拳脚功夫去弃芜存菁,集诸家所长。铸就一派新的拳种,成为五祖鹤阳拳的创派始师。世人赞为:“拳打八法矫似神龙戏水,脚踢四门捷如猛虎翻山。”蔡玉鸣经过数十年的艰辛学习,勤于操练,探讨了各门各派特点,在实践较量的过程中,确实武功超群。其法具有南拳北踢之艺。终于通过精心整编出一派新的拳种。但是蔡玉鸣还是延用了五祖拳的叫法,而不是什么“蔡家拳”或“玉鸣拳”之来标榜自己。之所以统称为五祖拳,表示这个新拳种并没有脱离它母体——原来的五种流派拳法。流传在民间的拳谱,多数套路名称后还注明该套路的源于“五祖”当中的那一“祖”,如“二十拳”又名“日习拳”就是太祖拳法、“打角”是罗汉拳法、“千字打”是鹤拳法、“三角摇”是达尊拳、“头扎”是猴拳法、“朕头”是太祖拳法,“连环八卦”是和阳法、“地煞”是凤阳拳法等不胜枚举。蔡玉鸣创“三战”套路为拳母。以“七个战”的套路为步法联系套路,分别是:三战、天地人战、平马战、祖战、五虎战、大套三战及玄女战,这也以为授之七种拳术的象征,和又整编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完整体系,共编成了七十二个拳械套路。根据拳谱内各个拳路的风格,学武者可根据自己的体能来操练不同的拳路的套路。拳术套路内容十分丰富,各套路拳法即能徒手单练又能徒手对练,具有攻防技击意义的操练方式,也能按拳种的风格使弄各种古兵器,如:川耙、钗、月牙枪铲、方天画戟、齐眉棍、丈二棍、朴刀、宫刀、开山大斧、柳叶刀、剑、双锏、双铁鞭、三节棍、柳公拐等长短兵器,还有民间常用的器具,如:锄头、雨伞、板凳、扁担等等。
来历
五祖拳系五种拳种之合并:
玄女拳
是柔软之拳法,他攻则柔,柔则攻,粘如蔴芝(糍粑),软如棉,摇身骏胛从电力为常。
达摩拳
达尊系印度人,势心拜佛,锻炼身体,外功、内功、气功无不全备,天天静坐念经。达摩祖师手持方便铲,肩挑斗笠和草鞋,抵中国河南少林寺,面壁九年。渡江后有人与其学习拳术。达摩拳术脚步是前弓后马箭,手臂如铁,手掌如青龙戏水,进功由偏门入。
太祖拳
太祖系赵匡胤,拳棒以硬法,脚马步是八字马,手臂如铁,转肚(du)如虎爪,脚如铁枝身如铜墙铁壁,进马如生龙活虎,法力视之为勇不可挡,学生欲学若无三、五年决不成功。进攻退守是连削带打,虽是硬枝硬叶,但变化无穷,初学者须谨慎练习。
猴拳
猴拳,是以形猴态和攻防技法融合而成的拳术。猴拳在明代已有记载,传有“猴拳三十六路”(见《江南经略》)。猴拳模仿猴的身型,要求缩脖、耸肩、含胸、圆背、束身、屈肘、垂腕、屈膝。手法模仿猴摘果、攀援,有刁、采、抓、扣等法。
鹤拳
盖以鹤之精,在于足。手快不如眼快,眼快不如步快,步法即是身法。
猴练手。鹤练脚。玄女练摇身骏胛。达尊练肚、脚马是前弓后箭步。太祖练身、脚马是八字马。
五位祖师之拳理、技手、脚法、各有翼殊,蔡老师为五种拳法互相混合,技手去粗存精,维新改造,成为五祖拳拳法。蔡老师欲求深造,当时闻山东人和阳师在漳州,其拳术数一流,故蔡老托人介绍拜贴为师。并学成其跌打损伤、移轮接骨之法。此南北拳合并更是凶猛之至也,即称之为五祖鹤阳拳。
源流简介
五祖鹤阳拳的源流:
五祖拳是福建七大拳种之一。作为为闽南一带流行最广的一个拳种。有关五祖拳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而最具争议的有两种:
源流一
〈一〉五祖拳是白鹤,猴,罗汉,达尊,太祖五种拳法的合称;
源流二
〈二〉五祖拳是蔡玉明把上述五种拳法经过整理加上玄女法和后来所学北派拳法创编成一种有别于原来五种拳法的一种新拳种。
以上两种说法都没错。但是必需加以区别,因为它们名同而实不同,一个是五种拳法的合称。一个是现流传在闽南一带且早已远播东南亚的一个拳种。中国福建南安又有以五祖鹤阳拳为基础发展成为自成体系的[鹤拳道]。
门规
修身修性谦为本,学法学艺一气成。
拳法特点
五祖鹤阳拳的拳法特点综合了七种拳法的特性。猴手、鹤脚、玄女摇身骏胛、达尊罗汉步、太祖身以及和阳师的北派技法、道台夫人的下盘腿功,容入了七种优秀拳法,使得五祖拳很快就成为当时闽南最优秀杰出的拳种,蔡玉鸣因此成为一代宗师。
蔡玉鸣生长在泉州晋江,而泉州的太祖拳流传久远可以追溯上千年的历史(据考南宋时期一部分皇室贵族子弟居住于泉州,他们喜好使拳弄棒、以至泉州一带流行太祖拳。据说是宋太祖赵匡胤所传)。因此蔡玉鸣在集艺汇综的过程中,以太祖拳为基本功底,综合其他拳法的技术特点而形成五祖拳。
五祖拳初步形成后,蔡玉鸣曾多次与武林高手较量技艺并获胜,早期蔡玉鸣设立了“圣公会”、“龙会馆”二馆公开授徒。在这发展过程先后收服泉州一带号称五虎的名人为门徒。后期又培养出五位杰出的门徒号称后五虎,有记载的著名的衣钵传人有泉州的林九如(外号狗师)、魏南山(外号翻天豹)、翁朝贤(外号大古秧)、官桥的尤祝三(清末武举人)此人于1917年著有《中华柔术大全》一书、泉州的陈京铭(外号金翼大鹏,清末武秀才)、何海师(外号凤尾手)、陈魁(外号钻天鹞)、泉州的狐狸仔(外号落地金蛟)、官桥的柯彩云、南安的沈阳德(外号玉面虎),林九如为头届徒弟,沈阳德则是关门弟子。这二位师兄弟曾经与泉州崇福寿的妙月法师较技,由沈阳德获胜,后来由师兄林九如收纳妙月法师为门徒。就这样从泉州晋江一直扩展到整个闽南地区,这一时让闽南一带武风大变,习武人士以练五祖拳为荣,闽南掀起了学习五祖拳热潮,多数武馆均以能与五祖拳挂上关系为时尚,不少其他拳种武馆也改教五祖拳或挂上蔡氏的馆号<仁义堂>。从此泉州、晋江、及闽南一带五祖拳显得一枝独秀。 蔡玉鸣深造武艺的同时,也学就一手高超的医术。之后他在传授门徒时,经常为民众赠医赠药,同时主张“武医兼修”、“未练武先学医”,光绪年间他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全面总结了骨伤科、药剂科、经络学科以及武术的理论知识编写成《松筠玉记》一书,共三十六卷。《松筠玉记》包含了关于五祖拳的拳谱、武术理论、骨伤科、医学、医方、诊法、导引、按摩等。遗憾的是,抗战时期日军占领厦门0时,该书被日军焚毁,此乃本门一大憾事。但是根据《松筠玉记》中的配方配制的厦门“松筠堂药酒”还驰名中外。 清朝末期到民国初期,由于政府局混乱,各地出现了贪官污吏,使得民不聊生,闽南一带许多人为谋生出洋南渡,也把祖国的瑰宝—武术带出国门。从此五祖拳流入东南亚各国,如:张云章(前清秀才)是蔡玉鸣的入室弟子,此人曾为蔡玉鸣像敬赞题词堪称文武双全,清宣统三年就南渡菲律宾城市被聘为[中西学校]校长。(林九如的学生公婆詹所传弟子卢言秋(外号虎母秋)就向海外发展传承上有争议),菲律宾光汉国术馆就是卢氏所传。还有陈京铭的传人陈家鸿传陈少堂、陈庆堂就设有现时的菲律宾中华鸣谦国术社。还有沈阳德传厦门新垵一支后,出洋南渡新加坡设立了玉明国术研究社,之后又有了明星武术体育学院。五祖拳还在闽南一带及东南亚流传。
技术特点
整体结构
1、南北结合。五祖拳是结合南北派拳术特点创立的一门拳术,这点从其主要马步所采取的形式就可见一斑。南拳的马步多呈八字步,北拳的马步多为丁字步。五祖拳的马步采取不丁不八步。其马步的重心位置为前后四、六开。不丁、八步易于作前、后、左、右的快速运动,而从其重心位置位于人体重心支撑点前后四、六开的位置这一点来说,根据现代科学的“黄金分割率”分析,是极为合理的。
在拳术套路中的技手方面,北拳偏于大开大合,南拳侧重稳扎稳打偏于短小精悍。五祖拳则汲取南北之长,该长则长,该短则短,长、短兼而有之。以冲拳为例,南拳有的拳打出去时手臂肘关节保持略为弯曲,弓步冲拳时后腿也微弯。五祖拳冲拳时要求手臂要直,弓步冲拳时后腿要直,(前弓后箭)双脚要脚踏实地,脚后跟不能提起,和北拳相似。一些技手如开弓、敲打、双批、阴阳插、横钗、清平打、挡等都要求手臂伸直,和北拳相似。五祖拳技手中常见的一些短打技手如打扎、割扎、双贡、挠、父子相随、双竖拳等,和南拳一样短小精悍。
可见,五祖拳从马步到技手都是融南北派拳术之所长,根据实战需要长短结合进行编排,无任何偏颇之处。
五祖拳在套路编排上对步法的要求比较严格,五祖拳的每一套路要求起势和收势的脚步都落在同一位置上。由于运动中的脚步是随着方向的变化以及在同上肢的配合中不断作快速变动的,只要马步的基础不够扎实,那么,运动中脚步产生的哪怕是极轻微的不易看出来的大小偏差,也将使得收势时脚步的位置与起势时脚步的位置产生不同程度的步位离差。这种步位差方便而准确的提供了检验运动员马步基本功的可靠依据。
2、内外兼修。拳语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五祖拳从入门的基础套路起就开始了内气的练习。五祖拳通过挺胸收腹,沉肩夹肘等来协调胸、腹、背肌肉群的运动。这种运动完全受意念的支配,结合到技手的运动中从慢到快,从用意到随意,自然而然,形成了高度灵敏的条件反射和布气状态。由于气的运行分布加强了胸、腹、背肌原纤维的收缩力量,经过长久练习后,一般习五祖拳的人无须经过击打训练其胸腹背部就能直接承受强有力的拳击,而一般硬气功都要经过排打训练后才能达到这一阶段。
肩、肘、腕、胯、膝、裸、胸、腹、背等的协调性同时是五祖拳特有的摇身振胛发劲身法训练不可少的条件之一。经过长期正确的练习,达到自然而然后,每技手发劲的刹那间,会从身体内爆发出“蓬”的声响,而且劲越大声响越大,厉害者会令周围观者有震撼感。
技手运作
五祖拳的技手讲究“锐”,也就是出手要迅猛有力,让对方防不胜防。锐,指的不单单是劲力问题,它是手法、身法、步法、力法等的一种综合功力的表现,因而在长期的训练中,应按以下几点严格要求:
1、四点金落地。由于人体的重量靠两只脚支撑,而脚的支撑点主要是跟骨和跖骨,人体双脚的跟骨和跖骨四个点,不论哪个点支撑不力,都将影响到人体重心的稳定性。五祖拳称人体的这四个支撑点为“四点金落地”。“四点金落地”同时是发劲时“雷从地发”(反作用力)的基础。
五祖拳基础拳套路“三战”就要求习者从起势到收势双脚脚趾都要保持“五指朝天”。“五指朝天”的作用第一能防止初习者重心前倾,第二易于气往下沉,确保“四点金落地”,稳固重心,第三增强小腿胫骨的自我保护能力。“五指朝天”的第二阶段训练为:运动中“五指”呈自然放松状态,只在发劲时配合“摇身振胛”身法同步作“朝天”状。
2、马步四点金。我们把马步的下支撑面积看作一个四方形,那么,两只脚正好落在四方形的前后两个对角上,作向后转运动时,人体重心还是保持在原来的支撑面积里,只是双脚处在这个四方形的另外二个对角上。五祖拳称保持马步下支撑面积的这四个角为“马步四点金”。五祖拳马步基础功是否扎实,主要在于如何在转向、前进、后退等运动时对“马步四点金”进行训练,以保持不丁八步不变形,稳定重心,使上下肢在运动中更加协调。
3、墓碑身。所谓墓碑,意即保持中正,不前倾后仰,不左右倾斜,也就是技手在定势(制动)时身体要正。一般人在坐右马步时容易产生身体右侧比左侧前倾,坐左马步时身体左侧比右侧前倾。由于身体不正会影响到技手的正确、全面的发挥,会影响到身体的左右活动,因此,五祖拳要求技手在定势时身体要像墓碑那样保持中正。
4、十七点正。十七点即手部肩、肘、腕,腿部胯、膝、裸十二点,以及双眼、喉、胸、腰、五点。十七点正也称子午正,意即技手的姿势正。没技手运动时十七点必须相对到位,才不致产生“败门”。
5、摇身振胛。摇身振胛是五祖拳独特的发劲身法,五祖拳每一技手都要用此身法进行发劲,该身法是在上、下肢及内、(意、气)外(形体)的高度协调的基础上进行的。
上述几点是在练习五祖拳时每技手都要应用并做到的,哪怕只有一点做不到,技手就达不到锐的要求。技手“锐”表现在,第一,起动快。功力越深的人起动越快,而且不易为人觉察。五祖拳讲究每技手在瞬间发劲制动(技手分明)后能即刻放松,就是说松和紧一样要在瞬间完成,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做到连续起动快又不易疲劳,才利于实战。第二,完成一个动作快。在运动中必须松,防止紧张僵硬,一紧张就迟钝,而且消耗体力,不能持久。松则能在手到的同时充分加速,收缩发劲。松者,就是力要“化”,运动中能“化力”,才能为中途变招,为后发制人、后发先至,为深层次的能发能收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里引用五祖拳拳歌一首,五祖拳的技术特点已生动地表现其中:拳有精粗必练就,学无大小在专心。六门八法挡押手,五背七剪双飞踢。一胆二力三勤练,眼精手快奏神通。
技术演变
五祖拳作为结合南北派拳术而创立的一门拳术,是我国武坛上的一朵奇葩,因而,其技术演变的过程也就是五祖拳创立的过程。
五祖拳为福建晋江安海大浯塘村蔡玉明先生所创。蔡玉明先生主习有白鹤、行者、太祖、达尊、罗汉等五种拳术,后在漳州认山东和阳师为义父,随和阳师北上习武。(历史上,上述五种拳术在福建曾同为五大拳种,因而被统称为五祖拳。)蔡玉明先生的学生尤祝三在“中华柔术大全”中说:“吾夫子蔡玉明,曩以弓马游伴,兼通五祖拳法,白鹤手、齐天指、太祖足、达尊身、罗汉步……”蔡玉明先生正是以其兼通的五种拳法加上和阳师的拳术在清光绪中期年间,以不背师道之信义,融六种拳术之所长,创立了“五祖鹤(和)阳拳”,五祖鹤阳拳盛行后,人们一般于口头上简称为五祖拳。由于闽南方言语音之误,和阳长期以来一直被人称为鹤阳,因而沿用。而五祖拳的所有套路,都是融合了上述六种拳术之长才形成了有别于上述六种拳术的独特的风格。
综上所述,了解五祖拳形成的历史,(技术演变)明了它的技术特点,严格按五祖拳一系列练功功法练习,综合功力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拳术套路
拳术套路目录
1.三战 2.天地人战 3.平马战 4.大套三战
5.女战 6.左战 7.五虎战 8.二十拳
9.挑卡 10.打角 11.中管 12.对桩
13.三角摇 14.连环 15.千字打 16.三战十字
17.三十六天罡 18.鼓推边 19.双爪 20.双绥
21.双角 22.双连 23.双鞭 24.头扎
25.二扎 26.三扎 27.四扎 28.四门斗底
29.连城 30.清风 31.玉步摇 32.七十二地煞
33.连环八卦 34.指地坐莲 35.落地金钩剪 36.海底穿针
37.开擒前后堀 38.指地坐堀 39.扫脚开弓 40.左右擒割法
41.朕头 42.头槽 43.二槽 44.三槽
45.四槽 46.五槽 47.六槽
厦门鹤阳五祖部分套路:
单人拳法套路66路
基础:
1.三战2. 二十 3. 挑卡 4. 打角
5.四门 6. 中管
中级:
7.魁星点笔 8.三角摇 9. 陆步摇 10.大三战 11.左战
12.右战 13.天地人战 14. 五虎凤尾战 15.鹤战 16.千字打
17. 双绥 18. 双爪 19. 双连 20. 双角 21. 双鞭 22.双飞 (六双)
23. 茵藤踢 24.孩儿抱 25.四马摇 26.狮子翻身 27.双龙抱印
28.一元 29.两仪 30. 三才 31.四象 32.五行
33. 六合 34.七星 35.八卦(连环八卦?) 36.九宫 37.十面
一元归中,两仪夹攻,三才巧合,四象阮设(没),五行迷踪,六合纫步,七星离行,八卦游身,九宫十面埋
38. 连环 39. 连强 40.连城 41. 连珠 (四连)
42.清风 43.明月 44.朕头—仙人抛网
45. 天罡(三十六天罡?) 46. 地煞(七十二地煞?) 47.十八罗汉手法
48.梅花谱头节(头扎?)49. 梅花谱贰节(二扎?) 50. 梅花谱叁节(三扎?) 51. 梅花谱肆节(四扎?)
52.鹤阳头遭 53. 鹤阳贰遭 54. 鹤阳叁遭 55. 鹤阳肆遭
另:
56.北罗汉拳 57.猴拳头节 58.打四门 59. 连环八卦离 60.闯四门 61.少林五行拳
62.鹤阳行者拳 63.五枚连环掌 64.罗汉拳法 65.角战
双人拳法对练:7套
六门八法,斗技攻守法,格技攻守法,八法手法,罗汉对垒,散技对打一、二段
单人器械套路44路
棍:9+2
子龙巡江,五步梅花,猛虎拦路,恶蛇缠树,行者棍,双头棍,五祖鹤阳玄女棍,三合棍法,青龙绞水,三节棍,九节棍
耙:5
猛虎出林,乌龙过江,川耙四十八法,连环耙,莲花耙
锏:3
秦家锏,鹤阳双锏,刹手锏,
剑:7
洞宾剑,达摩剑,少林乾坤剑,少林剑,一元剑法,乾坤穿林双剑,玄女双剑
刀:5
彩风双飞(双转刀法),鹤阳官刀,罗汉刀法,七星刀法,八卦刀法
斧锤:2
连环花斧,八宝大锤(双)
鞭:1
玉明双鞭,
拐:3
日月拐子刀,单刀拐,柳公拐
枪戟:6
钩镰枪,方天画戟,钩连枪,连环双钩镰,护手戟,罗家枪
锄头:1
锄头法
双人器械对练:7套
双锏对棍,棍法对打,单刀对打,大刀对牌,三才双剑,宋江棍对打,赤手入白刃
基础拳法
打角 三战 日习 跳卡
三战
三战为五祖拳之拳母,手法,步法,脚法,身法,劲法皆出于此拳,为入门第一套,可分为三个方面
1.架势基础:吞吐沉浮与五肢力;2.硬功基础:金钟罩与铁布衫;3.劲力基础:摇身骏胛。
三战是入门第一套,也是最后一套。要练好三战纯属不易!所以老一辈有个说法:三战起,练到死!
单练练法
八步头
1.四平马 双坠掌; 2.千斤抓; 3.万斤挡; 4.白鹤双亮翅;
5.落掌请拳; 6.分掌坐节; 7.右侧弓马吞; 8.四平马吐;
踏右马双插,坐节(扎),吞吐; 直进踏右马双插,坐节(扎),吞吐; 再直进踏右马双插,坐节(扎),吞吐;
留马双插,坐节(扎),吞吐; 再留马双插,坐节(扎),吞吐; 又留马双插,坐节(扎),吞吐;
踏进双剪,留马双敲,直进打节; 反开,左手切,右手钗(脱); 退马收吞寄
日习(二十拳)
踏右马擒右,三拳,双捆手;
翻身掀(轩)左,三拳,双捆手;
转右掀右,三拳,双捆手;
翻身轩左,三拳,双捆手;
转右掀右,三拳,双捆手;
翻身掀左,三拳,踏右马擒右,二拳;
留马收吞寄。
拳理
论精气神
内练五脏,吞吐浮沉,颐气养神。练气化神是五祖拳的练拳宗旨。倡导气安于内而神显于外。气沉则神明意宁,神明则眼观四方、耳听八方,传之于心;意宁则心中朗朗,应之万变,审势、待时、度距就此而生。若气浮则神散意乱,神散则反应迟钝,动作笨拙,意乱则心中无主,败势尽露。
论刚柔
武道不外刚柔二法,刚在他人前,柔承他人后。刚者,先发制人,动速势猛。柔者,后发制人,引化灵巧。刚可克柔,故善刚者,刚其不柔(可以不用柔而以刚取胜);柔亦可克刚,故善柔者,柔其不刚(可以不用刚而以柔取胜);全刚易折,全柔易缠。刚柔相济,胜券在握。
论动静
动如风而不停留,谓疾也;静如水而无常形,莫测也。以静待动,舍我从人;以动乱静,舍人从我。静中无动谓之呆,动中无静谓之乱。故动静相合,是为得法。
论神意形
意授于神而主形,以形藏意,用意导形,全神贯注,时隐时现,令人莫测,谓之形、意、神三者合一。
论势
二人敌,得势者胜,失势者败。审势而后立策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审是审其虚实,度是度其强弱,实则避之,虚则击之,“逆来顺受”,出其不意;刚则化之,以柔克刚,弱则逼之,以刚克柔。
论时
审时不如待时,千古不失之机为进而未稳,发而未至,变而未尽,过而未成之时。
度距
度距立势需眼明手快,进击走势需身灵,步快毫厘之差,得失即现。
论法
拳之精者,返璞归真,简也。法之妙者,若有若无,应运而生。
论劲
劲者非力也,劲从力中生,蓄势而后发,力从筋骨发,蓄如弓满月。发力不用腰,朽木催不倒。发力不助气,劲不随人意。
论步法
八法步为先,先稳固下盘,步稳而身后动,则无慢浮之虞;慢必受制,浮则无根。快中求稳,动中求静,才是步法追求的最高境界。
论手法
手法四诀/吞、吐、浮、沉。吞如洪水卷地,吐如疾箭离弦,浮如风吹羽毛,沉似顽石投江。(攻为吐、守为吞、进为吐、退为吞、快为吐、慢为吞、轻为浮、重为沉、化为浮、凝为沉)
论技手
技手又称“桥手”,有单、双、长、中、短。双技有四六技(双臂一长一短)又称父子相随。
基本练法
提百会以挺头,起牙关而强项;虎眼、狮嘴、龙喉。两肩坠而心胸守;十趾跷则脚力生;束档固肾(提档吊肚运气内转,脚夹尾椎镊以聚丹田)。要以气催力(发力时配以丹田力,声出肚硬);要欲发先收(手势出击七分,挱入三分,左右互动讲究和力);要先柔后刚(刚柔必须相济);要五肢齐(手脚四为技,身为一技谓五肢,发力先从后脚起,配以“摇身俊胛”浑身发力如电力一般)。
发劲特点
劲力刚猛,以蹬腿(踏足挺膝也叫弹脚),力着以点的“金刚劲”(寸劲发力)、“摇身俊胛”使力从足底生,带动腰、肩胛、左右轮动,传递到肘、腕、浑身发出一种弹劲而示勇猛之形。
技击法
连消带打法,以打反打法,以硬击软法,左右互换法,迂回游走法,虚实乱敌法,顺势吞化法等。
临敌十要
一胆,二力,三精,四熟,五顺,六速,七灵,八稳,九声,十变。
拳法手法
六门八法、新八法、六门八节
“手执八法称无敌,脚踏莲花第一人”,这首对联是称赞师祖蔡玉明武艺精湛,而其中就点出了五祖鹤阳拳手法与脚法的要求。“六门八法”是五祖鹤阳拳手法的精华所在,是由八段散手动作组成的散手对练套路。这八种手法贯穿于五祖鹤阳拳所有手法之中,是接手出击的诀窍。它的最大特点是粘手听劲,要求“软如棉,粘如糍”,一旦与人接手,就随顺对方的手肢劲力变化,沾粘不离,等待对方招式转换之空际,应手而入,击其无备。
在初练时,要求用意念而不用拙力,从粘手对练过程中训练听劲、懂劲,而最终练到化劲的地步。由于它是以训练劲法为目的,所以招式精简,乃至只有一式而已,如第八法“风摆梧桐”,虽然只有一式,却包含了对劲力消长、转换的理解,如果真的体会得当,就能掌握《拳经》所谓的“哄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的要领了。
六门八法练习得法,又能领悟其中的诀窍,在实战搏斗中往往表现出粘手即打,逢空必入、后发先至,处处采取主动攻击的风格出来。
不过六门八法还需要有应用的训练,因此,还有新八法和六门八节的散手对练套路,与它相为表里。
八法是短桥粘肢散手对练,讲求手法的变化诀窍,如无深厚的散手搏击对练基础,就难以理解体会出其中精要之处。新八法是由短桥粘肢,发展成离桥散手对练。六门八节则是离桥散手对练。
所以先练六门八节,将散手搏击所需要的招式、身法、步法训练娴熟,然后再进入六门八法的训练,等到六门八法训练有成后,又练习新八法,把粘肢听劲的技巧,逐步过渡到离桥搏击之中。练完新八法后,又要将六门八法的搏击心得正式融入六门八节训练中,最后便是将八法八节的击技,在自由搏击中随机应变,任意发挥。
拳法脚法
缠、踢、屈、剪
五祖鹤阳拳的脚法不光是踢法,而是步法与腿法相结合,故统称脚法,是脚技的整合应用。一般上总以为南拳北腿,南拳不擅于用腿,五祖鹤阳拳虽然没有明显的大开大合的腿法,对于脚法的应用却并不缺少,只不过强调实战的效果,而不突出演练的表现。
五祖鹤阳拳的脚法可分为四种:缠、踢、屈、剪。
缠法属于暗脚,应用于步法之中,包括了钩、缠(包)、顶、撞、靠、压、摆、弹等。它是在与人接手时,以手对手,以脚制脚。上盘以手法对付,而下盘则在入马进步时,攻击对方的马步,尤其善于趁对手马步移动之际施展出来。
踢法则多用中下盘腿法,而且配合手法使用,有典型的南拳风格,包括了茵藤踢、盘龙踢、蹁踢、七寸踢、地趟钩踹等。运用踢法时,重视手法的掩护,往往踢法使用的前后,都有连续的手法辅助。
屈法即是跪步法,一般的跪步仅仅是步型,而屈法则是脚法的应用,有前屈法、后屈法、指地双屈法,在跳下屈地时,利用体重与步型的结合,重挫对手的脚部,最擅于对付地趟腿法。
剪法指的是落地金钩剪,以扑地卧倒双腿剪击对方的脚腿,包括了阳剪、阴剪、连环剪、扑白虎剪等,属地趟腿法。
五祖鹤阳拳的脚法多变化,不在手法之下,却不以脚法示人,所以较少为人所知。在练习时,以练步法为基础,因为任何的脚法,都是以灵活的步法为依据,倘若步法没有练好,脚法的应用就会失准,也就易为人所趁。此外,步法正是进出六门的关键,即使手法再好,如果没有步法的配合,就做不到粘手不离的地步。步法突显的是“走”,手法的接续,身形的转换,多在走步时展开的,而缠、踢、屈、剪四法,则是随着攻击时机而变化运用,是故五祖鹤阳拳的脚法不单是为了配合手法的运用,也同时是主动攻击的技法。
拳法功法
摇身震胛
除了手法脚法之外,作为功法的“摇身震胛”,是五祖鹤阳拳功力的来源,若是没有了它,即使有再好的手法脚法,,也不能发挥出搏击的劲力。“摇身震胛”是一种发劲的方法。它是以双脚为底力作支撑,以丹田为中心,腰腹为圆球,双胛为开展。劲力从底而起,上至腰腹,由丹田为中心的腰腹圆球作内转,将劲力由内而外,摇动身躯,上达肩胛,肩胛接续摇动之势,将劲力扩展到手指末梢。在摇晃过程中,动作恍如牲口渡河后,抖泼身上的水滴,故称“鹤震身”。此种发劲法,是先柔后刚,发劲时不可用拙力,必须放松所有关节。摇身时,每一个关节都要接续地发劲,让劲力通过的同时,把劲力加大,所以全身必须松而不软,活而不僵,这都是需要多年的训练,才能得心应手。
“摇身震胛”的训练方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通过“吞吐浮沉”四劲的呼吸,把腹部练成能承受打击的硬肚。这是练就金钟罩、铁布杉的硬气功。其次,再把以丹田为中心的腰腹,通过呼吸顺练,成一个开合自如的充气圆球,再进一步将此圆球练成运转灵活的“活肚”。再次,在活肚的基础上,开始摇身震胛的练习,训练劲力由下而上,内而外地反复转换,直到应用自如为止。这阶段才是“摇身震胛”的完成。
“摇身震胛”独到之处是能够随着气劲的起伏,连续发劲出击。当一招击落后,以意使气,以气摇身,以身震肚,以肚发力,手不回收,而再发第二招。具有上乘功力者可以连续发三次不间断的“摇身震胛”,在实战中往往能使对手措手不及。
作为欣赏五祖鹤阳拳术者来说,也可以通过这三方面,看得出武者的水平以及其特点。
历史发展
在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时,蔡玉鸣有三个门徒来到厦门,有翁朝言、杨捷玉、沈扬德。翁朝言在厦门开办了“松筠堂”药馆,杨捷玉在厦门港设立“鹤武馆”,而沈扬德则来到新垵设立了“鹤阳馆”,从此五祖拳在厦门及新垵开始流传下来。
新垵是福建著明的侨乡,村民习文练武,文武名人倍出,清代村里出了几位文举人、武举人,清末至民国初是新垵武术兴盛的时代。新垵各角头都立有武馆,分别是〈一〉海墘角武馆(白鹤拳种)、〈二〉上宅角武馆(达尊拳种)、〈三〉大门前角武馆(太祖拳种)、〈四〉东社角武馆、〈五〉下堂庵角武馆、〈六〉大岑角武馆等六个武馆。沈扬德到新垵时(1919年),当时村里经常发生角头势力拚馆(争夺地盘),打架斗殴殃及村民正常生活,沈扬德决心振武征服不良势力,以保村民安宁,他设立“鹤阳武馆”收纳一些仗义青年为门徒,借助角头比武先后征服了上宅角、下堂庵角武馆,收伏了邱剑刚为门徒,紧接着海墘角武馆等一一被征服了。一时间新垵武术在沈扬德的主持下得到统一,馆址设在邱丰庆的祖辈公厅,从此,新垵武术进入了新阶段。这时候新垵一时安宁了许多,华侨怡谷堂公司捐献部分资金,华侨爱国人士邱清风、苏乌兵二位先生先后捐款购买兵器及练武服装给当时武馆。沈扬德又在新垵创建了“玉明武术研究会”。从此“鹤扬武馆”培养出一批批优秀门徒,从而推进了新垵武术事业的发展。当时沈阳徳门下有十大虎将,他们分别是邱思志(大舍)、邱剑刚(乌铁师)、邱衡煌、何苏武、邱加注、邱继仕、邱天乞、蔡瑞全、叶峇连、邱思炭。这十大虎将曾经为五祖拳做出巨大贡献,如上世纪三时年代,泉州“富美国术馆”向沈扬德发出聘请教武要求,沈扬德应馆长林天恩(林九如之子)之邀,派出门徒邱思志担任(富美国术馆)教练。任满后再由何苏武、邱剑刚、邱衡煌担任教练,因此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拳师。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五年间,沈扬德分别率领门徒参加许多表演和比赛,都获得很好的名次,分别有集体总分冠军,个人一、二、三名,其中邱思志、邱衡煌二位曾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全国武术比赛大会也获得优良的成绩。十虎将在新垵的武术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厦门,新垵时常被日军飞机轰炸,沈扬德医馆被炸毁,沈先生被迫把家属送回老家。一九三八年从厦门鼓浪屿乘船出洋南渡,先到缅甸新垵邱氏族人聚集点龙山堂,并在建德寺教授五祖拳,后转到新加坡定居,并在新加坡创办“蓝青国术馆”、“玉明武术研究会”。
沈扬德离开新垵后,鹤阳门弟子以武救国。为了让五祖拳代代相传,分别在闽南一带设馆传徒。邱剑刚在厦门、同安、龙溪、南安、晋江等地都有立馆,还在厦门统一了“益同仁”救济会武馆。“厦门剑刚武术社”就是邱剑刚的门徒所设立。邱衡煌在泉州、晋江、石狮等地立馆,泉州黄清江、石狮吴颜全就是他的门徒。邱继仕在南安洪濑立馆,邱加注在长泰县立馆,蔡瑞全在龙海立馆,叶峇连在厦门、同安、后溪、西亭立馆。沈扬德在新垵授武时,厦门的黄维姜(黄进步)也是这个时期的门生。
新垵武术在抗战后,有几个代表性武馆.馆主分别是〈一〉邱思炭,〈二〉邱继仕,〈三〉蔡瑞全,〈四〉叶峇连,〈五〉邱天乞。一九四七年,邱思炭以高尚武德及纯朴的亲和力得到众师兄弟的扶持,主持了新垵武馆,并支撑起沈扬德在新垵设立五祖拳鹤阳馆,继承了“新垵玉明武术研究社”,社址改设在邱思炭本宅大厅前院,从此新垵武术又正常开展活动了。
保护措施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五祖鹤阳拳项目评估合格。
参考资料
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公告.文化和旅游部.2023-11-02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9 19:43
目录
概述
基本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