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猪是猪科、猪属动物,又称老鼠猪、五脚猪,是中国的小型猪种之一。五指山猪为自然形成的高度近交的小型猪,具有头小耳薄、嘴尖鼻长、四肢细、背凹、臀瘦等特征。全身被毛大部分为黑色,腹部和四肢内侧为白色,鬃毛呈黑色或棕色,长达2-10厘米,额头部位有白色三角状毛发。反应敏捷,好动且善于奔跑。其体型小且体质细致紧凑,胸部较狭,腰背平直,头小而长,耳小而直立,嘴尖、嘴管微弯。
动物学史
起源
五指山猪的形成尚无确切的史料可考。根据广东省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资料,海南黎族同胞养猪最早见于汉代。从《汉书·地理吝》中就有“武帝元封6年,略以儋耳、珠崖,民……有五畜(师古曰:牛、羊,
豕、鸡,犬)”的文字记载,说明黎族同胞养猪的历史悠久。五指山猪的形成,尚有三种见解:①海南岛的原始猪种;②汉区的
小耳花猪引进黎族地区后退化而成,③小耳花猪与
野猪杂交后形成。
根据资料,从
黎族人民的发展史与畜牧生产的关系和五指山猪产区的自然生态条件,五指山猪是属于一个古老的特定生态类型猪种,是在
热带海岛封闭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生产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长期沿用近亲繁殖,饲养极度粗放条件下形成的一个矮小型猪种。五指山猪生长地区地处北热带,历史上交通不便、自然封闭,没有饲养种公猪的习惯,在这种特定的生存环境以及“子配母”高度近交方式和自然选择情况下,形成了五指山猪特有的体型小、耐粗饲、早熟、适应性强、耐近交和遗传稳定等特点。
种质研究
科研人员还开展了针对五指山猪种质特性的分子层面研究。任钰为等发现,在与免疫、代谢和神经功能相关基因的受选择程度上,五指山猪强于杜洛克猪,这为揭示五指山猪品种特性的分子形成机制提供研究思路。魏强等在对生长激素受体显性抑制突变体转基因五指山猪(矮小症模型)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中发现,外源基因的插入位点可在其子代中稳定遗传,且能有效表达。有学者开展了五指山猪线粒体全基因组研究,发现其长度为16741bp,A和T碱基占比为60.48%,由1个主要的非编码控制区(D-loop区)和37个基因(包括2个核糖体RNA基因、13个编码基因和22个转移RNA基因)组成。五指山线粒体基因组含3种起始密码子(ATA、ATG和GTG)和4种终止密码子(TAA、AGA、TAG和1个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开展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解析五指山猪的遗传机制。
形态特征
五指山猪成年体重轻。成年母猪体重30-35千克。体形小,体质细致紧凑。头小而长,耳小而直立,嘴尖,嘴筒直或微弯。胸部较窄,腰背平直,腹部不下垂,臀部不发达,四肢细而短,被毛大部分为黑色或棕色,额头部位有白三角或流星,腹部与四肢内侧为白色,鬃毛呈黑色或棕色,长达2-10厘米,额头部位有白色三角状毛发。
从毛色和体态等特点上观察,五指山猪主要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具有典型五指山猪特点的猪群体;第二种类型基本保持五指山猪典型特征,但耳朵略大,背部略凹,腿略短些;第三种类型是黑白花猪,并且白毛比典型的五指山猪略多;第四种类型比较凶悍强壮,头大牙长,有野猪的特征。
栖息环境
五指山猪产区地处热带,气候温和、终年无霜、四季常青。年平均温度23-25℃之间,极端最高温度39.70℃,极端最低温度-1.4℃。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光照充足。
农作物以
水稻为主,次为甘薯、玉米、木薯等,
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野生饲料资源丰富。
分布范围
五指山猪主产于海南省中南部少数民族聚居山区,在五指山、白沙、东方、三亚等地均有分布。
生活习性
五指山猪反应灵敏,善于奔跑,性情较温顺。育肥速度极慢,但肉质较好。
生长繁殖
繁殖方式
五指山猪交配方式多为“母子配、拉郎配”,呈高度近交。性成熟较早,母猪断奶1个月后就有发情行为,公猪在1.0-1.5月龄时就有配种能力。母猪产仔数较少。五指山猪发情比较早,公猪在80日龄后阴睾内就已经有精子成熟,断奶后2个月公猪就已具备繁殖能力,断奶后30-45天就会出现性行为相关举动,5-6个月到达初配年龄;小母猪最早在断奶1个月后就会出现发情的症状,3-4个月便有配种受孕的能力,发情周期长达21天,每次发情时间持续2-3天,产仔母猪在哺乳期50%会有发情情况,且有受孕能力。五指山猪乳头少则10个,多则14个,妊娠期114-116天,首次产仔数量5-6头,经产产仔数6-8头,多则一次可产仔10头以上。
生长发育
初生重量仅0.51千克左右,3月龄、6月龄、12月龄体重分别为7千克、13千克和16千克左右,24月龄的母猪可达到36千克左右。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1986年被收录到《中国猪品种志》。2000年被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并被《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收录,成为国家二类重点保护动物。
种群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外瘦肉型猪种(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及其杂交组合(杜长大三元杂)不断被引入中国国内,导致地方品种猪产业受到强烈冲击,存栏量锐减,部分猪种处于濒临灭绝或已灭绝境地。五指山猪也不例外,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该品种猪群体规模达10万头以上,但到21世纪初,其资源场核心群仅有1400头左右,农户养殖数量更少。到1982年种猪约有600头,1989年面临灭绝,后受到国家农业部、科技部、海南省科技厅、农业厅等高度重视,相继展开五指山猪资源保护工作,保证了五指山猪品种资源的稳定遗传,同时也壮大了优良猪种群体和成活质量,截止2015年核心群体数量近6000头,主要分布在相关的保种场、生态养殖场和科研单位。
濒危原因
由于五指山猪自身生长速度缓慢、繁殖率低、饲养成本高,加之外来猪种的充斥及当地居民物种保护意识的缺乏,“消灭老鼠猪”的口号被片面的提出,至使其一度处于濒临灭绝状态。
保护措施
随着政府对地方猪保护力度的加强和人们对优质肉食品需求的增加,五指山猪的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1998年,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五指山猪资源保种场进行品种保育。2008年,五指山猪资源保种场入选国家级五指山猪保种场。2021年,江西农业大学猪遗传改良与养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签署协议,在海南三亚共建全球小型猪种质资源库。
主要价值
五指山猪高度近交、体型小,其免疫及代谢基因与人类有较高同源性等,因而可作为医学实验动物模型和器官移植供体应用于医学领域。五指山猪的肌内脂肪含量、鲜味氨基酸含量、脂肪酸含量等肉质性状指标均显著优于长白猪。五指山猪肉香味浓,屠宰率稍低,只有65.12%,但高于其他微型猪;皮薄,只有2毫米;瘦肉率超过45%,达到47.38%;心脏、胃肠比重较大,适应于较大的运动量和纤维较高的饲料,对粗饲料的利用效率远比其他猪种高,适合广大农村饲养和经营。
标准制定
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网于2007年6月1日发布了《五指山猪养殖技术规程》(DB46/T 88—2007)地方标准。
相关研究
2024年8月3日,从海南省科技厅获悉,江西农业大学猪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利用冷冻保存的白色系五指山猪耳组织样品,通过细胞解离复活技术,结合核移植克隆技术,获得首批16头体细胞克隆猪。这标志着遭受非洲猪瘟毁灭性影响的白色系五指山猪开始得到群体性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