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趾跳鼠为跳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成体体长超过120mm。耳大,前折可达鼻端。头圆,眼大。后肢长为前肢的3-4倍,后足具5
趾,第一和第五趾趾端不达中间3趾基部。尾长约为体长的1.5倍,末端具黑白长毛形成的毛束。
五趾跳鼠背部及四肢外侧毛尖浅棕黄色,
毛基灰色。头顶及两耳内外均为淡沙黄色,两颊、
下颌、腹部及四肢内侧为纯白色,臀部两侧各形成一白色纵带,向后延至尾基部分。尾背面黄褐色,腹面浅黄色,末端有黑、白色长毛形成的毛束,黑色部分为环状。
五趾跳鼠吻部细长,
脑颅宽大而隆起,光滑无嵴,
额骨与
鼻骨连接处形成一浅凹陷。
顶间骨大,宽约为长的2倍。眶下孔极大,呈卵圆形。
颧弓纤细,后部较前部宽,有一垂直向上的分支,沿眶下孔外缘的后部仲至
泪骨附近。
门齿孔长,外缘外突,末端超过上
臼齿列前沿水平。
腭骨上只有1对卵圆形小孔。听泡隆起,下颌骨细长平直,角突上有一卵圆形小孔。
五趾跳鼠上门齿白色,向前倾斜,平滑无沟。
上颌前臼齿1枚,呈圆柱状,与第三上臼齿约等大。臼齿3枚,第一、二臼齿较大,
齿冠结构较为复杂,咀嚼面有4个
齿突。下颌无前臼齿,臼齿3枚,由前向后渐变小。下门齿齿根发达,其末端在关节突的下方形成很大的突起。
五趾跳鼠适应性强,活动范围广。不集群生活。五趾跳鼠为
夜行性动物,黄昏活动频繁,白天偶尔出洞活动,活动距离常在1-2km,所经过的地方掘有多数临时洞穴,作为遇险藏身或临时过夜之用。临时洞穴简单,只有一个洞口,呈上圆下方的拱桥洞状。临时洞穴的洞道浅,多与地面平行,无居住巢穴。栖居洞穴常筑在较坚实的土质中,洞较复杂,洞口分为掘进洞口、进出洞口及备用洞口3种。掘进洞口是筑洞时的出土口,洞口外常有浮土堆,洞道斜行向下,长短不一。掘进洞穴及其洞道在洞成之后均被堵塞。进出口洞四周无浮土,甚隐蔽。洞道较小而平缓,土质洞道较短,沙丘上的洞道较长,洞道末端扩大成巢室,
繁殖期间垫有细软草叶及跳鼠本身的绒毛、羊毛等物。备用洞口在离巢室内较近的位置,直向地面但不挖通,离地面仅差1-2cm,在危急时刻,往往从此处冲出。五趾跳鼠只用2条后腿跳跃行动,靠尾巴平衡身体。活动异常机敏,运动速度快。
五趾跳鼠有冬眠习性。冬眠洞穴与栖息洞穴构造相似,只是洞道向下延伸,直至冻土层下。每年自9月上旬起陆续进入冬眠,直至
翌年3-4月醒蛰出洞觅食。
五趾跳鼠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早春的食物以种子为主,兼食草根,同时亦捕食一些甲虫。入夏后以取食野生绿色植物为主,有时亦到耕地盗食一些农作物的幼苗及瓜果蔬菜,或窜入农家猪圈盗食。
五趾跳鼠每年繁殖1次。3月中旬至4月上旬
出蛰。4、5月为
交配高峰期,此时雄鼠活动范围大,而且频繁,雄性多于雌性。6月产子,每窝2-4只,最多产7只。7月份幼鼠大多出洞,而其中大多数为小雄鼠,此时雄性占优势。8月后至
入蛰两性比例基本平衡,所以它们的性比有季节性变化的规律。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