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山西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西省蒲县、隰县交界处,地处吕梁山脉南端,地理坐标为北纬36°23′45″~36°38′20″,东经111°2′~111°18′。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区内总面积20617.3公顷,森林覆盖率68%。保护区始建于1993年。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世界珍禽褐马鸡和中国国特有树种白皮松
历史沿革
保护区始建于1993年,1999年挂牌运行。
200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山西临汾五鹿山褐马鸡重要栖息地入选。
2024年4月29日,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同意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及监测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函。
地理环境
位置
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吕梁山脉南端,位于山西省蒲县、隰县交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6°23′45″~36°38′20″,东经111°2′~111°18′。
地质地貌
保护区位于吕梁山脉的南段,吕梁山脉主脊线纵穿全境,地表组成物质主要有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页岩,石炭纪二叠纪的沙页岩,局部地区覆盖着第四纪黄土,该地区地形多变,山势险要,峰峦叠嶂,沟大谷深。主要山峰有尖山,红军寨,沙冒顶等,主峰五鹿山位于保护区西部,海拔1946.3米,最低处下庄水库海拔1135米,相对高差811.3米。
水文
保护区的河流属于黄河一级支流—昕水河流域。
气候
保护区位于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是东南区季风的边缘,受海拔、地形和森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山西省内同纬度地区相比,气温偏低,变幅较大,空气湿度偏高,形成典型的山地气候,其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多为东南风,冬季寒冷,盛行西北风。据相关资料显示,该区年平均气温8.7℃,极端最高气温36.4℃,极端最低气温-23.2℃。一月份平均气温-6.7℃,七月份平均气温26.7℃;大部分地区等于和大于10℃的积温2600-3000小时,无霜期150-180天。
保护区日照充足,全年太阳辐射总量116—138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2400-2700小时。降水量年均500-560毫米左右,最高899.5毫米(1958年),最低346.4毫米(1965年)。保护区年平均相对湿度55.6%。雪期,冻土期为90天左右,初雪期11月上旬至中旬,冻土期开始于11月下旬,次年3月上旬开始解冻,年最大冻土深达107厘米。
土壤
保护区土壤呈明显的垂直分布,在区内自上而下土壤类型共分棕壤褐土草甸土山地草甸土4个土类,7个亚类,15个土属,27个土种。
植被
植被类型中有5大植被类型组,8种主要植被型、41个群系。
区域范围
保护区总面积20617.3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8185.06公顷,缓冲区面积5216.18公顷,实验区面积7216.06公顷。保护区东以磨沟村(隰县、蒲县县界)为起点,沿洪永线公路至斗角沟口,再向南至山神庙梁(海拔1569.5米处),沿梁到张公庄村西,经阳窑、毛岔、克城后沟、青寸沟到鹿场,经柳卜凹村、侯家沟村东、佃沟沟心到马武村西,再沿老虎凹、刘仙村、辛窑、道角、李子坪、芦崖底至背家坡;南从背家坡起,沿梁到冯南庄村后大梁,经泰山顶沿梁到山底,顺河床到曹洼村后大梁;西以曹洼村村后大梁起,沿梁经牛旺头、大疙把村到磁窑河,沿流水线到穆洼村,经杏树梁、杨家垣、百腰、大麻子垣,沿流水线至辛庄村,经洞沟河到井子坡,沿沟到周家山、韩家疙瘩,经隰蒲县界(蛇盘兔)沿梁至尖山(海拔1708处),经背庄到深家沟口;北从深家沟口沿洪永线公路至磨沟村(隰县、蒲县县界)止。
保护对象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世界珍禽褐马鸡和中国国特有树种白皮松。辽东栎林是五鹿山自然保护区阔叶林的优势种,也是该保护区的地带性、标志性植物。
截至2011年,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103科,449属,965种;共有动物409种,濒危动物种有:金钱豹黑鹳游隼、灰背隼等。分布于五鹿山的国家级保护动物黑鹳金雕大天鹅猎隼、褐马鸡、原麝等30余种。白皮松林主要分布在深家沟、黑虎沟、山底等地。白皮松因树皮常有不规则的鳞片状剥落,故而又称蛇皮松或蟠龙松,树形高大,寿命较长,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树种,也是东亚针叶树种中唯一的三针松。白皮松是比较稳定的森林植物群落。褐马鸡是中国的特产鸟类,仅分布于山西省吕梁山脉以及河北、北京等地的部分林区。
开发利用
旅游信息
五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又称五龙山,位于县城北20公里,面积10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961.6米,为吕梁山南段最高峰。该保护区是山西省三大自然保护区之一。
五鹿山建有五鹿庙,相传是为祭祀春秋时期晋国五鹿大夫狐突所建。庙内石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庙内正北有五龙洞,四合院式,建筑40余间,面积2976平米为明代建筑。深约20余米,高3米多,内有五龙圣母雕像5尊,西侧有一洞深不可测,民间传言可通陕西,洞内湿润滑腻,最高处的钟乳石上滴落着涓涓水珠。据说水珠多少可以预测天气阴晴,
五鹿山还建有五龙圣母祠,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日为祭祀日,届时庙内会搭台唱戏,来庙拜祭的四方邻客络绎不绝,此处“龙母灵崖”为蒲县古八景之一。
科学研究
古代及近代科学研究
保护区的五鹿山位于临汾盆地之西,相传时就有“草本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丰登”的说法。据载公元前475—221年(战国时期),《管子地员篇》有关山地垂直分布以及阴阳坡的差异也和五鹿山植被分布基本一致。1876,1879,1880,1884年,俄国人G.N.Potanin多次来山西采集标本;1905—1908年, 1914年,美国人F.N.Mcger多次来山西采集标本;法国传教士E.Licent先后7次来过山西采集大量植物标本,存放于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及天津北疆博物馆(改天津自然历史博物馆)等部分活动涉足五鹿山。王作宾先生曾于1933—1935年在晋南北进行植物调查,刘继孟先生1934年调查植物植被工作也到过五鹿山。
现代科学研究
1949年后,崔友文先生,中国林科院宋朝枢先生先后去过五鹿山考察和采集植物标本。1970年代,北京林业大学(原北京林学院)罗菊春教授全面考察了五鹿山生态地理环境和森林资源。山西大学王福麟等调查了五鹿山褐马鸡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发表了《褐马鸡居留地变迁与环境演替》(山西师大学报,1989年)。
1980年代,山西师范大学毕润成等考察了五鹿山的植被类型和分布规律及白皮松林生态地理特征,发表了《五鹿山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和分析》(山西师大学报,1988年)。山西省生物研究所的刘焕金等调查研究了五鹿山的褐马鸡种群特征和栖息地生态。
1985—1988年由山西省林业厅等单位组成“山西植被研究组”,对五鹿山植被作了全面的调查。
1984—1986年,《临汾地区国土资源》课题组对五鹿山土地资源类型、森林植被、动植物资源及区系进行了研究。199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的郑光美等对五鹿山的褐马鸡进行了研究,发表了论文《山西五鹿山地区铁矿开采对褐马鸡活动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
1997年前后,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晋东南学院、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把五鹿山自然保护区作为教学实习基地。山西师范大学师生在五鹿山采集植物标本3000余份,群落调查作样方1000多个。据相关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后,各大院校、研究院所进一步对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褐马鸡及其栖息地保护等开展了研究。
开发建设
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及监测设施建设项目的工程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为保护站地面硬化1600平方米,墙面粉刷500平方米,供暖系统改造5套等;新建界碑6块,界桩200个,标识牌50块,科研监测站(点)5处,公众教育线路6千米,自然教育基地2处。购置科研监测相关设施设备等。项目总投资1530万元。项目单位为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生态价值
五鹿山自然保护区是山西省第二批成立的以保护褐马鸡为主的保护区之一,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好五鹿山生态系统,对于研究华北乃至我国北方森林植被变化规律,保护优良的白皮松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学术价值。
参考资料
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西省人民政府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5 09:2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