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冰期
地理术语
亚冰期(glacial substage)是指由于气候变化的波动性,在一个冰期内可鉴别出的次一级的变化。相对寒冷的阶段,冰川扩大为亚冰期。
特征
大冰期中包括若干亚冰期与亚间冰期,相对寒冷阶段冰川扩大,为亚冰期;相对温暖阶段冰川缩小,为亚间冰期。因此可将一个冰期划分为几个亚冰期或亚间冰期。冰期中最冷即冰盖最盛时,气温约比现今低10~12℃。间冰期则比现今气候暖,北极气温比现代高10℃以上,低纬度地区比现代高5.5℃左右。
划分标志
冰期时期最重要的标志是全球性大幅度气温变冷,在中、高纬(包括极地)及高山区广泛形成大面积的冰盖和山岳冰川。由于水分由海洋向冰盖区转移,大陆冰盖不断扩大增厚,引起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所以,冰期盛行时的气候表现为干冷。冰盖的存在和海陆形势变化,气候带也相应移动,大气环流和洋流都发生变化,这均直接影响动植物生长、演化和分布。
地质影响
亚冰期对全球的影响是显著的。①大面积冰盖的存在改变了地表水体的分布。晚新生代大冰期时,水圈水分大量聚集于陆地而使全球海平面大约下降了 100米。如果现今地表冰体全部融化,则全球海平面将会上升80~90米,世界上众多大城市和低地将被淹没。②冰期时的大冰盖厚达数千米,使地壳的局部承受着巨大压力而缓慢下降,有的被压降100~200米,南极大陆的基底就被降于海平面以下。北欧随着第四纪冰盖的消失,地壳则缓慢在上升。这种地壳均衡运动仍在继续着。③冰期改变了全球气候带的分布,大量喜暖性动植物种灭绝。
成因
学者们提出过种种解释,但仍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归纳起来,主要有天文学和地球物理学成因说。
天文学成因说
主要考虑太阳、其他行星与地球间的相互关系。①太阳光度的周期变化影响地球的气候。太阳光度处于弱变化时,辐射量减少,地球变冷,乃至出现冰期气候。米兰科维奇认为,夏半年太阳辐射量的减少是导致冰期发生的可能因素。②地球黄赤交角的周期变化导致气温的变化。黄赤交角指黄道与天赤道的交角,它的变化主要受行星摄动的影响。当黄赤交角大时,冬夏差别增大,年平均日射率最小,使低纬地区处于寒冷时期,有利于冰川生成。
地球物理学成因说
影响因素较多,有大气物理方面的,也有地理地质方面的。①大气透明度的影响。频繁的火山活动等使大气层饱含着火山灰,透明度低,减少了太阳辐射量,导致地球变冷。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运动造成陆地升降、陆块位移、视极移动,改变了海陆分布和环流型式,可使地球变冷。云量、蒸发和冰雪反射的反馈作用,进一步使地球变冷,促使冰期来临。③大气中CO2的屏蔽作用CO2能阻止或减低地表热量的损失。如果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到现代的2~3倍,则极地气温将上升8~9℃;如果现代大气中的CO2含量减少55~60%,则中纬地带气温将下降4~5℃。在地质时期火山活动和生物活动使大气圈中CO2含量有很大变化,当CO2屏蔽作用减少到一定程度,则可能出现冰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08 12:04
目录
概述
特征
划分标志
地质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