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麻枯萎病是由亚麻镰孢引起的、发生在
亚麻的病害。主要为害幼苗、叶片、根和茎,从苗期到成株期都可受害,病菌主要由根部侵入后到达维管束的导管中,再分布到周身各器官组织。
病原特征
亚麻枯萎病病原为
亚麻镰孢(学名:Fusarium lini Bolley),属
真菌半知菌亚门、瘤座孢目、
镰孢属。病菌分生孢子梗自分生孢子座上长出,短小,有分枝。
分生孢子座浅褐色或浅红色。
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两端尖,略弯,通常具3个隔膜,无色,聚集成团时呈淡红色,(25-40)微米×(3-4)微米;小型分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单胞,少数双胞,(8-17)微米×(2.5-3.5)微米,通常数量较多;
厚垣孢子球形或梨形,表面光滑,顶生或间生,数量极多。
病菌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4-28℃,最高38℃,最低10℃;致死温度为40℃处理10分钟。
为害症状
亚麻枯萎病从苗期到成株期都可受害,病菌主要由根部侵入后到达维管束的导管中,再分布到周身各器官组织。
分布范围
亚麻枯萎病在世界亚麻种植地区均有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侵染循环
病原的腐生能力很强,不仅能在土壤中的病株残体上存活多年,还能在土壤里生存相当时日,而沾附于种子上的分生孢子也可越冬。因此,病株残体和带菌的土壤以及种子,都是引起次年发病的初侵染源。风雨能将枯死株的残碎组织,或茎基部产生的分生孢子传播到无病田,病田灌溉及大雨所造成的流水,以及人、畜、机、具等在农事活动时,也都能传播病害,带菌种子的调运则是此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流行规律
土壤温度对发病有很大影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长期阴雨,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在这里雨露起着很大作用,因为分生孢子不是通过气流传播,而是借雨露传播的。病地连年植麻,土壤中病菌积累多,故发病重;反之,轮作地发病轻。耕作栽培粗放和酸性土壤,均能加重病害。
防治方法
由于种子带菌是病区的普遍现象,因此严禁病区种子外调,是杜绝此病远距离传播的根本方法。
在无病地留种,或换用无病种子。病地要实行轮作,特别是重病地要实行五年以上的轮作制。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组织,并及时深翻土壤。适时早播。增施基肥,勿施混有病残组织的未腐熟的土杂肥,适当配施磷钾肥。酸性土壤要酌施石灰。
品利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世界各主产亚麻国家防治此病均从抗病育种入手,已取得成效。中国各麻区应积极征集各国高产优质抗病品种进行试种,同时因地制宜开展抗病育种工作。
据报道,亚麻种子抗热力的强弱与抗病力强弱成正相关,因此把种子浸泡在50-52℃热水中,淘汰失去发芽力的种子,余下的种子播种后所得的植株,第一年虽然生育不良,但第二、三、四代的植株则具有较强的抗病力和较高的产量及品质。
要严格选种,汰除不饱满的病籽和夹杂的病株残屑,并用种子重量0.2%的福美双、苯来特或0.3%五氯硝基苯拌种,或用100-150倍福尔马林液喷补消毒。
前苏联和
保加利亚等国曾采用福主双处理种子取得良好效果,若拌种时再加入微量元素肥料,如
硫酸锌等,则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