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三笑,是指历史上关于妺喜、妲己、褒姒三位女性亡国之笑的故事,即:
夏朝妺喜笑裂缯之声、
商朝妲己笑
炮烙之刑、
周朝褒姒笑
烽火戏诸侯。
事件背景
俗话说,红颜祸水,美人倾国。“倾”有倾倒人君倾倒国人之意,也有葬送江山、社稷颓圮之意。一句“祸水”太沉重,红颜们可承受得起?至于妺喜、妲己、褒姒这三位红颜,更是大名鼎鼎,亡国的罪名一背就是几千年。这些都是真相吗?暴殄天物,焚琴煮鹤,本来就是历史的常态。
事件经过
妺喜笑
妺喜,又称末喜、末嬉,是夏王朝最后一代王夏桀的王妃,这点无可争议。对于其让夏朝灭亡的原因,多记载为“因宠亡夏”,后也有“失宠亡夏”之说,究竟是何种说法一直争无定论。本文从史籍中剥离出有关妺喜事迹的记载,整理出妺喜这一形象经历的发展变迁,从中考究妺喜“祸过”的真实原因。
妺喜笑裂缯之声
妺喜笑裂缯的故事流传并不广泛,不像前两个故事为人熟知,且历来分歧较多:一说妺喜笑饮酒溺死者;一说妺喜好闻裂缯之声,未提笑;一说妺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一说并非妺喜笑裂缯,而是褒姒笑裂缯。下面分别梳理这几种说法的形成过程。
《帝王世纪》并未言笑,只说妺喜好裂缯之声。帝桀淫虐有才力,能伸钩索铁,手能搏虎,多求美女以充后宫。为琼室瑶台金柱三千,始以瓦为屋,以望云雨。大进侏儒倡优,为烂熳之乐,设奇伟之戏,纵靡靡之声,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常置妺喜于膝上,妺喜好闻裂缯之声,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
再看《列女传》中的记载:桀既弃礼义,淫于妇人,求美女,积之于后宫,收倡优侏儒狎徒能为奇伟戏者,聚之于旁,造烂漫之乐,日夜与末喜及宫女饮酒,无有休时。置末喜于膝上,听用其言,昏乱失道,骄奢自恣。为酒池可以运舟,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其头而饮之于酒池,醉而溺死者,末喜笑之,以为乐。
历史说法
对比可以发现,《帝王世纪》的记载与《列女传》基本一致,只是把笑酒改成了妺喜好裂缯之声。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笔,虽未言明“笑”,效果不如“笑缯”强烈,但作者已经意识到“缯”与亡国的联系。(后文将具体论述)妺喜好裂缯之声见于后代诸书者,如《
白孔六帖》卷三十五、《
太平御览》卷一百三十五、《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九,皆只言“好”,不言笑,其他如《
资治通鉴外纪》卷三、《
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二十九、《
中庸衍义》卷七、《
庾开府集笺注》卷六、《陈检讨四六》卷十七等虽言好裂缯者为褒姒,但仅改姓名,亦未言笑。
那么,妺喜笑裂缯究竟从何而来?《太平御览》卷一百三十五引《帝王世纪》:“《帝王世纪》曰:妺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明言“笑”者只见这一处。而《太平御览》第八十二卷又引《帝王世纪》妺喜一事,所录与今本《帝王世纪》同,只言“好”不言“笑”,且后代均无言妺喜笑裂缯者,可见《太平御览》卷一百三十五所引并非原文。《太平御览》系类书,作品择录他书,以类相从,所择书不同,所录亦不同,或择原书,或择转引,故有此异。大约有人误读《帝王世纪》,以“好之”推“笑之”,加之《列女传》有笑酒之事,便移花接木,以讹传讹。至于误读者为谁,所出何书,已无从稽考,对于我们研究这个问题亦不重要,因为自《帝王世纪》改“笑酒”为“好缯”,就已经完成了最为重要的改写,将“缯”与亡国直接联系起来了。
妲己笑
妲己,妲己入宫,本是以姬昌、苏护为首的反商集团所策划的美人计。事情成功后,迫于当时舆论压力和政治需要,周朝统治集团又不得不将妲己牺牲掉,以洗清自身。而所谓妲己乃千年狐狸所变,不过是他们洗清自身而采用的一种巫术舆论。由于周的统治时间太久,遂使妲己的本事湮灭千古。
妲己笑炮烙之刑
《
尚书·牧誓》言“商王受惟妇言是用”,但并未指明妲已之名。《国语·晋语》载史苏曰:“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国语·晋语一》,但也并未言笑。其实,妲己笑炮烙之刑的故事本自刘向《列女传》,而《列女传》又根据《史记》引申。《史记·殷本纪》载:(纣)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辟刑,有炮烙之法。文中并未提“笑”,其记载炮烙之刑乃纣所设,并未与妲己扯上直接关系。而《列女传》则在《殷本纪》的基础上增加了“笑”的内容,其中“好酒淫乐,不离妲己,妲己之所誉,贵之;妲己之所憎,诛之”,与《殷本纪》所记“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如出一辙,本自《史记》无疑。在此基础上,刘向又将炮烙之刑与妲己之“笑”联系起来,首次写到了妲己笑炮烙之刑:“百姓怨望,诸侯有畔半者,纣乃为炮烙之法。膏铜柱加之炭,令有罪者行其上,辄堕炭中,妲己乃笑。”
历史说法
后代称妲己笑炮烙之刑者皆引自《列女传》。如唐孔颖达《尚书注疏》卷十引《列女传》:“纣乃重刑辟,为炮烙之法,妲己乃笑。”
由此观之,妲己笑炮烙之刑起源于《史记·殷本纪》,定型于西汉晚年刘向《列女传》。其形成与完善较褒姒笑烽火的文本稍晚。
褒姒笑
褒姒,《
史记》作襃姒,《
列女传》作褎姒,生卒年不详,姒是她的姓,
褒国(今陕西
汉中)人,
周幽王姬宫湦第二任王后,太子
姬伯服的生母,
周平王姬宜臼的后母。
褒姒笑烽火戏诸侯
关于褒姒的记载较早,《诗经.小雅·正月》有:“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此诗作于周幽王时,诗人感到天下大乱,“镐京亦亡在旦夕”,他以敏锐的政治眼光预见了褒姒对国家命运的影响。《国语》中将妺喜、妲己、褒姒并列言之,史苏曰:若晋以男戎胜戎,而戎亦必以女戎胜晋,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宽,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殷辛(纣王)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坦已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中人、部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
此段论述的焦点在于戎狄之患,史苏排比三代女戎亡国之事,是为增强其说理的说服力与可靠性,其事未必全部真实。这两段文字虽写到了褒姒,但未提到“笑”,那么,褒姒之笑出现在何时?试看《吕氏春秋》的记载:戎寇当至,凼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悦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凼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凼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
《
吕氏春秋》首次提到了褒姒之笑,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处记载的是戎寇来时幽王击鼓,褒姒见诸侯之兵来而笑,笑的是真寇,幽王为讨褒姒欢心,才屡次无寇而击鼓。细研此段可以发现,作者并未将褒姒之笑与亡国直接联系起来,而是将主要罪责推于周幽王。此后,《史记》将此事情节夸张化,褒姒之笑才真正演变为亡国之笑。《史记周本纪》载:三年,幽王嬖爱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历史说法
司马迁说“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想尽“万方”,仍然“不笑”塞宴几笔,把褒姒乖张误国的形象勾勒得十分生动。自此,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而亡国的故事才开始广为流传。(我们虽不能确定褒姒之笑是始于《史记》,还是司马迁另有所本,但从保存的文献来看,这个故事是从《史记》以后才开始频繁地被引用)
自《史记》载褒姒笑烽火之说以来,后代诸书所记皆本自《史记》。如西汉末年刘向《列女传》:“褒姒不笑,幽王乃欲其笑,万端,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诸侯悉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总之,褒姒之笑的文本最早出现于《吕氏春秋》,是时为“笑击鼓戏诸侯”。司马迁可能觉得击鼓不足以招来诸侯之兵,遂改为“笑烽火戏诸侯”,此说更有戏剧性,烽火戏诸侯的故事遂由此定型。从这个赦事的文本形成过程来看,故事情节无异议,形成过程较为简明。比较而言,妲己与妺喜之笑则完善较晚,且文本不统一,分歧较多。
形成过程
烽火戏诸侯;《帝王世纪》说“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列女传》载“纣乃为炮烙之法,膏铜柱加之炭,令有罪者行其上,辄堕炭中,妲己乃 笑”。
相关扩展
千古第一狐狸精
妺喜,成了夏桀的宠妃,在夏桀时夏王朝又很不幸地结束了,所以也就坐实了她这“千古第一狐狸精”的名声。妺喜与妲己、褒姒、骊姬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妖姬”,究其原因,是中国历史上总喜欢让美丽的女人来充当王朝覆灭的罪魁,就是所谓的“红颜祸水”。妺喜很不幸长得漂亮,很不幸成了夏桀的宠妃,在夏桀时夏王朝又很不幸地结束了,所以也就坐实了她这“千古第一狐狸精”的名声。